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 导演百度李彦宏导演着一出名为《百度》的大戏。青年时期游历国外的奇幻漂流,纳斯达克交易大厅的喜极而泣,当然也少不了硅谷大片《Google》的冲击。他的电影里糅杂了文艺、励志、商战、冒险,还有……嗯,悬疑? 致青春 在李家的五个孩子当中,李彦宏排行老四,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小的时候,爸妈就对他耳提面命,说咱们家没后门,你将来要想有个好工作,你就得好好学习考上大学。 李彦宏回忆,小学的时候自己并不是个乖学生,经常因为忘记做作业被老师赶出教室,也会到厂里果园偷摘水果,还打架,虽然“不属于特别野的那种”。老师让写检讨,“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也有责任……”是他常用的句式。后来,“人越来越大,老被表扬,又是班干部,成绩又好,就不太好意思再捣乱了。” 家人当中,三姐对他的直接影响最大,“我爸爸从小上过私塾,在文学和语言方面有一些功底。爸爸影响我大姐,大姐影响我二姐,二姐影响我三姐,三姐又影响我。”在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彦宏都在追随着三姐的脚步,包括报考北大,赴美留学。 后来,李彦宏的三姐考上了北京大学,她一时间成了阳泉当地的明星。临走时她对李彦宏说:“其实外面的世界很美丽,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走出阳泉,这样你未来的路才会更宽阔。”李彦宏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 一年暑假,李彦宏来到了北京。他曾经在自己的百度空间里描述了那个夏天关于北京的记忆: “那是我第一次到北京。我去了颐和园、故宫、十三陵。北京真大,北大真好,宿舍楼里弥漫着一种我在家乡从没有闻到过的味道,一种现在想来很可能是倒在水房里的剩菜剩饭被水冲过,过一段时间后发出来的味道。那时候我刚上完高一。临走时,我告诉我后来的姐夫:两年后我会回来的。是回北京,还是回北大,我没有明说。但我心里想的应该是北大。” 1987年,李彦宏如愿以偿,他以阳泉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考进了北京大学图书情报学专业,这也是当时北大几个热门专业之一,“我的成绩报任何一个大学都能上,没上清华是因为清华要5年,时间太长。” 说起李彦宏,他的大学同学对他并没有特别深的印象,因为他并不是那种爱出风头的风云人物, “属于外表比较冷酷,内心比较火热的人”。 在北大,李彦宏做过的最出格的事,也就是给人当“枪手”考托福了。为了可信度稍微高一点,“雇主”还告诉他分数不能考太高,结果他考了600分左右,拿到了人家600块钱,“一分一块钱嘛。” 然而,在大学的四年中,李彦宏看到了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与自己对未来的规划的差距,他不太满意图书情报学专业,于是去计算机系上了不少课。 “我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一旦认定方向就不会改变,直到把它做好。“顺应潮流,他决定出国留学,“在我看来,选择出国是一条自然而然的道路。”他将方向锁定了计算机专业。 在经历了详细的规划,和一段枯燥紧张的考前准备后,李彦宏顺利地拿到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的录取通知书,1991年的圣诞节,李彦宏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 刚到美国,姐姐就带着李彦宏去了趟拉斯维加斯,“去看看美国的灯红酒绿是什么样子”。姐姐给了他二十美元的预算,“花完就走人”。二十三岁的李彦宏手里捏着二十美元,盯着快速旋转的转盘目光灼灼。他像很多人一样,来到美国赌未来。 初到美国,吃苦是必然的。“我出国不是一帆风顺。因为换专业,刚到美国学计算机,很多功课一开始都跟不上。有时和教授面谈,由于较心急,谈一些自己不是很了解的领域,结果那些教授就觉得我不行。” 当时,他想报一个教授的研究生,面试的时候,李彦宏的表现不是很好,结果教授问他,你从哪儿来的?李彦宏说从中国来,他又问,中国有计算机吗?这句话让李彦宏感觉很受伤, “我当时心里特别难受,觉得怎么能这么问我,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了,中国怎么可能没计算机?”李彦宏觉得这是种羞辱。“我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在这方面做出点东西,让他看看。” 学校待了一年后,李彦宏获得了一个机会到位于普林斯顿的松下信息技术研究所实习,“这三个多月的实习,对我后来职业道路的选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之余,他经常会看《华尔街日报》,那些描写鲜活的硅谷商战的故事让李彦宏收益颇深。 “原来技术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商战策略才是真正决胜千里的因素。”硕士毕业之后,李彦宏决定放弃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夏天,他进入华尔街一家公司——道·琼斯子公司做起了金融信息检索技术。1997年,李彦宏离开华尔街,前往硅谷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搜信)供职。(中国信息化周报独家) 责编:孟芳 ![]()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