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与MRP
II、JIT的比较研究
by AMT
王玉荣、孔祥云
TOC与MRP
II、JIT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经济与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的企业管理方式。但作为生产组织管理领域当今最流行的先进管理思想与方式,三者又有其相通之处。本文将深入到运用背景、运用准则、管理手段等多层面多角度,对TOC、MRP
II、JIT进行比较研究。
一、运用背景比较
MRP
II的核心MRP的思想在四、五十年代即已产生,随着六、七十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步走向应用。其后又经过多次改进,直至形成MRP
II体系,现阶段又继续融合了其他的现代管理思想和技术,向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发展。MRP
II根植于美国的大量生产方式,寻求最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以保证企业经济、有效地运行。
二战以后,日本汽车工业开始起步,但当时主流的生产模式是以美国福特制为代表的大量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日本企业还面临需求不足与技术落后等严重困难,加上战后日本国内的资金严重不足,难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以保证日本国内的汽车生产达到有竞争力的规模。因此,丰田汽车公司根据自身特点,逐步创立了一种独特的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和低消耗的JIT生产方式。它的核心是力求消除一切浪费,体现了一种追求尽善尽美的思想。
而TOC从OPT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90年代逐渐形成更加成熟完善的体系。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地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企业有必要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最紧要的环节上去,强调决策沟通与团体协作,体现了“抓住重点,以点带面”的管理思想。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TOC与MRP II、JIT产生背景比较
比较项目 |
TOC |
MRP
II |
JIT |
市场需求 |
产生初期面临的是一种内部生产能力不平衡的情况,多应用于离散型生产环境。随着经济环境向买方市场过渡,来自企业外部的约束以及企业内部的无形约束日益重要起来,同时应用也拓展到酿酒等流程型环境。 |
初期考虑采用MRP
II的企业,大多处于市场对产品种类的变化要求基本不大的情况。产品结构基本稳定、成品类型少而组合件类型多的企业,随着MRP
II向ERP的拓展,亦逐渐面临产品变化多,特别是多配置项的生产与市场要求。 |
产生初期的社会需求基本为多品种、少批量。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更加多样化,而产品的多样化则为企业进一步增强竞争力提出了挑战。因此大批量基础上的高柔性是采用JIT生产的大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需求。 |
企业间协作环境 |
产生初期,市场的多变性已经非常明显,生产能力的平衡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企业转向追求彼此间物流的通畅无阻。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各个企业都是供销链上的一环,当某个薄弱的环节给企业带来不通畅时,企业就要设法突破这一瓶颈。 |
MRP
II系统是在整个社会处于一个比较完善、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以美国为代表)产生与推行的,企业间不强调密切的协作关系,但一般都遵循一套规范的市场运作程序,如合同执行规范、财务往来规范、运输管理规范、生产协作规范等等。 |
产生初期正处于社会资金与需求都不足的情况,整个社会基本上采用分级协作的方式展开密切合作,而未采用完全自由的市场竞争方式进行社会分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JIT的合作配合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企业间协作氛围正日益加强。 |
企业内人员协作环境 |
当时企业间多是部门林立,管理者从局部利益出发,往往忽视企业整体的目标。企业间迫切需要一套中间管理指标,把日常管理决策与企业整体目标联系起来。90年代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日益凸现,创新成为持续性的集体行为,强调借助科学的管理工具进行共同管理决策。 |
源于西方的个人主义环境,企业内部与外部一样强调竞争,企业的人事管理以建立公平竞争的制度为目标。企业的内部管理多处于严格的控制下,业务运作强调集权,即在企业高层强有力的控制之下,员工展开自由竞争因此MRP
II倾向于集权式管理。 |
起源于东方的文化环境,具有较强烈的集体观念,较西方更重视社会以及团体对个人的长期评价。同时建立社会半强制性的终身雇佣制度,使企业内部能够产生非常和谐的合作氛围。企业的组织机构与人事制度也有效地确保了内部合作关系的维持。 |
生产专业化技术 |
市场的波动已经相当频繁,这种多变性要求企业向柔性化发展,企业生产中每道工序在库存水平、批量大小、提前期等各项指标都要适应这种动态的变化。因此TOC中的这些指标是是编制作业计划产生的结果,而不是事先的固定输入。 |
源于大量生产的鼎盛期,社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由于自身局限,适用于产品和生产的较稳定的环境,因此初期多用于高度专业化的行业。作为一套计算机管理系统,MRP
II的应用面得以迅速拓宽,对专业化依赖性减弱。 |
初期面临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需求,且资金缺乏,难以建立高度专业化的生产线。后期推行生产专业化的程度逐渐提高,但市场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带动了对生产柔性的需求,JIT也逐渐适用于强调对生产线进行干预的柔性化生产线上。 |
信息技术 |
OPT思想提出后不久,就贯彻到了计算机软件编程当中。TOC软件与TOC的管理思想同步发展成熟。TOC软件包是实现TOC思想的重要工具。随着TOC软件用户的逐渐增多,TOC的思想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
MRP
I思想的提出比其计算机应用提早约20年。MRP II所要求的高速计算与及时的信息反馈,都需要先进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来实现。因此说,MRP
II运行的基础就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ERP系统的功能将比MRP
II大大拓宽。 |
JIT运用初期,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并没有真正应用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上,其在计划协调上更加重视人际协调,即通过人员组织与信息传递媒介来反馈信息。但其后期,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也逐渐引入到JIT的运行体系。 |
二、运用准则比较
TOC与MRP
II、JIT源于不同的背景,因而有着不同的管理目标与追求,即其实际管理运用的准则不同,如表2所示。
表2 TOC与MRP
II、JIT运用准则比较
比较项目 |
TOC |
MRP
II |
JIT |
追求目标 |
企业目标是在现在和将来赚到更多的钱,由增加有效产出、降低库存、降低运行费来实现。 |
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改善计划,压缩库存 |
追求尽善尽美,消灭一切浪费。 |
成品储备 |
取决于约束环节的位置。例如,如果成品运输是约束,则应允许储备适量的成品作为缓冲。 |
尽量满足客户需求,平衡生产能力,压缩成品库存。 |
生产直接面对客户,追求零库存。 |
在制品库存 |
合理设置“缓冲器”,以配合约束环节的“鼓点”。 |
控制少量,保证连续生产。 |
属于浪费,应当消灭。 |
原材料库存 |
原材料库存数量与投放速度由“绳子”来控制,与约束环节的“鼓点”相协调。 |
为应付生产与供给的波动,必须有一定的安全库存。 |
不利于降低成本,应尽量减少。 |
质量管理 |
避免质量问题带来的问题波及到约束环节,因为“约束”上一个小时的损失就是整个系统的一个小时的损失。 |
允许一定的废品,以最终检验加以控制。 |
以生产中的质量控制代替最终检验,消灭废品。 |
提前期 |
TOC的提前期是批量、优先权等多种因素的函数,是编制左翼计划产生的结果。从平衡物流的角度出发,允许在非关键资源上安排适当的闲置时间。 |
控制一定的提前期,保证安全生产,事先设定。 |
不利因素,必须压缩至最短。 |
人员使用 |
把资源的“利用”与“活力”加以区别,不认为“满员满岗”就一定是最有效率的。 |
严格执行MRP
II的各级计划与指令。 |
强调协调,以人的协同合作为现场控制的主体,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
三、管理手段的比较
出于不同的管理思想,TOC与MRP
II、JIT在具体的管理手段上也同样存在着巨大差别。这几乎涉及到企业经营规划、业务运作、决策方式以及持续改进管理等企业运作管理的方方面面。表3把重点放在企业的生产制造体系来进行了三者的比较。
表3 TOC与MRP
II、JIT管理手段比较
比较项目 |
TOC |
MRP
II |
JIT |
计划展开方式 |
先安排约束环节上关键件的生产进度计划,以约束环节为基准,把约束环节之前、之间、之后的工序分别按拉动、工艺顺序、推动的方式排定,并进行一定优化,然后再编制非关键件的作业计划。 |
采用集中式的计划方式,计算机系统首先建立一套规范、准确的零件、产品结构及加工工序等数据系统,并在系统中维护准确的库存、定单等供需数据,MRP
II据此按照无限能力计划法,集中展开对各级生产单元以及供应单元的生产与供应指令。 |
采用看板管理方式,按照有限能力计划,逐道工序地倒序传递生产中的取货指令和生产指令,各级生产单元依据所需满足的上级需求组织生产。 |
能力平衡方式 |
TOC首先按照能力负荷比把资源分为约束资源和非约束资源,通过“五大核心步骤”与TP来消除“约束”,改善企业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同时注意到“约束”是动态转移的,通过TOC管理手段的反复应用以实现企业的持续改进。 |
提供能力计划功能。由于MRP
II在展开计划的同时将工作指令落实在具体的生产单元上,因此根据生产单元的初始化能力设置,可以清楚地判断生产能力的实际需求,由计划人员依据经验调整主生产计划,以实现生产能力的相对平衡。 |
计划展开时基本不对能力的平衡作太多考虑,企业以密切协作的方式保持需求的适当稳定并以高柔性的生产设备来保证生产线上能力的相对平衡。总体能力的平衡一般作为一个长期的规划问题来处理。 |
库存的控制方式 |
合理设置“时间缓冲”和“库存缓冲”,以防止随机波动,使约束环节不致于出现等待任务的情况。缓冲器的大小由观察与实验确定,再通过实践,进行必要的调整。 |
一般设有各级库存,强调对库存管理的明细化、准确化。库存执行的依据是计划与业务系统产生的指令,如:加工领料单、销售领料单、采购入库单、加工入库单等。 |
生产过程中一般不设在制品库存,只有当需求期到达时才供应物料,所以库存基本没有或只有少量。 |
质量的管理方式 |
一方面,在约束环节前设置质检,以避免前道工序的波动对约束环节的影响。另一方面,当“质量管理”因素成为一个无形约束时,通过“五大核心步骤”与TP的一系列工具来找到突破点。 |
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视为概率性问题,在最终检验环节加以控制。系统可以设置某些质量控制参数,借助生产中质量信息的反馈,事后帮助分析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 |
在每道生产工序中控制质量,进入下一道工序时要确保上一道送来的零件没有质量问题,一级级控制直至最后成品。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一方面立即组织质量小组解决,另一方面可以停止生产,确保不在生产出更多的废品。 |
物料采购与供应的方式 |
TOC软件的具体运行和MRP
II一样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如产品结构文件、加工工艺文件以及加工时间、调整准备时间、最小批量、最大库存、替代设备等。物料采购提前期不事先固定,由上述数据共同决定的函数,物料的供应与投放则按照一个详细作业计划来实现,即通过“绳子”来同步。 |
采购与供应系统主要根据由计划系统下达的物料需求指令进行采购决策,并负责完成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与交易。此类采购与供应部门的工作主要围绕如何保证供应同时降低费用。 |
将采购与物料供应视为生产链的延伸部分,即为看板管理向企业外传递需求的部分。实际生产中,由于企业多已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所以供应商一般亦根据提出的需求组织生产,保证生产链的紧密衔接。此种情况,采购供应部门更象协作管理部门。 |
人员调配的方式 |
TOC把人员数目与人员质量视为资源,都有可能成为约束环节。TOC通过培训,要求员工能够在不同生产岗位上及时发现问题和跟踪问题,并由置身于变革的员工来推动改进。 |
如同能力的调配一样,根据生产安排中出现的人力不平衡状况调配人员,但因无法建立个人的能力根据,调配实际上完全以管理者的经验来完成。 |
以小组内协调工作的方式调配生产中出现的人力变动需求,由于普遍要求具有一专多能,所以在适当的调配下,可以保证仍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
四、TOC与MRP
II、JIT结合使用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相当数量的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管理水平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未摆脱旧的管理模式与落后的管理手段。具体表现在:
1.企业内部
- 企业生产规模虽然不太大,但普遍具有大量生产模式下的大企业病,即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下;
- 企业计划决策的速度慢,影响了企业的应变速度;企业内信息传输缓慢,沟通不及时;
- 以高库存量保证连续生产,难以降低成本;
- 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2.企业外部
- 没有完全形成企业之间规范的业务往来关系,企业之间的往来(如合同执行、付款等)缺乏严格的管理;
- 企业间无明确且真正密切的合作关系,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往往缺乏协作精神;
- 生产尚不成熟,供应的及时性往往得不到保证。
从我国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内外部问题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目前的生产管理水平难以通过一些小的、局部的改良而全面提高。逐步变更整个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使新型的生产方式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率,引进并组织实施先进的管理手段势在必行。
TOC与MRP
II、JIT之间虽有显著的区别,但本质上都内涵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对我国企业可以产生现实的经济效益。根据目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何正确对待并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一条结合发展、互通有无的道路,对改进我国大批企业的管理,将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其中,MRP
II与JIT较早引入我国,在企业实践中也总结出了各自的一些不适用之处,具体表现在:
(1)MRP
II要真正发挥企业的最大效能,仍存在一些局限。
- MRP
II系统虽然是根据生产线上的能力制定计划的,但能力平衡时必然有一定的误差,为了应付企业能力中的不确定因素,必须在提前期等指标上留有一定的宽裕度,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浪费,这就使MRP
II招致了一些“期”的批评。
- 人员附属于生产线,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
- 重视事前计划,现场得不到充分的重视,易使管理人员产生惰性,不利于持续不断地改善管理。
(2)JIT在生产管理中追求消灭一切浪费,但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中难以全面实现。
- 多数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都有较大的波动与不确定性,难以直接面对客户组织生产。
- 市场对企业的原材料供应难以真正准时、有效,整个系统实施看板管理较为困难。
所以,在引入TOC这一管理理论与技术时,注意借鉴MRP
II、JIT应用中出现的历史问题,结合企业具体实际,三者互通有无,对于企业健康、有序地提高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MRP
II与TOC结合的系统可以考虑在企业级的生产计划中应用MRP
II,计划周期可以为周,车间级的作业计划由TOC中的DBR来完成,计划周期可以为天,对重点控制的环节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两者的结合在于,BOM、工序描述、资源能力等数据的共享和沟通。由于国内这样的案例比较缺乏,所以互相结合的具体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不断摸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