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订阅畅享网微信

彭彬绪:公益慈善领域信息化的开拓者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作者:管宁静
2013/7/9 11:21:50
2008年,彭彬绪从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院硕士毕业后,和几个师兄弟开始创业,开了一家公司。4年后,抱着为慈善领域信息化出一份力的想法,他加入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下称中心),成为该中心信息技术部主任。

本文关键字: 彭彬绪 慈善领域信息化

人物简介:彭彬绪,先后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现任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技术部主任,致力于慈善行业的信息化推广工作。

2008年,彭彬绪从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院硕士毕业后,和几个师兄弟开始创业,开了一家公司。4年后,抱着为慈善领域信息化出一份力的想法,他加入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下称中心),成为该中心信息技术部主任。

今年6月,彭彬绪刚从贵州出差回京,就向《中国信息化周报》介绍起我国慈善领域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很多都是我们撰写、出版的。”在中民大厦的会议室,他指着几个大书柜说,言语间透露着自豪。透过玻璃,记者发现许多书籍的封面多是以“中国”开头、“报告”结尾。

显然,他的工作内容不仅仅是做技术,还参与管理。

\

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技术部主任 彭彬绪

全力打造慈善信息平台

中国信息化周报:请介绍下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主要业务和发展情况。

彭彬绪: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是由民政部主管主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于2006年10月。中心业务涵盖中国公益慈善数据采集、分析及研究,中国公益慈善信息平台建设,组织实施专业培训,促进公益慈善交流与合作等范围。

我们主要承办活动有中华慈善奖、中国慈善年会,主办的活动有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发布活动、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等。

另外,我们还做一些行业研究。比如《中国捐助报告》、《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每年我们会通过“中国慈善透明指数”对全国范围内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度进行评估。还有一个是对城市慈善指数的评估,这个我们在业内叫做“爱心GDP”。

中国信息化周报:那么,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在慈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彭彬绪:信息化包括几块内容。一个是中国公益慈善网,这个主要是公益慈善领域的信息发布,我们在技术研发上投入比较少,我们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在做中国慈善信息平台。

中国慈善信息平台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子系统有中国慈善城市指数填报系统。其中有一个子系统是公益慈善组织透明度评估系统,公益慈善组织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录入信息,实现对自身透明度的评估。同时,中国慈善信息平台的运营团队会协助慈善组织进行项目等信息的传播,并让各级政府感知到所辖区域内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情况。

还有一个是日常捐助信息管理系统。我们每年要出《中国捐助报告》,所以每天工作人员会搜集日常捐助信息,汇总到周、月、年会出来相应的统计结果。《中国捐助报告》会作为民政部每年发布全国本年度捐赠额度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中国信息化周报:中国慈善信息平台面向的对象是谁?个人用户是否能够注册?

彭彬绪:目前,我们面向两种用户:政府和慈善组织。政府我们会配给一个账户,慈善组织需要有组织名字、机构代码、法人代表证,我们要确保这些信息是没有问题才会通过验证,因为慈善比较敏感,要是误导大家捐款,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个人用户注册会后续开通。

从长远来看,我们希望这是一个面向公益慈善行业的平台。当前只覆盖了一部分业务,慈善组织可以在我们平台上录入相关信息,做一些基本的项目管理;可以对比同区域慈善组织的业务情况;可以发布项目,通过平台进行推广,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政府部门用户可以通过平台了解、监管和促进所辖区域内的慈善组织发展情况。比如一个市就需要了解本市有多少家慈善组织,业务情况是怎么样的,有哪些项目……实际上民政部门很难获得全面的信息,他们通过跟我们联合推动,实现对区域的整体把控和监管。

中国信息化周报:中国慈善信息平台哪一年上线,研发的初衷是什么?

彭彬绪:启动中国慈善信息平台的想法始于2008年5.12地震的时候,那时的捐赠全部走的是5.12地震系统,那个系统后,我们积累了信息化的基础。由于那个是一个应急救灾系统,并不太适合日常的公益慈善业务,于是,中心领导决定要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面向慈善界的信息平台。

2009年,中心启动了“智慧慈善”活动。当时,我们把IT界的领军人物都邀请了来。大家对公益慈善怎么做信息化,提出了许多愿景。从那之后,中心一直在积聚力量做慈善信息化。

之前,中心的研发团队处于发展阶段,目前包括研发、测试和运维大概15个人左右。中心有三分之二的同事参与的工作内容跟中国慈善信息平台相关。

中国信息化周报:中国慈善信息平台进入到了哪个阶段?

彭彬绪:我们上半年发布了“中国慈善信息平台”第一个版本,在一些试点省探索业务模式,但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我们的业务主要面向民政系统的需求以及公益慈善组织的需求。

到2011年,中心初步完成了中国公益慈善信息平台框架建设、已建成日捐采集系统、组织库、项目库、人物库、企业库,成为了一个具有资讯整合与发布、捐赠信息管理等基本业务的综合信息平台。同时,中心搭建了中国公益慈善捐助对接平台——善客银行。引入电子商务C2C概念,开拓一条慈善之路,成为对原有捐助对接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创新。

“依赖捐赠不是长久之计”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信息系统的运用上,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是否以自主研发为主?与IT厂商的接触多吗?

彭彬绪:之前有一些企业给我们做过捐赠。像SAP捐赠一套软件系统,我们也用了一段时间,捐赠的时候很好用,但随着的业务发展,系统需要做出调整时,我们就很难跟进。

金蝶也跟我们合作开发过一套慈善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我们也做了一部分工作,因为金蝶是商业性企业,考虑到自身商业化发展,所以在推进上也没有全面展开。只能说,我们和IT企业在合作上做了一些实践。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依赖于企业捐赠并不是长久的发展模式。如果要适合行业发展,软件捐赠解决不了业务发展的问题。相当于他们送了条鱼给我们吃,但没有解决我们怎么捕鱼的问题。因为企业是商业性质的,我们不可能无条件地找他们去修改,这对他们来讲也是负担。

目前,这些系统对我们来说只是辅助性的工具,很难形成一个体系,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去定制。

其实很多企业非常愿意给我们做捐赠,但他们不太了解这个行业,公益慈善领域没有一套通用的IT产品,所以他们没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可供参考。他们可以开发一套简单的工具给我们用,但是要一个团队伴随行业发展,没有回报,很多企业都做不到。

中国信息化周报:我们知道,日常捐助信息系统是统计捐款数据的,而公众比较关心的捐款走向应用到了什么信息系统?

彭彬绪:支出这块目前还没有信息平台。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多慈善组织信息化比较差,甚至连专门财务软件都没有使用。

就连红十字会也是前年才向国家申请了资金用于建立信息系统。你看,红十字会是行业第一了,但信息化还在建设当中。因此,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很落后,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各方面的支援,这将有一个过程。

共2页: 上一页1 [2]
责编:孟芳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