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
大家下午好!KM三人行又迎来了新的一期,欢迎本期嘉宾AMT Group知识管理业务线执行总监、高级顾问万涛先生,AMT上海分公司咨询顾问田智慧先生,森鑫宏道软件公司的张卫东先生和来自某电子产品公司的李先生。本期结合一些企业案例,和大家来聊一聊知识管理的实施。阅读完案例,不知道大家有何感想?知识管理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
田智慧: |
知识管理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案例中的IBM研究院,把知识管理工作反映到绩效评估及奖金发放上以后,就改变了原先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
李先生: |
我们公司也实施过KM,但是不成功,开始在研发部推行,将他们的项目经验放入系统中,但是就是没有人放。 |
主持人: |
当时公司有没有一些激励措施? |
李先生: |
有一些,是我们IT部门设定,每季评选最佳文章,最佳读者,可能是奖金很少,大家没有兴趣。我们的项目应该说是不很成功,总觉得没有自己东西可以放进去。 |
主持人: |
你们是从产品研发部开始的知识管理,那么关于客户需求的文档,是不是对研发工作很有用?还有许多产品的设计方案等知识。 |
田智慧: |
我想觉得没有东西放进去,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觉得放进去了不会有人看;觉得知识库就是个存放知识的图书馆,跟日常业务的关系不是很紧密。
李先生所在公司的例子正好与案例中的第一种情况吻合。知识管理中对员工的激励体制设计问题,光是精神上的鼓励还不够。 |
主持人: |
惠普公司曾经给对知识库做贡献的员工提供一些免费的飞机里程。 |
田智慧: |
李先生公司的知识管理,需要高层的支持和制度的建设;不过另一个角度来看,我想把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制度在企业中实施可能是初期的一种“不得已为之”的做法,更长期的,知识管理应该形成一种企业文化。 |
李先生: |
还有我们实施面不大,开始是一个项目中实行,只有几个人写,只有小量的经验文章,没有吸引力。 |
张卫东: |
在具体的业务实施过程中,有的企业一开始热情很高,但没有持续力。 |
主持人: |
田智慧说得很有道理,企业文化是张先生说的持续力的来源。 |
田智慧: |
我最近老在想这个问题:我们谈知识管理,谈建设知识库,但是,可以书面化的知识,好像往往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还不如几个人坐在一起侃,更直接有效。 |
张卫东: |
人还是感性动物啊。 |
万 涛: |
知识管理还是需要有一种势的创造。如果人太少,就没有办法激活。像一个系统,没有足够的动力,很快会收敛到静止状态。
这里分享一个张江的一个台资企业知识管理失败后又成功的例子,给大家参考。
2001年,我们AMT开始准备搞KM。经人介绍,我们去张江一家台资企业考察,他们在使用synergy软件。我们也开始试用了这个软件,也是现在AMT用的这个。当时我们去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个汉字显示的技术问题。第二年,也就是2002年的5月份,他们的老板带了两个人到我们这里来参观,说要考察我们的应用状况。一交谈才知道,他们后来应用的并不好。其实老板也很重视,软件也不错。问题出在哪儿呢?具体原因说起来有好多,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
田智慧: |
我想,知识管理不等于软件应用,也不等于一个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不知道这家企业在“人”的方面有没有转变思想。 |
李先生: |
知识收集流程不规范。 |
主持人: |
可能是知识库里没有知识,也可能知识与业务相关性不高 |
万 涛: |
大家都讲到了。正如“幸福的家庭何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于:成功需要注意每一个地方。只要一个地方失败,就全部失败了。 |
田智慧: |
我常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知识管理做好,究竟靠的是什么?我们假设这么一家企业,老板很重视知识管理、相关激励制度健全、员工共享意识很高、KM软件强大而易于使用、知识库不断完善,是不是知识管理就一定会成功了呢? |
万 涛: |
田智慧提出的问题很重要,这和水桶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
李先生: |
大家想看的内容多数是想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
主持人: |
李先生说的需求是很实际的问题,也是KM落地的问题所在。 |
万 涛: |
继续我的案例。这个KM问题出在推动方面。第一次推动的人性化方面考虑欠周,在实施中,不是很温和地说服,而是采取比较强硬的做法。让工程师们很反感。再加上软件的一些功能实现起来总是招致一些指责。所以第一次不是很成功。 |
主持人: |
万老师,这个企业是不是用“大棒”比“萝卜”用的多? |
万 涛: |
是啊,刚开始大棒太多。哪些工程师都是搞IT的,知道怎么对付你。后来大家几乎一致认为,这个系统应该废弃了事。等到拜访我们的时候,已经形成了synergy+bbs+project
center+ Lotus的格局。 |
张卫东: |
我想从面对面沟通到网络沟通方式的习惯也有一个建立的过程。 |
田智慧: |
从万老师的例子来看,最有效的知识共享,就是面对面、手把手的沟通! |
主持人: |
是啊,人的行为模式有时惯性是很大的。 |
万 涛: |
老板急了,调过来一个从台湾的工程师专门负责此事。这个工程师本来也是反对KM和synergy系统的。
但是屁股决定脑袋。无奈之下,只有好好研究一下软件和推行方式。后来发现系统的功能非常强大,并且非常灵活,对软件系统有了180度的重新认识。因此心里也就比较有底了。 |
张卫东: |
是啊。很多产品的使用度都是很低的。 |
万 涛: |
然后他就着手改变应用状况。他发现了20/80的作用。就是关键的少数。他大体上把这些人分为两类,想了一些招来“搞定这些比较难搞的人”(原话)
一类关键的少数,是不会使用的人。
另外一类,他称之为异见领袖。这些
异见领袖都是非常有个人魅力的一些工程师。他们技术很好,从网络上down一个BBS很快就可以架起来聊天,交流。他们有一批跟随者。就像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跟随者。 |
李先生: |
一个BBS可以是一个KM吗 ? |
万 涛: |
BBS不是KM,但是如果一个KM系统连一个BBS都比不过去的话,会丧失大家对KM系统的信任感。譬如,你先告诉我地球是方的,然后又告诉我珠峰是8848米,我会对后面的数据持怀疑态度。 |
田智慧: |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synergy里面总是要整合原来企业内部的BBS。 |
万 涛: |
是的。对于异见领袖,这位工程师把他们当客户来看待,自己就是consultant。然后努力把BBS的功能搬过来,做得一模一样,然后show给对方看说,照样不就可以了。最后
异见领袖就这样慢慢收服了。 |
主持人: |
先让异见领袖们认同,好主意。 |
万 涛: |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大家不太会用这个系统(如上面的第一类人),有些可能是借口不会用。
这时候,他又想了一招,先把为他们打扫卫生的阿姨培训会用。每天这些工程师都是通过阿姨订饭,需要用到synergy的文档系统。阿姨是四十多岁的上海下岗女工,第一次学会了使用电脑,并且还是企业管理软件。
后来就有一句话,“阿姨都会用了,你还不会用?!”,这个实际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
张卫东: |
是啊,先从小处着手。 |
主持人: |
异见领袖们认同后,再让最低层员工学会,真是“绝招”。 |
万 涛: |
还有一个地方补充一下,当系统运用的势基本建立起来以后,就和公司领导来了一个配合。将一些其他系统全部关闭和迁移了。这个时候就有点像解放战争那几年了。摧枯拉朽,就不是那么温情脉脉了。后来lotus,bbs,prjcenter
都byebye了,只剩下synergy在使用。
先要温柔一些,一旦取得强势地位,迅速巩固成果。这个就是这位工程师的策略。其实中间的故事有很多。一时写不完。 |
田智慧: |
从这个例子,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能不能做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的根本是什么? |
万 涛: |
核心是以人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来解决问题。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同样可以作。譬如书籍,教育,师徒制等都是。 |
张卫东: |
这个案例的讨论,关于如何推进KM,很有启发。 |
主持人: |
好吧,今天聊的很开心,感谢大家的参与,希望大家以后也能继续关注这方面的话题。总结一下大家的观点,知识管理的推行,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很重要,而组织文化建设,还有推动实施的具体方法,都是对知识管理实施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们今天的讨论到此结束,我们下周再见。
|
|
主持人:AMT研究院 徐嵩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