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订阅畅享网微信

陈一舟:把牛奶搅成奶酪的青蛙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作者:冯秀民
2013/7/9 11:31:02
雷军有句话“台风来了,猪也会飞”,陈一舟很喜欢,当然,他不会说自己是猪。他喜欢自比为青蛙,“牛奶中的青蛙马上要淹死了,一般的青蛙就不动等死,有一只青蛙仍在不断地划,后来把牛奶搅成奶酪了,青蛙就跳出来了。”

本文关键字: 陈一舟 人人网 开心网

“最聪明的湖北人”

陈一舟退学了,这在1988年的武汉大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陈一舟是武汉本地人,自小在“武昌环蛇山一带出没”, 父亲是铁路工程师,母亲是药厂技术员。1987年,他考进了武汉大学物理系;大二,在父亲的要求下,他转入了更加“有用”的计算机系,和雷军成了同学。不过不到一年,陈一舟就开始办理退学手续,因为他们全家要移居美国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尚属象牙塔中的精英教育,退学是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当年,从武大退学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因为年纪小,学习跟不上老挂科,被勒令退学;另一个就是陈一舟。

在武汉的大学城,有着这么一句话,“学在华科,玩在武大,爱在华师”。这句话在陈一舟的那个时代也早已流行。到陈一舟准备出国留学的时候,宿舍八个同学还都是光棍。陈一舟“担心自己走了以后,这帮同学找女朋友更难了。”所以想帮他们介绍一下。他“一心为公”,去了华师,敲开了比自己低一级,也就是88级的英语系女生的门。敲开的第二个门,就成了他们的联谊寝室。

结果,一心为公的陈一舟自己对其中一个女生一见钟情了,他开始每隔几天写一封情书,每封都长达几十页。半年之后,陈一舟带着一腔的踌躇壮志和儿女情长登上了去往美国的飞机。

陈一舟后来总结成功心得,“就跟找风险投资融资一样,要锲而不舍。”

“湖北人第一聪明的当属陈一舟,第二是雷军,我排在最后。”周鸿祎这么夸陈一舟。

1995年,陈一舟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MIT硕士学位,随后,他到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攻读MBA和机电工程双学位。

\

斯坦福是全美创业环境最浓、学生创业比例最高的学校,在斯坦福,穿得邋邋遢遢,在学校食堂擦肩而过的小伙子都可能是个身怀绝技的高手。

在斯坦福商学院,陈一舟修过一门名为“工业界领袖讲座”的课程,来给他们上课的都是一些知名公司的大总裁,比如杨致远和巴菲特。

有一次上课陈一舟去晚了,只能坐在最前面,等他坐下来,一抬头,突然看到巴菲特就站在自己面前,两尺那么远,陈一舟就一直仰着头,看着他在自己的头顶上方侃侃而谈,“那堂课他具体讲了什么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他的音容相貌,特别是他看待世界的哲学观,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一直引导我做公司的人去学习。”

巴菲特的观念是,每一个人都要给自己画一个圈,圈里面是你非常懂的东西,圈外面是你不懂的东西,一个人成功不是看你这个圈画得有多大,不是懂得事情越多越好,而是看这个圈画的是不是实线,画的是不是足够粗?这对陈一舟后来专注于SNS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这期间,陈一舟结识了对他初次创业至关重要的刘健、杨宁、周云帆等人。

“第一点,他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这句话说起来非常容易,但是实际上真正做到不容易。另外一点就是非常敢赌,有胆识。”曾经有人让陈一舟说说自己的优点,陈不肯,刘健说了。

刘健说自己“一碰到他(陈一舟)就晕了”。

1998年的夏天,刘健骑着一辆小自行车晃晃悠悠地来到斯坦福的校园书店门口,一辆小红跑车非常蛮横嚣张地冲了过来,从里面下来的人正是陈一舟。此人穿着拖鞋,踢踢踏踏地进了店。刘健也进去买了一些书,正排队等待交钱的时,发现他排在自己后面,陈一舟看到刘健手中捧着的书,用英语问,“你是商学院的?”刘健说是。等刘健从店里出来的时候,手里拿着的是几本旧书,陈一舟卖给他的。

后来,陈一舟又发挥自己的商人特质,把那部红色小跑车以六千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刘健,不过半年后,刘健修车花了六千块钱。

“他每天都在忽悠我”。刘健说, 他现任人人公司首席运营官。

当时,陈一舟经常参加斯坦福的创业沙龙活动,也就是每个人拿一杯咖啡,到学校的大草坪上去聊天。一天,陈一舟一拍脑袋,说我要搞中国互联网,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找一些资源,聚合一些中国的留学生,但是去找他们总要打一个名头,陈一舟决定自己也成立一个社团,他就编了一个“中国互联网协会”。在斯坦福,成立社团是需要得到学校方面批准的。陈一舟的这个协会则完全是非官方的。

刘健听到陈一舟介绍他自己是中国互联网协会会长,吓了一跳。心想不得了,中国互联网协会会长,这是个很大的事情。后来通过和他长期交往,才知道自己也可以搞一个。

一开始,来参与“中国互联网协会”活动的人有很多,后来人就越来越少了,到最后只剩下几个人,其中就有杨宁和周云帆,他们俩对中国互联网很感兴趣。而这两个人,陈一舟认为“他们二人是当时斯坦福工程学院最优秀的学生。”

筹划创业方案时,他们三个人想过三个项目:学亚马逊做电子商务,但觉得太烧钱,放弃了;学亚信做通信,又觉得距离互联网太远。最后决定做虚拟社区。“因为当时美国有一家叫做GEOCITIES的网站,做校友录的,发展得很好,我们决定就做这个。”

周云帆给虚拟社区起了一个半中半洋的名字——ChinaRen。刘健“倾家荡产”,跟父母借了一笔钱,当起了Chinaren的投资人之一。

半中半洋的ChinaRen

在斯坦福大学的西侧,有一条全美著名的Sandhill街(沙山路),那里聚集着几百家的风险投资商。几乎每天都会有年轻人怀揣着商业计划书和梦想跑到Sandhill街上找“天使”。

1999年的新年刚过,陈一舟便拿着三个人一起做出来的商业计划书,开车前往Sandhill街,他一家一家地敲门找投资商。不久之后,陈一舟获得了自己第一笔200多万美金的投资, 5月,陈一舟回国,开始着手创业。

回国之后,陈一舟去见了自己的大学同学雷军。两个人在雷军的车里争论了一下午。陈一舟告诉雷军,他要办个网站超过网易。雷军觉得他在胡说,他觉得这个项目离钱太远了。

为找到合适的技术人员,陈一舟故技重施,敲门去。

周云帆是北京人,又在清华大学读过书,有土著优势。他们商量了一番,决定从清华大学下手。于是,三个人跑到清华的九号宿舍楼,沿着楼道逐一敲门,问谁是系里最牛的学生。然后自我介绍说自己当年也曾住在这个楼里,后来去读斯坦福,现在回来创业云云,他们3个“海归”一通忽悠,一批学计算机的学生被说得热血沸腾。

那时候,技术人员奇货可居,月薪被炒到1万元以上,陈一舟他们仅能付4000元的薪水。而每月4000块钱对学生来说也很有吸引力,就这样,他们招到了当时清华大学学生最牛的10个人里面的9个。每到晚上,清华大学九号楼的学生们就会结伴而来,窝在陈一舟他们租的商住楼办公室里,挤在一起搭起网站构架。陈一舟还请了一个阿姨,每天过来给他们做饭。

围绕虚拟社区, ChinaRen随后推出了:主页、游戏、邮件、日志,并且用户只需要一次注册,即可以使用多种功能。

到了1999年底,雷军问陈一舟:“ChinaRen人气的确做得不错,但你靠什么赚钱呢?”

陈一舟回答:“来我这里的都是年轻人,有很强的消费能力。他们在我这里聊天、做个人主页,高兴得一塌糊涂,然后,我就可以向这些人卖手机呀……”

雷军听了连连摇头,“你的这种想法和我们1996年做CFIDO的想法一模一样,我那个时候出钱买服务器,付电话费,网友们在我这里玩得也很高兴,但他们觉得来我这里就是在给我面子,我赚不到钱。”

为了推广ChinaRen,陈一舟他们做足了功课, 1999年11月包装轮回乐队,12月举办“高校旋风行动”,2000年1月赞助“东京攻略”上海首映式,3月赞助大学生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3月28日,ChinaRen宣布注册用户突破了100万。当然,这些都需要大把大把资金的投入。

2000 年,到处都是互联网泡沫,在那个疯狂的年代,ChinaRen的烧钱速度也越来越快,一年时间就烧掉1000多万美元,泡沫很快破灭,董事会表示不会再投钱进来,公司必须卖掉。

为了融资,陈一舟再次飞到美国,和往常一样,他每次去都会和刘健见面。刘健当时就住在硅谷,他们坐在宾馆房间的床上,彻夜长谈。从竞争态势开始聊,聊行业视野,聊所有事情,直至深夜。最后,陈一舟丢出了重磅炸弹:公司在银行的现金只能维持公司两周的运转了,如果这趟美国之行他什么也找不到,ChinaRen 就要完了! 刘健被这个揪心的消息扰得睡不着觉,三个小时以后,发现自己还是醒着,眼睛睁得大大的,可陈一舟说着说着就打起了呼噜,已经睡熟了。

ChinaRen开始四处找买家。在陈一舟的叙述中,那个时期,网易的丁磊正在忙跟职业经理人闹矛盾,没有心情买;新浪的王志东见都没有见他;而搜狐的张朝阳则非常热情。

2000年秋天,搜狐以400万股股票收购了ChinaRen,陈一舟分得44万股。

随公司进入搜狐之后,陈一舟的头衔是资深副总裁, 2001年3月,陈一舟选择了离开。“又不是大股东,又做不了主,一天到晚在那里守着,没什么意思。”

把Chinaren卖掉,陈一舟感悟颇多。

“如果开公司,永远不要把钱烧完。要留一口气活下来,总会有新的机会;输光了,我们几个赌徒就被清出去了。”

爬到橡树上的猫

2002,陈一舟发现搜狐的股票不断攀升,从1美元一直蹿到7美元多,当时的搜狐等门户网站都抓住了增值服务的市场。陈一舟也立刻将目光投向了SP行业。

不过,攀升的搜狐股票并没有给陈一舟带来多少收益,因为留在他手里的已经不多了。当时的他个人资产仅为20万美元,陈一舟回忆那时“我在美国已经穷到不能再穷了。我和一个天使投资人,吃麦当劳吃了8次,他吃的3块钱标准的麦当劳,我吃的是5块钱的,我融了8万元。”

2002年底,陈一舟带着融得的30万美元天使投资,回到国内成立了从事SP业务的邀发短信科技公司。很快,陈一舟的SP公司也做得风生水起,半年后开始盈利。

但陈一舟马上意识到,赚钱容易的事情是不会长久的,他开始思考未来的方向在哪里。他依然认为社区仍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陈一舟决定成立一家新公司。

由于斯坦福大学周围生长着许多百年橡树,陈一舟给他的新公司起名叫“千橡”。

2003年的情人节,千橡推出了第一款产品。陈一舟印了几万张带有情人节图铃的卡片,满大街派送。最后,印刷和派送的费用倒是花了好几万,卖卡片的钱总共才收回了一万多。好在“SP起来比较快。”有着SP业务的支撑,陈一舟重回互联网社区,“做自己最熟悉的事情。”

在陈一舟家的阳台上,“猫扑站长和我一人坐在一个摇晃的吊篮里面,就像两只猫一样,晃来晃去一天,我们就搞定了。”

“猫扑站长”原名田哲,为人极其低调,网上关于他的个人信息甚少。据说是湖南电信的员工,所以有服务器、带宽资源可以利用。

田哲1997年10月创建了猫扑网,当时猫扑只是一个简单的游戏站点。访客也多为游戏爱好者,田哲最初的时候甚至不敢在猫扑上放计数器,后来放了,现实却非常残酷——每天的访问量最多只有二十几个,大多时候都是几个或者冷清得没有一个人。

慢慢的,猫扑变成了一个论坛,大家在上面讨论时兴的游戏和热播的电视剧。风格也越来越另类鲜明,创造了“BT、YY、874” 等经典网语,也出现了诸如“手机调到马桶里”之类的著名搞怪帖。猫扑网渐渐聚合了一大批忠实的拥趸。

用户迅速增长,猫扑的食量也越来越大,当时猫扑只有两台服务器,60兆的带宽,加之外部资源匮乏,这都让田哲疲于应付。

而在员工的推荐下,陈一舟偶然上了一次猫扑网,结果他开始发现“猫扑上的一群老用户,非常有创新精神,回帖不按常理出牌,非常有娱乐价值,看一个帖子都能看你小半天时间。他的精华帖,不得了,好看得很。”

陈一舟自己变成了一个猫扑迷,观察猫扑一年后,陈一舟决定“既然我做不出来,就买下它”。

当时的猫扑与天涯齐名,一女百家求。而之所以能够一天拿下投资,陈一舟解释,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出价最高,“猫扑是我用掉的第一个名额,用掉了当时规模非常大的现金和股票。”

这个价格对当时的千橡来说是如此之高,以至于虽然收购猫扑用的是“股权+现金”的方式,比纯用现金收购对公司现金流的压力要小。虽然当时陈一舟还运营着赚钱的SP公司,每个月有百万级别的收入,但千橡即使把账上所有的钱都付给猫扑站长,钱依然不够。为此,陈一舟不得不跑去美国融了一圈钱,来付收购款。

  

共2页: 上一页1 [2]
责编:孟芳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