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彬绪:公益慈善领域信息化的开拓者2008年,彭彬绪从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院硕士毕业后,和几个师兄弟开始创业,开了一家公司。4年后,抱着为慈善领域信息化出一份力的想法,他加入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下称中心),成为该中心信息技术部主任。 中国信息化周报:近两年,“慈善组织透明度差”确实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彭彬绪:是的。现在大家开始思考自己捐的钱怎么用了。实际上,这就很考验每个慈善机构的管理能力。 我们看到很多机构都将钱合法地花出去了,但正因为管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公众就觉得不够透明,会认为他们拿这个钱大吃大喝了。这种案例很多。由于管理体系没有跟上,外界就感受不到这些机构的价值。为此,他们也很困惑。这就要求慈善组织提高管理能力,将项目管理、资金输出这条链建立起来,让大家都看到。 目前,整个公益慈善体系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中心在信息化的道理上走得算是靠前的。但慈善组织很多种,差别很大,适合这个不一定适合那个,我们已经在向全国推广一些既有的成功模式。 中国信息化周报:《中国慈善透明报告》里的数据从哪里获取,从搜集到发布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彭彬绪:以前,我们通过第三方评估,客观地找慈善组织披露的信息,用我们的评估体系给他们打分,再通过媒体宣传出去。 今年,慈善透明指数我们已经评到第四年了,于是我们开始主动与省市合作,先帮他们评,这些地方政府就会调整一些政策,让本地的慈善透明度得到提升。 当然,我们也会慈善机构做一些培训。像这次去贵州,我们是跟民政部培训中心合作,培训公益慈善的社工师,告诉他们怎么做组织的透明度,通过什么管理方式能帮助组织发展,让他们通过我们平台进行透明度评估和信息的发布。 让社会感知到正能量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您看来,我国的公益慈善行业发展现状如何? 彭彬绪:从九十年代开始,国家才大力开展公益慈善,慈善的蓬勃发展也是近20多年的时间。目前,全国有40多万家公益慈善组织。 慈善领域总的来讲处于发展阶段。小型的慈善组织很多,我接触过一家组织只有会长是全职,其余都是志愿者,志愿者还总是变动。有的会长本身自己就有残疾,还成立慈善组织,挺不容易的。 慈善组织本身没有经济来源,很多志愿者是发自内心的在做慈善,由于他们面对的困难比较多,我们也想帮助他们。一方面是帮他们做信息化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将他们做的好的项目、精神传播出去,让整个社会感知到积极的力量。 中国信息化周报:中心是否有借鉴国外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模式? 彭彬绪:全社会都在做信息化,很多领域包括电子政务已经相当发达,慈善领域的信息化是被遗忘的角落。因为信息化成本很高,所以需要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去开拓。国外有一些方式和手段是比较成熟的,但是其他国家与我们体制的差异太大,我们可以参考的内容有限。 中国信息化周报:也就是说国外的现有模式我们不能直接应用? 彭彬绪:对,其实我们跟国外一些组织谈过合作,像美国基金会中心网、Global Giving。这些机构都有一些成熟的信息化手段,但我们只能参考一部分。 举个例子,比如美国基金会中心网找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他们每年会去从公益慈善组织的年度报告里抽取信息。虽然我国公益慈善组织也有年报,但信息很少,我们只能抽取到一部分。 现在,只有比较大型的慈善组织会将他们的年报等信息公布在网上,小型组织的信息我们就只有去地方民政局查,而有的地方民政部门信息化的发展也很有限,还没有实现数据互通,这就导致困难增加。 在国外,慈善领域有一套成熟的业务流程和电子化手段,只要把信息搜集过来就能实现数据整合,而这对我们来讲就存在太大的困难。 中国信息化周报:这份工作,对您来说有着哪些不一样的体验? 彭彬绪:实际上这边待遇不是很吸引人。大家确实想做点事情,如果我们能建立这样一个平台,让这个平台帮助到公益慈善领域的人,是件功劳很高的事情,比在一些商业公司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更多。 我个人在价值观上十分认同中心的愿景。我国有上亿的人需要帮助,在中国慈善界还没有适合大家使用的通用信息平台。这个平台能帮助慈善组织以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我希望达到的目标。 中国信息化周报:跟业务部门沟通的时候会出现哪些障碍? 彭彬绪:主要是思维模式不一样,业务部门的方式和语言体系对IT来讲是很难理解的。比如文档交接这方面,他们出的文档怎么转换成符合IT规范的文档,这就需要反复沟通,多次讨论才能确定下来。 还有流程上的差异,像业务部门跟地方民政部门沟通的时候,会走公函,技术团队则按IT项目管理的流程来走。这些差异的对接需要一定时间来摸索,实际工作中难免遇到各种具体困难。 中国信息化周报:工作性质决定了您会经常出差,是吗? 彭彬绪:民政系统要经常出差,上半年至少去了十个以上的城市。有时与地方政府洽谈合作,有时是做调研,有时是做培训。出差次数多了以后,会发现我国每个地方的慈善信息化程度都不一样。 最近工作压力挺大,因为可参考的地方比较少,尤其是业务层面自己全都要了解。IT方面的人进入这个领域,会发现很难找到可以学习的模式,所以自主学习就很重要,中心撰写的每一本书籍我都要看。 同时,这份工作有一定的创新性,大家容易产生分歧。虽然探讨是件富有热情的事,但也导致大家的压力增大。 链接:慈善信息化之创新——中国慈善信息平台 “中国慈善信息平台”,是为了促进中国慈善事业透明健康发展,由民政部主管,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研发和运营,集信息采集、信息分享、项目管理、资源对接、统计分析、行业培训与咨询、宣传推广、政策解读、在线募捐于一体的国家级慈善信息平台。“中国慈善信息平台”可提供以下四方面服务: ■信息共享 可实现所有入驻慈善组织信息、项目信息、捐赠信息以及各地慈善政策等信息的共享;可提供前沿政策解读、慈善资讯检索、专项数据分析报告及国际领先的慈善事业运作经验分享。 ■资源对接 实现与各地民政局(厅)、慈善组织、捐赠企业和个人之间资源的高效对接,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跨界合作,搭建捐赠和求助者的信息桥梁,打通行善通道。 ■慈善事业的宣传、推广 除了在平台上展示,对透明度高的组织、运作良好的项目,还将通过中国公益慈善网、国家主流媒体提供包括项目和品牌推广在内的宣传倡导舞台。 ■工作效率的提升 通过中国慈善信息平台,可宏观掌控慈善项目运转情况,提高慈善工作效率,实现科学决策。 记者手记 这份工作,对一些IT从业者来说,算不上最高理想,但对彭彬绪来说,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我想,他会称之为事业,而不仅仅是工作。慈善信息化从来都不是聚光灯下的焦点,慈善信息平台背后的人更是需要“大隐隐于市”的精神。“勤奋、积累、行善!”彭彬绪在QQ上如此写道。这六个字诠释了他的信条。 将信息化的手段运用于慈善行业,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更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参与。相信随着时光的流逝,慈善领域的信息化也会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责编:孟芳 ![]()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