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之困:中移动将进退失据 危机四伏?如今困扰电信行业的最大的技术路线这一关键政治问题得到解决,为电信运营商走向公益性企业,以及电信法的出台,提供了破题之机会。 角色之惑 早在3G牌照发放后,应该如何介定运营商的身份,就已开始慢慢显露。如今4G时代已渐渐到来,运营商的业务模式进一步从以语音转向以数据流量为中心,运营商的角色和功能再次受到了来自互联网企业的挑战。有媒体援引中移动人士的话称,“4G时代中移动将有三大驱动力——流量经营、集团信息化和个人数据业务”,但这远未解答运营商的定位问题。 众所周知,目前来自互联网业的竞争使包括中电信在内的运营商体力难以得到舒缓。因此,运营商如何去电信化,在今年一度是业界新的话题。 对于去电信化,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有着深入的思考。他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困扰运营商的最大难题是收入增长幅度小,技术进展缓慢,而流量增长飞快,成本随着流量增长也很快。这种量收剪刀差越来越大,任何一个企业都难以长期在这种扭曲的状态下生存。 韦乐平认为,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电信业唯有转型才有出路,否则只有死路一条。而所谓“去电信化”不是抛弃电信的一切,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扬弃”,在保留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要抛弃的是过时的、过分的、不必要的累赘和禁锢,轻装上阵,才能顺利实现转型。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旭东教授曾对IT商业新闻网记者表示,搞互联网最好建立在运营商特有的资源上,一是数据库,再有一个针对企业用户,比如山东移动之前和当地煤矿企业搞的TD安全数据系统就不错。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电信网络”思维已经深深地刻入了运营商的血液中,束缚了运营商的经营和管理。突围的方向必须跳出“电信网络”、“管道”服务的局限。如运营商可以在管道“智能”,经营“流量”,商务辅助过程中提供服务支撑获益;也可以延伸新服务如云计算能力,如Call Center,如信息服务、位置服务;或专注内容或服务运营。如视频平台,如IPTV,如应用程序商店等等。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认为,外界认为“运营商过去是管道为王,将来是内容为王”,这些观点都不完全正确,未来必须是对价值链进行重新分配。 通过对网络能力的开放,运营商可将网络服务延伸,摆脱“空心管道”的尴尬。未来,通信行业和互联网产业,无论从产品到服务,都会出现高度融合。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相互渗透,如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运营商可牺牲一定的传统话音与短信业务,将数据业务做大做强,进一步挖掘用户价值。 但不少人认为,无论运营商如何改革,只要不触及体制,国有企业根深蒂固的习性,就很难有大的改观。知名咨询机构IDC中国区的一位分析师说,运营商的性质决定了基地公司化不会太彻底。要想革去暮气沉沉的官僚习气,运营商必须多向谷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学习,同时采用资本化运作,使自己的产品与市场更贴近,更接地气。但他估计,运营商不会走这条路,它们不习惯利益均沾,而且国资委对于国有资产的管控也十分严格。 电信专家陈志刚则认为,民间资本进入基础电信业务,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公益性和基础性日趋凸显。但是由于网络制式的牌照这一个夹杂着政治考量和市场选择的问题在过去的十几年的电信改革历史上始终未得到有效性的解决,给电信运营商走向公益性造成长期性的后果。如今困扰电信行业的最大的技术路线这一关键政治问题得到解决,为电信运营商走向公益性企业,以及电信法的出台,提供了破题之机会。 责编:王雅京 ![]()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