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快点拆掉那些“减速带”一个正驶入快车道的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呈现在我们面前。与此相应,耳中听到的则是NFC支付终端、SIM卡兼容性、支付安全等再具体不过的话题。 另一方面,银联推出了TSM可信服务管理平台,它类似于苹果的App Store,通过它,各方可以将多张金融智能卡集中在手机或IC卡上,便于携带、使用以及管理。表面上中国三大运营商都齐聚这一平台,为产业的发展凝聚了共识,但是对于这一平台的主导权各自还在不断争取。包括运营商、终端厂商在内的通信阵营希望借助安全SE集成在SIM卡的模式,通过对SIM卡的管理等方式占据主动。而包括各大银行在内的银联阵营则希望安全SE集成在SD卡等模式,或者运营商开放SIM卡接口能力等,抛开运营商借助既有的收单结算方面的优势控制共用TSM平台来获得利益。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争论还将继续。 总之,技术兼容、平台之争等问题还将继续成为推动移动支付发展的阻力,如何化解,需要更多的包容与合作。 3 告别应用的“单一化” 如果终端的问题解决了,那么移动支付吸引用户还需要什么?丰富的应用显然是王道,而这离不开创新。 如果移动支付仅仅是让手机取代了银行卡,仅仅局限于“支付”二字,那么它的魅力似乎并不很大。伴随着手机正变得无所不能,移动支付的应用越丰富,手机钱包的功能越强大,自然就会越受欢迎。 当前,移动支付正在打破“支付”二字带来的局限。手机钱包里,不仅仅有银行卡,而且也开始将交通卡吸纳进来。例如在北京,人们已经可以刷手机乘坐公交车了。除了这些已经走向生活的应用,手机钱包里还能放入哪些东西呢?显然,优惠券、会员卡是最先能想到的,但这些还远远不够,移动支付应用创新的空间依然很大,这需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而一个看得见的方向,是将移动支付与位置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创新出更多的应用。 智能终端的蓬勃发展,为移动支付应用的创新增添了强劲的动力。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局巡代晓慧所说,智能终端迅速普及为移动支付的应用创新奠定了基础,通过在智能终端安装二维码识别软件或外接读卡器实现消费功能的创新已经出现;继续鼓励企业不断丰富移动支付应用,在方便广大消费者的同时借助应用创新促进移动支付的发展。 第三方应用开发者的积极性需要被充分激发,因为他们是应用创新的中坚力量。移动支付的运营商与第三方合作伙伴之间的商业模式,是激发创新的重要基础。在该领域,中国移动通过积极探索,已经初步确立了与应用开发者合作的三种商业模式:卡空间服务、应用计费服务以及电子票券代管服务。其中,卡空间服务通过将SIM卡空间分割成多个小空间,从而为每个单独的应用提供独立的空间,做到应用之间的互不影响。应用计费服务,则是为各类应用提供按次、包月、包年以及应用内计费的多种代计费服务,促进应用商务模式的创新,实现与应用开发者的合作共赢。电子票券代管服务,则是为商户提供客户端应用,使得商户不需要单独开发手机客户端,就能够让电子票券抵达用户手机。 4 破解“无处可用”大难题 客观来看,移动支付如果想取代银行卡支付,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别的不说,“无处可用”就是一大障碍。 前段时间,北京某运营商推出了NFC SIM卡,笔者来到营业厅,看到咨询台前人头攒动,但最后成功换卡的人却一个没有,原因就是这张卡只能在公交和地铁消费,而且充值等也只能在公交站点,这么想来跟普通公交卡也无异,于是很多人选择放弃。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上海。在上海地铁二号线浦东世纪公园站,贴有黄色标识“手机钱包”的闸机入口,几乎无人拿着手机去刷卡通过,因为刷过的人都知道,手机刷不了。 责编:王雅京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