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难落地 华强北遇“无米下锅”烦恼可穿戴若成功,需要在设计、能耗、功用之间取得平衡。 本文关键字: 可穿戴设备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可穿戴设备在过去的一年呈现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并且2014年的出货量将超过1900万部,较2013年的销量增加两倍。此外,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在2018年将达到1.119亿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8.4%。而一些投行的数据更加乐观,预测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会在3年内达到560亿美元。 “大家也是被这些数据搞晕了,即便是大厂商,出货量据我们了解也只是一般般。”毛云告诉记者,目前华强北做一款可穿戴产品的门槛很低,特别是原来做平板和手机的人,只要联系一下方案厂商,配个芯片就可以了。但没有哪家做出量来,很多都是玩票性质。 据其介绍,出货量每月在几百台的厂商已经算是行业中做得不错的,更多的厂商是在“投钱”养这个市场。 或面临更大洗牌潮 据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可穿戴设备厂商可以分为不同的四个类型。第一类是以谷歌、三星、索尼等为代表的巨头公司推出的高端产品,如谷歌眼镜、三星Galaxy Gear、索尼SmartWatch SW2等。第二类是以较大的IT厂商为代表推出的可穿戴产品,如华为推出的手环、盛大推出的手环等。第三类是以创业公司为代表推出的概念产品,其中有很多以谷歌眼镜为模型的产品,也有健康手环、智能手表如MISFIT手环带有科幻性质的产品等。第四类则是小厂商乃至山寨厂商推出的可穿戴产品。 “对可穿戴产品的理解不一样造就了不一样的市场。”奋达科技总裁兼CEO汪泽其告诉记者,目前做可穿戴整机,如果技术上没有过硬的地方,做的风险就会很大。拿深圳来说,之前大量做Android方案的公司随时都可以转型,摇身成为智能手表方案提供商,它们也许会帮助一大批做终端的竞争者出现,但没法让这些竞争者站住脚。如果没有大规模、持续的资金和人才投入,以及设计方面有独到之处,目前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做可穿戴整机的自主品牌是九死一生。 “山寨厂商也许能够在市场爆发的时候赚到一时的快钱,但并不能长久。”汪泽其对记者说。 这正是毛云所担心的问题。 与手机相比,可穿戴设备的竞争已经超出硬件的比拼,更多的是来自于硬件外对移动应用产品的理解,比如谷歌眼镜围绕图片分享和信息推送衍生出的丰富应用,但目前国内市场上尚没有成熟的IT方案让山寨厂商去“追随”。 “大家是空有一身武功没有地方使劲。”毛云告诉记者,市场上安卓版的手机都可以叫做可穿戴产品,只需要把屏幕缩小就可以了,应用还是原来安卓上的应用。 毛云告诉记者,现在大家能做的就是等待苹果等厂商发布新品。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苹果的产品不发布,厂商都不知道该怎样做,因为大多数厂商都是跟随者。“领头羊”不做事儿,大家根本不知道该干吗,做出来的产品也不伦不类,抄袭者与创新者的不同就在这儿。抄袭者没有人可以抄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吗,他做出来的东西也不会有人要的。有个标杆在的话,大家就会知道产品有什么功能,市场才会打开。 “但智能手表无法作为独立终端存在,必须且能够与智能手机、PC等进行有效及时的互动,从云端提取和输送数据。这些都是山寨厂商缺乏的基因。”上述分析人士说。 这种等待的心情对于毛云来说并不轻松。他告诉记者,除了投放些资源到智能手表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还在坚守平板市场。“前两年平板市场火爆的时候,一个月的出货量可以达到100K,但到了去年,开始大幅度下降,利润从两年前的十二三美元降到了去年的两三美元,到了今年,几乎只有1美元了,市场越来越难做。” “产品没有创新客户那边也很难开拓,上来就问价格,没什么意思。”毛云告诉记者,为了应对目前的状况,从去年开始,他把大部分的工人都裁掉了,工厂只做验证,客户需要什么,他就去找方案商,只需要留一些工程师,维持工厂的运转就可以。 责编:李玉琴 ![]()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