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订阅畅享网微信

互联网+的泡沫与真相

来源:互联网  
2015/4/15 10:48:00
被总理点石成金的互联网+,是中国经济的板蓝根吗?自2015年两会政府报告发布之后,“互联网+”顿成显学,在TMT投资领域,报告言必称互联网+,投资标的非互联网+不看。毫无疑问,互联网+是潮流所在大势所趋,但是,面对市场狂热,面对各种不冷静,我们必须冷静下来,思考互联网+真相,寻找泡沫下面的真金。

本文关键字: 互联网+ 真相 泡沫 企业 机遇

二、互联网+:一轮新的泡沫正酝酿

1、谁说没有泡沫?

一提起泡沫,我就想起了15年前的那一幕悲剧。1999年我所在网站踌躇满志准备IPO,没想到2000年夏季就开始战略调整,然后就是战略收缩,市场、销售、编辑、技术……许多同事都不见了。201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达到了5132.52的高点,随后便一路下跌;在这期间美国有210家“.com”公司倒闭,千百亿市值瞬间挥发。最近,Nasdaq指数又回到了5000点,A股也水涨船高,这是否意味着又一次互联网泡沫的降临?

对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当今互联网+兴起的状况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相比,有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

√ 第一个相同的情况是,两者都崛起于大牛市。不过纳斯达克牛市的形成基于美国经济的走强,而A股牛市的背景却是宏观经济下行,整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由此来看,国内泡沫化的可能性更大。

√ 第二个相同的情况是,估值高的吓人。当年一大堆科技股估值看起来都高到不合理,在最高峰的时候,Nasdaq本益比高达100倍。在A股市场,目前TMT领域的公司本益比已经接近100倍,有的达到数百倍,甚至远超于纳斯达克当年情形。与纳斯达克不同的是,纳市当年集聚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科技公司。而A股市场上几家公司的质量,与之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 第三个相同的情况是,风险投资大量集聚。风险投资的多寡,几乎是泡沫与否的一个风向标,风险投资额越大,泡沫化的可能性越大。根据Venture Source的调查报告,中国在2014年获得的风险投资额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风险投资越来越高,这不能不让人加剧对泡沫的忧虑。

与15年前不同的是,现在的互联网规模已经是过去的15倍。2000年全球网民只有2亿,而现在全球已经有30亿网民。其中,中国网民数量高达6.49亿,超过了全美国总人口2倍。显然,全球互联网及高科技行业并不一定会遇到2000年那样的泡沫破裂,从长期来看,互联网仍然是一个具有较为广阔前景的行业。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风险点。国内互联网+崛起之后,沉渣泛滥、鸡犬升天,中国股市不缺乏概念炒作、题材驱动,不缺乏那种由餐饮摇身一变为云计算的公司,缺少的是主流的平台级互联网企业,缺少的是掌握独特核心技术的互联网企业。

因此,我们关注点应该落脚于如何“挤掉泡沫”,如何发现存在于泡沫下面的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注意绕过那些穿着互联网+的马甲。

2、为什么值得长期看好?李克强意在经济维稳

有泡沫并不等于泡沫一定会破。互联网值得长期看好,因为肩负着重大的政治使命。“互联网+”在政府报告中首次出现,实际上是受命于危难之间——宏观经济持续恶化,经济增长需要新的引擎。目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中低速增长阶段。从GDP来看,我国GDP增速已经由2007年第一季度的14.5%,下降到2014年第四季度的7.3%,我国出口也呈现疲软态势。加之制造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依旧突出,我国迫切需要找到经济的新引擎。

政府已经注意到,互联网经济增长迅猛,对促流通、扩消费、惠民生具有积极作用,也意识到了互联网龙头企业的重要性。与2014年政府报告对比,可以发现,互联网的重要性和基础性明显提升,这既说明政府对互联网的理解加深,也表明了互联网在政府心目中已经升级为国家级主导产业。可以预期,有关制度红利将会随着行政改革的深入得到进一步释放。

三、龙蛇混杂,如何识别真假互联网+?

顶层已经卷起大风,我们有理由相信随后相当一段时期,各地各级政府,各种“互联网+”行动计划会大量涌现。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将得到极大释放,互联网发展的公共环境也会得到改善。

我想提一个新的认识框架: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的作用,目前集中体现在对生产模式的改造和流通模式的改造,前者更多的依靠IOT技术,而后者依赖于电子商务。

互联网+是一种新的企业形态,它兼具互联网和传统企业两者优势,但并非所有企业都会互联网+,至少目前如此。

1、并非所有企业都必须互联网+

究竟哪些企业适合互联网+,哪些企业不需要互联网+?我们首先要分析一下企业的行业需求特征。当前互联网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之中,不同的企业多少都会涉及到互联网,根据不同企业互联网需求度的高低,我们可以将企业分成四个类别:

1无网企业:即没有接触互联网的企业,仍采用较为传统的无网化生产流通方式,这类企业可能有信息化基础,但是业务跟互联网基本无关,比如建筑业、采掘业;这类企业实施互联网+的可信程度很低。

2边缘企业:即互联网边缘企业,这些企业可以是互联网公司,也可以是传统行业的公司,信息化基础较好,就后者而言,主营业务依赖于线下资源,开始尝试互联网技术进行营销。这类企业有较高的互联网+意愿,比如餐饮、医疗等。实施成效较高,风险较大。

3ICT企业:提供传感技术、通信服务与设备以及计算机软件硬件产品等的企业,生产和经营中互联网化程度较高,例如软硬件公司与IT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电信运营商等;这类企业互联网+的意愿高,风险较低,主要围绕现有客户和市场转型,尚未大规模跨界。近年来,有少量新兴企业开始渗透其他传统行业,其业务以提供信息化系统为主而非互联网+。

4互联网企业:以互联网为基础开展经营的企业,例如BAT等企业,完全基于互联网生存,这些公司渗透传统行业,有助于自身市场覆盖范围快速扩大,主动实施互联网+意愿最高。然而,互联网公司跨界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实施难度很大,风险较高。

在上述四类企业中,边缘企业最为焦虑,这些传统企业有迫切的融入互联网的需求,但是常常不知如何采取行动,其次是互联网公司。这两大类企业属于政府报告互联网+的指向,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而无网企业和许多ICT公司,则是泡沫存在的土壤。

在这四类公司中,我们需要给焦虑的边缘企业和互联网巨头更多关注。

2、边缘企业:你怎样不焦虑?

互联网+的本质,不是简单模块叠加,而是再造质变。边缘企业要解除互联网+焦虑,至少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改造流通:实现销售的互联网化,将公司的产品服务以电子商务模式推广,同时开展网络营销;

第二个阶段,改造生产:调整生产管理经营,利用互联网理念(比如用户为中心)改造自身体制来适应互联网经营的需要;

第三个阶段,产业协同:企业可以实现供应链上的互联网化,逐步实现产业协同。在这个阶段,企业可以围绕自身业务形成自己的生态,或者加入别人的生态中。

目前国内许多传统行业上市公司的“互联网+”集中在第一阶段,很多人以为开辟了电商平台,或者进行了网络营销就等于实现了互联网+,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认识,也是造成失败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是因为,此类公司多属行业龙头,体量大而经营模式成熟,转型难度较大。互联网+需要做脱胎换骨式的体制改造,倘若企业仅仅把电商当成一个新生业务渠道,或者把互联网业务当成一个新业务模块而非战略方向,则难免跟自身线下渠道恶性竞争,产生左右手互博现象,导致内部资源耗损巨大,难以让新业务渡过有投入无产出的成长期。

要成为一家真正的互联网+公司,至少要具备四大素质:技术、数据、模式和组织。

首先,从技术素质来看,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已经由服务业向工业和农业渗透。

传统三大产业当前基本处于2.0阶段向3.0阶段过渡时期,不同产业中的边缘企业,可以采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来驱动生产和变革流通。比如,农场采用IOT技术加强农业管理,工厂采用智能化的生产工具如CPS来支持企业进行更高效的生产,饭店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安排互联网订单。软件更多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硬件上大量使用机器人,万物采用智能化芯片互联,人、物品、流程与数据将通过互联网结合为一体。

其次,从数据素质来看,数据分析可以驱动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

应用了云计算的企业,会沉淀大量运营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顾客、供应商以及企业内部生产与管理的各个部门,利用相关的数据分析工具,有助于经营决策,预测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在未来,拥有更多的数据以及更高效的数据处理工具,企业的价值就会更高。

再次,从模式素质来看,当前的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营销平台与线下资源“结合”。其中,C2B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新兴模式,它的核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你定我产”而非“我产你购”。这种模式有可能成为未来电商的重要模式。

最后,从组织素质来看,企业组织结构需要进行脱胎换骨的变革,加强激励制度变革。组织结构上需采用互联网企业所具有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化整为零,鼓励小分队创新,形成创业氛围;同时,需要改造传统的激励制度与之配套,宜采取股权激励措施,化雇佣为合伙人,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3、如何渡劫?

我认为具备了上述四大素质的企业,也就具备实施了“互联网+”的前提条件。即使如此,也应该看到,“互联网+”的风险依然极大,形同渡劫。如此一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渡劫方式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一家传统公司通过什么方法渡劫?

一家互联网公司如何渡劫?从现有的案例中来看,“渡劫”的方法可以分为自力更生、收购兼并、结盟合作等方式。

不同类型及规模的企业所采用的策略不同,每个企业都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未来发展战略来选取合适的策略。对于巨头类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平安集团等),其融合策略更倾向于自力更生以及兼并收购,要么通过自身巨大的资源优势直接渗透到其他行业,要么通过兼并收购优质企业,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对于规模与巨头相比相对较小的大型及中型企业,由于其自身实力并不足以支持其自力更生,其融合策略更偏向于兼并收购与结盟合作。

责编:樊晓婷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