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管理的一场集体自救博士徐拥军在对十年的知识管理总结中用了两句话来概括:“观望者多,行动者少”,“失败者多,成功者少”。 用友集团董事长王文京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这样的,与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一道,知识管理是作为公司内容基础管理进行运行。用友集团下属公司用友政务的知识管理经理谷华龙虽然还身兼人力资源等工作,但知识管理的工作量占去了其60%至70%,这也是计入在用友政务每年年初公司发布的战略规划里。 谷华龙在对以往工作的总结时回忆,2005年到用友政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做知识资源分布分析,即与所有业务部门中高层一一做访谈,这部分工作花去他将近半年时间。尽管对以往知识管理工作有自身的评估,但如何对知识管理效果进行评估,向老板拿出一套效果评估数据,这也是一直困扰谷华龙的事。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徐拥军在对十年的知识管理总结中用了两句话来概括:“观望者多,行动者少”,“失败者多,成功者少”。据有关统计,尽管国内有88%的机构认为有必要制订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却只有36%的机构表示已经制订了明确的规划,知识管理依然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而从实施知识管理的这部分企业中得知,17.71%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该企业的知识管理时间取得明显财务收益,而许多业界专家认为,知识管理实施的成功率仅有15%。 对于这一现象,中国知识管理中心总经理田志刚有着切身体会。在他所咨询过的知识管理项目中,比如广东一家企业,由人力资源经理负责知识管理项目,项目启动之后,公司遍布宏大的标语口号,而项目结局以该人力资源经理离职走人作为收场,如今,这家公司的CIO一提起知识管理便痛心疾首,铁定认为,知识管理是个骗子。浙江某企业因为一个刚毕业的研究生写了一篇关于知识管理的论文而直接聘用其为知识管理负责人,直接进入总裁办,并直接对老总汇报工作。而这家企业知识管理走到最后不得不以选择一个便宜的IT系统作为交差而告一段落。 基于对知识管理的过高期望,一蹴而就的心态等使得知识管理在中国的路径走得异常艰辛,甚至在经历了十年的前期发展,国内企业所面临的仍然是一场集体自救。 作为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徐拥军尴尬地发现,在他研究的过程中,国内的成功案例十分有限。同样作为研究与实践者的中国知识管理中心负责人田志刚发现,大部分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的初级层次,即知识资源管理,而将知识管理融入流程,进行岗位匹配这部分只有少部分公司在实践,而要进行知识创新进而组建知识型组织更是遥远。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主张研究失败,关于知识管理在中国本土难以很好落地的例子比比皆是。田志刚作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没有方向,走人和方向都是逆风的”,如今,大多企业在面临知识管理这个命题时是缺乏方向感的,而这又源于对知识管理本身的错误认知。 田志刚总结了知识管理实施在中国发展十年来所犯下的“六宗罪”中,对知识管理的错误认知排在首位,在此基础上没有方向缺乏规划为其次,没有专门的人负责知识管理项目,一些企业的知识管理挂靠在财务部门,目前北京华联的知识管理负责人便归属财务部,还有些负责人属于人力资源部,知识管理仅是负责人的兼职工作。同时,在缺乏正确认知的情况下,田志刚认为,被软件或者咨询厂商进行恶意“劫持”,认为知识管理是额外工作与自己无关,以及在糟糕的KM(知识管理)软件与系统的运行下。知识管理在中国发展的路途中处处都是陷阱。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徐拥军发出倡议建立本土的知识管理案例库,尽管被认为是研究界迈出了关键性一步,但在一场关于知识管理的研讨会上,建立知识管理案例库并没有引起更多共鸣。或许就像用友集团所最初定义的那样,知识管理本身并没有被赋予过于高的期望,但却是像空气像自来水那样必不可少。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关键,仍然是从细处落地。 责编:张赛静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