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金融产品全力借机“抢客”除了传统相关领域的金融产品“热卖”,今年的世界杯金融营销潮中,不少金融机构开始触网,凭借着自身综合金融优势,推出了涵盖车险、投资理财、贷款、信用卡等业务的世界杯主题的互联网营销活动。 广州白领小吴是个十足的球迷,本届巴西世界杯,他早早开始关注,主要赛事更是一场不落。作为在金融机构上班的小吴敏锐地发现,某保险企业推出一款专门针对巴西世界杯的保险产品——“世界杯遗憾险”。其中有3款产品:小组赛遗憾险、八强赛遗憾险、大力神杯遗憾险。“看球还可以买保险,当时觉得特别新鲜,也就买了1份‘大力神杯遗憾险’。” 其实不只是险企,还有其他金融企业都在围绕世界杯来做营销文章。从世界杯纪念版的贵金属收藏品,到借势拓展海外支付服务,再到用足球彩票投注拓展移动社交营销,不管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互联网金融,都不愿放过世界杯这场营销盛宴。 奇葩保险新品扎堆世界杯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盛会,擅长营销的保险公司当然不会缺席。各种针对世界杯的保险产品扎堆上市,推陈出新,让人眼花缭乱。 如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就趁世界杯的机会,推出了“吃货险”、“看球喝高险”、“夜猫子险”和“足球流氓险”等4款世界杯足球保险。 而上文中小吴注意到的“世界杯遗憾险”,则颇有些自娱自乐的精神。根据该保险的条款,消费者购买一份保险,除了能获得1万元人身意外险保障外,若支持的球队在其投保的赛段被淘汰,未能进入16强或8强,还可以获得相应的遗憾补偿。 事实上,类似于遗憾险的奇葩保险还有不少。早在2006年世界杯期间,还有保险公司推出了“被进球保险”。只要本国足球队在世界杯期间每被对方球队攻破球门一次,保险公司将给付投保客户高额的赔偿金。一位保险人士告诉记者,这种保险主要是利用人们对强势球队充满信心的心理,预期球队将在世界杯赛场取得好成绩,而保险公司也可趁热打铁,做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世界杯往往都是“球迷”的盛宴,为了看球,不少员工甚至请假看球。据了解,同样在2006年世界杯前夕,有约1万名荷兰人向雇主提出要告病在家,而大部分员工也承认,请假只是为了熬夜看球。于是荷兰的保险公司就乘此机会,推出了专门为企业雇主设计的保险,世界杯期间,投保的雇主可因员工请假而获得经济赔偿。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不少险企打着创新的旗号,推出了不少世界杯主题的保险产品,但一些保险产品明显具有博彩或噱头性质。由于“世界杯遗憾险”保险自面世以来一直饱受争议,被认为有博彩之嫌,近日该产品已悄然下架。 催热第三方支付社交营销 全民关注的热潮下,听似并不相关的支付领域也全面加入到世界杯营销大战,借助足彩和猜胜负概念,全面打响支付抢客营销。 其中,海外线下网络较强大的银联,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机会发力推广海外刷卡业务。世界杯期间,银联国际与合作机构宣布,已新增28万台POS受理银联卡(卡号以62开头),将当地商户受理面扩大到五成,给到访巴西的银联卡持卡人提供支付服务。 没有线下霸主银联的强大海外人民币支付网络,其他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也开始打起移动支付的主意。腾讯(126.2, 0.80, 0.64%, 实时行情)旗下QQ钱包日前宣布,在世界杯期间,推出“猜胜负赢巨额红包”。 在支付业务上,银行同样也不甘寂寞。记者从广发银行获悉,该行在业内首家同步通过全电子银行渠道推出足彩投注功能。据广发银行网络金融部产品经理介绍,该行推出的竞彩足球功能支持网银、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三大渠道投注,可用广发银行储蓄卡和信用卡支付,并且投注全程通过加密连接传输数据。 而身为传统金融机构,银行在传统的贵金属纪念品销售上更是当仁不让。刚过去的周末,浦发银行邀请2013年亚洲足球先生、前中国国家队队长、亚冠冠军恒大队的队长郑智现场签售浦发独家发行的“世界杯纯金纪念钞”,现场火爆异常。 ■纵深 借“杯”营销应结合自身特点 毫无疑问,金融机构瞄准世界杯,更多是为了挖掘其中的巨大商机。如保险机构、银联、银行贵金属投资等,都可以天然与世界杯概念结合,促进自身传统产品创新和销售。不过,在这种传统业务结合上,专家分析认为,金融机构推噱头卖点无可厚非,但真正好的营销结合无一例外都是充分发挥了传统金融产品属性的,如收藏品的稀缺性、跨境支付便捷度等。 对于世界杯保险产品,有保险专家认为,用轻松、趣味的方式销售保险不失为一种创新手段,但不能脱离保险的属性。“保险产品本质仍然要以保障为主,与保险责任紧密关联,像此前市场出现的摇号险、赏月险此类产品,明显带有赌博性质;指望通过保险来赚钱发财,这就背离了保险的本质,变成只是为了博取消费者眼球为目的的炒作。” 除了传统相关领域的金融产品“热卖”,今年的世界杯金融营销潮中,不少金融机构开始触网,凭借着自身综合金融优势,推出了涵盖车险、投资理财、贷款、信用卡等业务的世界杯主题的互联网营销活动。虽然这些营销主题大多是看似不相关的“赚吆喝”。但与往年的世界杯不同,在销售渠道上,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倾向于利用微信等社交平台,而不是仅满足于传统销售渠道。 责编:李玉琴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