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力量-访华立集团人力资源总监 严正先生(上)
我把人比作一块璞玉,既有瑕疵,又有很美好的东西。我好为人师的感觉特别强烈,喜欢做人的职业经营者。
被访者介绍
|

|
总有一种力量
——访华立集团人力资源总监 严正先生(上)
访谈者:苏丹
|
访谈录 |
“12岁起我知道了有“人生”这个词语和概念。我记忆中,在那个时候就开始思考人生的问题。”
我是生于60年代。在福建滨海的一个村镇上长大。小时候,放学时,常常坐在山坡上,仰望穹苍,俯瞰大海,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惊奇和敬畏。1980年,《中国青年》刊登了潘晓的《人生的路呀,为什么越走越窄?》的文章,引发了当时知识青年的大讨论。有一次我在同学的家里,听见他的两个在读高中的姐姐和她们的一些同学也在讨论这篇文章。那个讨论在我心中种下了种子,从那时候起我知道了有“人生”这个词语和概念。记忆中,那是我第一次开始思考人生的问题,那一年我12岁。
85年上大学,可以说我们赶上了一个读书的时候。有很多外国的思潮进入中国,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崭新的世界。我如饥似渴,读了不少书,非常专注,心无旁骛。现在想来,这一切对我今天的做人做事以及一些判断和思考是蛮有影响的。
在这期间曾经看过一部关于哥伦布的电影,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已经忘却了。但哥伦布当时为了寻找新大陆,说服了很多人和他一起漂泊,放弃一原有的安逸、幸福的生活,而去选择艰辛、困苦,这却是我记忆犹新的。尤其记得当他们在经历瘟疫、饥饿,又要面对海上肆虐的暴风雨,在迷雾中只有一片混沌时,哥伦布依然坚持着,即便随行的人都动摇了,他依然在迷雾中高喊:“往前,往前,我们一定会找到新地!”
这个场景一直铭记在我的脑海中。每当我遭遇“暴风雨”,每当我面对重重迷雾,每当我陷入沼泽时,我总是想起它。
89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遇上了学生运动,那时候我们也是蛮有激情的,也都参与了这些过程。毕业以后,是到乡下去工作,做中学老师,一做就是7年,一直到96年。现在看来当老师这段时间有点长,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接触了基督教。我以前是一个非常坚定的无神论者,也是个性非常强的,别人如果跟我谈这些,我都会觉得很迷信。经过到乡下这段生活,也经历一些坎坷和波折,开始对自己原来所接受的理念进行清新的思考。在乡下时得到了以前我们所看不起的农村乡亲的关爱,他们的质朴也对我有了很大的影响。
“当你认识到制度是很美的时候,你活在制度中就像鹰飞在天空中、鱼活在海洋里一样不会觉得痛苦,不会觉得很累。”
我们制定制度,并不是对某一个人不放心,而是人就是这样。制度的建立是帮助员工避免恶的诱惑。如果没有制度,把几千万元钱交给一个员工,他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人,但是人的里边都有恶的种子潜藏在那里,你外部给他诱惑给他滋长的土壤和外因,恶的种子就萌芽了,长出来了,他就犯罪了,就害了这个员工。所以我们制度越严格就越保护人。中国的制度本身不严谨,所以每修一公里公路,就有一个官员倒下了。从某种角度讲,你很难责怪这些官员,因为你没有严格的制度保护他,让他去面对这么多的诱惑。人都是凡夫俗子,没有人能够胜过这个诱惑的力量。
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是建立在情感和信任的基础上,而在西方,则多是建立在契约关系上,因为人有恶心,不可靠的一面,契约就会形成一种承诺,责任意识就比较强。
“我把人比作一块璞玉,既有瑕疵,又有很美好的东西。我好为人师的感觉特别强烈,喜欢做人的职业经营者。”
在乡下教书七年,对人的成长越来越有负担,很想花时间和精力在年轻人身上,看到他们的成长就很喜乐。
1996年从学校出来,到苏州一家台资企业工作。当时那家企业刚刚转型,由生产塑胶转到生产电子元件,有几十个人,到后来几百个人。我是跟这个公司一起成长的。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不断的储蓄管理经验和管理知识,很喜欢学习。当时我在这家公司主要从事的是行政和人事的工作。我把对人才的培养比喻成“园丁”和“玉匠”,我也是用这个来时刻要求自己的。做HR与做老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人身上耕耘与经营。我把人比作一块璞玉,既有瑕疵,又有很美好的东西。这块玉的价值在哪里,什么时候价值最高?就是它的瑕疵越来越少的时候。人生来就有优点和缺点,如果有“玉匠”雕琢你的缺点,来帮助你、经营你,当你的瑕疵越来越少的时候就是你越来越成功的时候。
在上海,比如说姚明,他的经纪人对他的经营,她父母对他的经营是很成功的,在他很小的时候帮助他建立起一些善的东西,排除掉一些恶的东西,使他增值了。我好为人师的感觉特别强烈,喜欢做人的职业经营者。一个人有这样一块短板,我都希望自己能够想办法把它补上去。今天我为什么专注做管理学的研究,我希望能够为企业做一些事情。到现在我越来越觉得人的生命的有限,自己资源的有限,就想脱开琐细的事物,帮助人作成长的规划,为他们设计课程。现在有时候跑到上海来拜师学习,就是想找到更好的途径,回去让我们的员工更好的成长。从骨子里,我是对人很有兴趣,对人的成长有感觉的人。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一句:“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个理念很支撑我。好学冥思。喜欢去感悟,只有思考,才能够超越,才能作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有时候你会感觉很孤单,因为没有人能够支持你,但是你会在古圣先贤那里找到知音。
在整个HR从业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在想如何把工作作的更好,我会想为什么我们要做这样一件事?难道这个办法是唯一的吗?难道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吗?能不能改进新的手段去做?因为这些问题,我们会找一些名师去问,到外边参加培训,请教那些老师和有经验的从业人员,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就学习了。苏州有一个风气,有一个HR的圈子。在这个交流的圈子里,我慢慢的就变成一个分享者,大家抛出来的问题,常常是我曾经遇到的问题。我会把我遇到这个问题时怎样改善、如何解决的方法分享出来。慢慢的这个圈子里的人就开始注意到我,并把我介绍出去讲课。
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以绩效管理为核心,它把所有的环节拉拢在一起。显性的输出是结果,隐性的输入是原因。我们只要找到了原因和源头,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力资源中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要去做。在这里有一条线——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以绩效管理为核心,它把所有的环节拉拢在一起。
我曾经在“中国经营报竞争力论坛”做过题为《如何借助绩效管理提升中国企业的执行力》的报告。目前企业对于提升执行力已经达成共识了,但是缺乏工具和手段。执行力的缺乏就像一个瘫痪的身体,没有神经系统传递大脑的信息,这样身体就不受指挥的。企业缺乏执行力,需要激活企业的系统,而绩效管理系统就是企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绩效管理把所有管理的方法和理念包涵在里面,包括目标管理,统计测评手段和员工之间的沟通等等。
我很认同GE,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里边,我受GE的影响很大,它已经建立了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每个人在企业当中最终都要有一个产出,这就是“绩效”。要有这样的产出,就一定要有一定的投入、输入。输入的是员工的一些能力和态度。
职业化=员工的敬业*员工的专业
专业对应的就是能力,而敬业对应是态度。能力又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经验和技能。态度最起码包括三个方面:信心、动机和承诺。
员工的效能=态度*能力
效能是输出的因素,态度和能力上输入的因素,它们影响一个员工给企业带来的最终效益。具有基本相同技能的两个人,如果一个保持积极的心态,一个保持消极的心态,他们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一定是不同的。
为什么绩效这么重要呢?因为这是一个输出的结果,有输出就要一定有输入,输入的就是人的态度和能力。也可以说这两个因素是隐性的。而输出的绩效是显性的。我们要对绩效作出判断,要追本溯源,可能就是输入出问题了。或者是态度出问题了,或者是能力方面出问题了。没有绩效可能是因为专业方面的问题。有时候发现专业没有问题,通过和她沟通,可能发现是态度出问题了,或者是细心不够了,或者是没有激励,或者是他缺乏责任感。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沟通和团队训练来提升这方面。显性的输出是结果,隐性的输入是原因。我们只有找到了原因和源头,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招聘也是一样的。当一个人被招进来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他的输出如何,绩效如何。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标准,例如说认真、细心,这些都是输入的因素。输入会产生相应的输出。我们需要对我们的输入进行鉴定才能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输出。
当一些输入的因素对输出产生影响的时候,我们才会对这些因素产生关注。标准是应该所具备的输入。员工现在所具有的和这些标准之间有些落差,就是培训的需求。
而用人就是“配置”,员工的素质要和他的岗位匹配,和他的同事和上司要匹配。如果没有好的匹配,之前一个人的时候做的很好,但是给他增添了一个资源,两者之间产生内耗,反而效能降低了。
说到留人,就要谈到“职业生涯规划”。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员的流动是不可以避免的。员工也好,公司也好,都不可能是一厢情愿的。员工和公司应该实现双赢。公司应当了解员工真正的需求在哪里,要了解公司所能够提供的和她所需要的匹配不匹配。匹配了就留住了。也是公司与员工的供需关系达到了平衡。
|
责编:严正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声明:本文为畅享网原创投稿文章,内容版权归作者及畅享网所有。如需转载、复制、摘编等任何方式使用,请务必标明作者姓名、注明来源畅享网,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进一步交流,请联系:editor@vsharing.com | 021-5109682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