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太平洋战争的TOC思考1941年12月7日,以6艘航空母舰为攻击主力的日本联合舰队突然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击沉和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所有的大型战舰,只有4艘航空母舰因不在港内而幸免。珍珠港事件不仅宣告太平洋战争爆发,也宣告了海战史上大舰巨炮时代结束,从此,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战争的主角,谁占据天空谁就能掌握整个战场的主动权,美国和日本都倾尽全力投入制空权的争夺。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的零式战斗机性能超过所有盟军飞机,特别是其机动性和续航力无人能比。当时美国的F-2A水牛、F-4F野猫、P-40战斧等飞机,面对零式一筹莫展。在香港、新加坡、菲律宾、东印度甚至印度洋,零式战斗机统治了整个的天空,在牢牢控制天空后,日军很快轻易歼灭了盟军在东南亚的所有陆海军力量,控制东南亚战略石油资源。 从1941年末到1943年中美国海军依靠钝重的F-4F野猫战机苦苦支撑,节节败退,虽然在中途岛侥幸击沉日本4艘航母,但美军太平洋舰队所有航母也在稍后的瓜岛战役中几乎损失殆尽。1943年底开始,美军迅速扭转了战场局势,连续在一系列空战取得胜利。 1944年中爆发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空战,马里亚纳海空战。小泽指挥的日军联合舰队首先发现美国航空母舰位置,小泽马上命令286架飞机起飞攻击美国航空母舰,但小泽没有想到这次攻击会成为一次有去无回的灾难,日机编队在距美国舰队150海里时被雷达发现,250架美军F6F“恶妇”战斗机起飞迎战,局势一开始就是一边倒,美机毫无顾忌冲进日机编队,近距离开火,日机不断中弹坠海,甚至出现同时有十五架飞机起火坠毁的壮观场面,一位美军飞行员在无线电里兴奋地大叫:“这真像古代的猎火鸡啊!”。于是,这场海空战得名“马里亚纳猎火鸡”。这次攻击日本损失飞机192架,美国只损失28架战斗机,最终日本损失3艘航空母舰和20艘潜艇,损失飞机650余架,美国仅损失飞机110余架,大型舰只只有少数受轻伤。 马里亚纳猎火鸡之战惨败后,日本海军的空中力量几乎损失殆尽,直到战争结束都无法再和美国进行大规模空战。短短一年多时间,日本零式战斗机便从战无不胜的无敌战机,变成任人宰割的“火鸡”,如此很多人认为,发生巨大的变化的原因是美国装备了一种新型战斗机F6F“恶妇”。但真正的原因果真如此吗?格鲁曼F6F“恶妇”战斗机被称为零式战斗机的克星,但这种飞机除了火力和防护力强于零式战斗机之外,其他性能和零式战斗机基本相当或者还稍差,总的来说,F6F的机动性能和零式战斗机差不多,未超过零式战斗机。凭借一种性能未超过零式战斗机的飞机扭转战局,似乎不太可信。 美军F6F“恶妇”大量装备后,面对屡战屡败的局面,日本人很快开发出了新一代战斗机“紫电”和“紫电改”,并于1944年在菲律宾投入战斗。美军攻下菲律宾后,缴获一批“紫电”战机,进行测试后认为它的性能明显优于F6F。日本战斗机似乎又要夺取空中优势了,但直到日本投降,美军仍然凭借F6F牢牢占据绝对空中优势,1400架“紫电”和“紫电改”无所作为。为什么日本不能凭借性能明显占优的“紫电”战机翻盘? 如果用TOC的Think Process对太平洋空战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可以看到双方哪些对策是正确的,哪些只是徒劳。 首先,双方的目标相同,就是如何扭转对自己非常不利的战局,阻止屡战屡败的状态,超越对手取得空中优势。 根据TOC制约因素管理5步骤法,第一步是识别制约因素。太平洋战争初期,制约因素显而易见。灵活的零式战斗机横扫天空,盟军拿不出能够击落零式战斗机的飞机,这时战斗机机动性是改善战场不利局面的制约因素。 太平洋战争初期,需要扭转空战形势的是美国,TOC制约因素管理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是挖尽制约因素和迁就制约因素。美国只有钝重的F-4F野猫战机,机动性明显不如零式战斗机,美国飞行员后来逐渐发明了一些对付零式战斗机的方法,击落不少零式战斗机,但F-4F损失也非常大。因此,根据挖尽制约因素和迁就制约因素的原则,美国应该采取守势,尽可能避免战斗,保护最薄弱环节---F-4F战机数量。但美军没有采取守势,几乎酿成战略性的灾难,在1942年美军在瓜岛登陆,性能落后的F-4F不得不主动出击,半年血战中,美军太平洋舰队损失了仅有的两艘航空母舰,瓜岛机场上的F-4F一度全部被击落,如果美军在瓜岛失败,将没有足够战斗机能够保护盟军大本营澳大利亚。但美军运气很好,日本在瓜岛战役中犯下比美军更多的严重错误,美军侥幸取胜,迫使日本转攻为守,但代价非常沉重。 TOC制约因素管理的第四步骤是扩展制约因素,美军这方面做得很好,很快就消除了战斗机机动性不足的制约因素。短短一年多时间,美国就生产出机动性和零式战斗机相当的F6F泼妇战机,从1943年初开始F6F泼妇战机就大规模装备,突破了战斗机机动性瓶颈。 但最让人感兴趣的不是第四步骤,而是第五步骤,如果制约因素被突破,则回到第一步骤,识别和消除新的制约因素。很难以想象,在TOC出现前几十年,美国人实践第五步骤堪称典范,不论是巧合还是美国人真的意识到新的制约因素,美国人的做法确实非常准确。 中途岛战役美国获得一架完好的零式战斗机,美国因此了解了零式战斗机的性能,了解到零式战斗机机动性好的原因是取消装甲防护,减轻了重量。但美国没有学习日本的这种设计思想,F6F仍然保留笨重的装甲防护,这也是F6F机动性未能超过零式战斗机的原因。后来实战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机动性制约被突破后,系统薄弱环节发生了转移,随着战争持续,双方飞行员损失严重,有经验飞行员成为最紧缺的资源,F6F保留下来的笨重的装甲防护就是用来保护新的制约因素。这样,新的F6F战机不仅突破了长期困扰美军的旧制约因素,还突破了新的制约因素。 尽管在TOC的第二第三步骤中美国人做得有些冒险,但凭借第四和第五步骤的正确决策,美国人突破了旧的制约因素,战场局势悄然改观,在新的制约因素持续作用下,日军的有经验飞行员在慢慢损耗,进入1944年,正好在F4F从一线战场全部退下的时候,战场形势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所向披靡的零式战斗机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任人宰割的火鸡,F6F也获得了零战克星的称号。美国扭转战局的努力大获成功。 这时轮到日本需要扭转战场局势了。不幸的是,日本直到战败投降,也没有正确认识到系统薄弱环节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日本人仍然相信,战斗机的机动性能是制约因素,这使得日本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 制约因素的变化并不是在F6F装备部队之后才开始的,在1942年已经有迹象显示出来,但日本却没有看见这些迹象。马里亚纳猎火鸡之战中,大部分日军飞行员都是没有任何经验的“菜鸟”,他们无法把零式战斗机优秀的性能发挥出来,而美军则实战经验丰富,充分利用了F6F优秀的机动性,这样日军的菜鸟毫无招架能力,首先被大量击落,导致日机数量迅速转为劣势可,形成以少打多的局面,最终老鸟飞行员寡不敌众,也几乎全部被击落。 这说明制约双方空战能力的已经不是飞机的机动性,而是飞行员的素质,零式和F6F、包括后来的紫电都是很灵活的飞机,飞行员能力不强就无法充分发挥这些飞机的作用,就像让一个刚考到驾驶证的人去开F1赛车,不可能达到赛车的最大速度一样。 战争最初的几个月,双方飞行员都是战前精心挑选、接受长期训练的精英,而且数量充足,所以不是制约因素。但是随着战争持续,飞机和飞行员都在持续性的损失,飞机工厂可以在一年内生产10000架飞机,但却无法在一年内培养10000名具有多年飞行经验的老练飞行员。所以飞机的损失很容易补充,但有经验飞行员的损失很难补充,随着时间推移,有经验飞行员就成为新的制约因素。因此,1942年后双方的现状图如下。
这个现状图中有一个环路,揭示了飞行员损失的恶性循环。前线飞行员经验不足,导致飞行员损失严重;飞行员损失严重,导致飞行员数量不足;飞行员数量不足,就只好让没有经过充分训练的新手上前线,进一步降低前线飞行员的平均水平,然后造成更多的飞行员损失。 根据TOC制约因素管理的第一步识别制约因素,日本人设计新一代战机的时候,仍然没有对战机的防护进行任何改进,可以看出,日本人没有正确识别制约因素。日本人仍然把赌注押在机动性上,新一代战机机动性能得到显著提高,明显超过美国的F6F,但是根据TOC,加强非制约环节,不可能改善整体的表现,所以日本人的新一代战机注定无所作为。 那么如何打断飞行员损失的恶性循环,突破有经验飞行员数量不足的制约因素?美国人在研制F6F的时候,已经找到了突破的办法。以下是云团图。
其中一个假设是,为了提高飞行员的素质,就必须延长飞行员培训时间。其实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如果在飞行员座椅和油箱周围加上厚重的装甲,飞机被击中击落时,可以避免飞行员中弹,并且飞行员也有机会跳伞逃生,这样就可以减少伤亡,宝贵的战斗经验也得以保留下来。 美国人在研制F6F的时候,没有在装甲防护上做任何妥协,F6F装甲厚实,被称为铝坦克,很多F6F被打得满身弹孔,却能够安全降落在航空母舰上;损坏严重的,飞行员也可以跳伞逃生。相比起来,日本人的飞机被美国人戏称为“打火机”,只要被一颗子弹击中,就会起火爆炸,飞行员根本没有逃生的机会。这样随着战争的持续,美国有经验的飞行员越来越多,以至他们可以送战绩最好的飞行员回家;而日本则深陷使飞行员损失越来越快的恶性循环,高素质飞行员资源迅速枯竭。 对日本人来说,TOC制约因素管理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没多少好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第四步,突破现有制约因素。日本人确实做了,他们开发了新一代紫电战机,但突破的却是非制约因素,所以扭转战局的努力注定不会成功。 当时日本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和美国一样,在新战机座椅周围加上装甲,并且设法保护油箱。这也是美国人担心的,但日本人却让美国人放心了。 其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战争期间美国人的情报曾经显示日本新一代紫电战机也开始加强飞行员防护,据说日本人在紫电战机座椅后加了块钢板,感到有压力,但日本投降后,美国人发现真的有一些紫电战机座椅后加了块板,但那不是钢板,而是没有任何防护作用的木板。紫电战机座椅后的木板表明,日本方面至少有人提出过要加强防护,但这个正确意见却没有被采纳。木板是用来安慰飞行员,所以提出加强防护的可能是来自前线的飞行员。 说到这里,美国人就像神一样,当时和未来所有正确的事情,都让他们做了。而日本人却从来没有做对一件事情。但是我觉得,可能真实的原因并非如此,日本和美国都受到固定思维模式的束缚,只是美国人运气好,他们的固定思维模式是正确的。 美国文化重视生命,所以美国开发的战斗机防护一直都很好,即使是不堪一击的F4F野猫,也有厚重的防护,所以日本零式战斗机可以击落F4F,但很多美国飞行员还是可以跳伞逃生,使得宝贵的作战经验得以保留下来,这样在1942年的消耗战中,胜利的天平已经悄悄地倾向美国。而研制F6F的时候保留装甲,放弃超越零式战斗机的机会,我看也不是美国人真看出未来的制约因素。因为保护飞行员是根深蒂固的观念,如果有人提出要取消装甲,肯定会遭来强烈的反对。 而日本人正好相反,日本人强调精忠报国,根据神道教,战士在战场上战死,就可以成为神,接受人们的膜拜,如果敌人不来杀自己,日本人还着急,他们会主动求死,所以就出现了战争后期各种自杀飞机,还有自杀冲锋等。所以战死是很自然的事情,不需要去阻止它,所以飞机上的装甲就不需要了。这样当资源不足的时候,最先被牺牲掉的就是战机座椅后的钢板,它妨碍勇敢的飞行员成为神。 所以最大的制约因素,应该是固定思维模式吧。 责编:李华星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