缓冲管理管什么?

  作者:张浪
2008/12/17 11:29:56
朋友发现顾老师给东风讲的缓冲管理模型与我给东风讲的缓冲管理模型不一样,就问了这个问题:缓冲管理管什么?

本文关键字: TOC 缓冲管理

这是一个朋友提出的一个极有高度的问题:缓冲管理管什么?

因为他发现另一位朋友顾老师给东风讲的缓冲管理模型与我给东风讲的缓冲管理模型不一样,就问了这个问题。

我的回答是,缓冲管理当然就管缓冲。

顾老师实际上给东风讲的是高德拉特经典的缓冲管理模型,而我则给东风讲的是自创模型。两者的差异是,TOC经典模型是把从投料到入库以及交期缓冲均含在内作为完整的缓冲,然后分成3份进行红、黄、绿的管理;而我自创模型则是在CCR前、交期前分别建立缓冲,工单的缓冲管理只管交期前缓冲的侵蚀状态。经典的缓冲管理管理的对象包含了加工时间,而我自创的缓冲管理则不包含加工时间及CCR前的缓冲时间。

以上就是我的模型的示意图。

要搞清楚一件事怎样做最好,一定要先搞清楚干这事的目的。干法不重要,只要目的达到。

之所以要做交期缓冲的缓冲管理,有5个目的:

1、 对现场加工工单建立唯一的优先顺序,确保现场每一个作业员都不会做错;

2、 对工单的状态建立预警机制,对墨菲袭击造成危害的程度予以警报;

3、 建立现场的自动自发的处理异常的高度授权机制,见红色赶工;

4、 对墨菲发生的位置及墨菲是什么进行统计,指引现场进行局部改善;

5、 对缓冲消耗的情形进行监控,对缓冲的大小进行调整。

其中1、2、3是确保准交,而4、5则是保证持续改善。

经典的TOC缓冲管理模型当然不会错,可是适用环境不一样。

下文是顾老师这次从美国带回来的高德拉特最新的文章《站在巨人的肩上》中关于缓冲管理的叙述:

“一种最直接的优先系统就是当我们认识到目前时间缓冲只有目前生产前置时间一半的时候,但实际上即便是一半也比现有的净加工时间还要长。如果采用这个操作模式的话,将会大大减少现场的塞车现象,不需要任何干预,许多订单就会在时间缓冲的1/3时间内完成,而大部分订单将缓冲时间的2/3内完成。基于这个认识,优先顺序完全按照缓冲管理来安排,对现场每一批产品在现场消耗的时间进行监控;如果大于1/3的缓冲而小于2/3的缓冲,则优先顺序的颜色为绿色;如果大于1/3的缓冲但小于2/3的缓冲,则优先顺序的颜色为黄色,;如果大于2/3的缓冲,则优先顺序的颜色为红色;如果两批产品有同样的缓冲颜色, 那么决定先干哪一批只要准确计算缓冲状态的深度就可以了。”

很显然,顾老师讲的与老高讲的完全一致。但当我们对一个工厂刚刚导入TOC改善时,我依然认为一律都应该先导我这个自创模型,且BM只能管SB本身,不能把整个加工时间及交期缓冲加起来一起管。理由是:

老高文章中讲的“许多订单就会在时间缓冲的1/3时间内完成, 而大部分订单将缓冲时间的2/3内完成”的情形,我们在目前所有接触的项目中刚导入TOC时见过吗?虽然有些不愿意,但我还是必须诚实地回答,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形,而在刚导入TOC时,我们不但没见到在绿区中加工完,黄区状态加工完毕也没有见过,实际上是在红区消耗完之前加工完毕已经是谢天谢地了,但现实中往往是黑单一片。

如果在我们所有工厂改善项目刚导入TOC改善时,都没有见过老高描述的这种状态,我们是否就要反思,WHY?是否我们要考虑不能照搬老高的干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干法?

先看老高的干法,问题在哪里?

1、 所有的红色全出现最后的工序,当红色报警时,预警常常失效,往往已无足够时间去赶工,导致导入初期大量黑单出现;

2、 交期缓冲的消耗与墨菲的出现无关,而是随着时间的流失而自动转换,交期缓冲状态变红变黑对墨菲没有指向作用,不知是何工序发生墨菲,更不可能通过对墨菲的统计而启动局部改善方案。

在老高的基础上,我自创了改善的缓冲管理方案(且在四海项目经过验证):

1、 在建立SB模型时,要预估关键工序的计划完工时间,用实际完工时间与计划完工时间比较,实际完工时间晚于计划完工时间的,就意味着吃掉了交期缓冲,关键工序完工后更新工单的交期缓冲状态;

2、 当红色出现,即组织赶工;

3、 统计缓冲被吃掉的原因,把墨菲发生的工序及是何种墨菲进行统计,每月(周)启动局部改善方案,干掉最大的墨菲。

按照改善后的方案做的难点,在于必须要对关键工序的完工时间进行预估。

为减少控制点,尽可能地简化,必须要定义关键工序。我在实践中是将墨菲发生较多的工序定义为关键工序。实际上,对于一条生产线来说,关键工序不会很多,通常不会超过5个。要预估这些关键工序的完工时间的工作量并不会很大,同时对这些关键工序进行监控、且及时对这些关键工序完工的工单进行缓冲状态的更新不会变得复杂。

改善后的做法完全可以实现缓冲管理的5个目标。

而什么时候采用老高的这种三色分区管理是可行的呢?在TOC工厂改善导入至少6个月后,各工序运行较为稳定,确实有90%以上的工单可以在黄区内完工的,则应该转为老高的这种做法,既能取得预计的效果,同时也对缓冲状态更新较为简便。

对于TOC的实践,我认为没有最好,只有适用;有效的,才是最好的。好在TOC讲逻辑,不讲权威。

责编:张赛静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