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助力军工企业管理全面提升 我国军工企业从建国以后经过50年的发展,国防实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国家繁荣和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国有军工企业也在国家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不小的份额。 但由于在管理体制上,大多数企业还带有计划经济以及“大军工”时代的管理烙印,本质上还是一个“人治”的阶段。跨部门的业务流程较为繁琐,管理职责不清、奖罚不明、“政出多头”、造成谁都管、谁都不负责的现象,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造成诸多矛盾。 目前大部分军工企业围绕着核心价值链,部门的工作和决策逐渐偏向于项目运作考量,但更多还是以本部门为主。尽管军工企业实行以科研产品为导向的多项目管理,但部门间协同运作能力不强,部门的界限并没有完全打破,各部门的职能并没有进行串行管理,导致目前以项目为中心的矩阵型管理模式并未真正有效地形成。这也是职能型管控的不足之处。 在流程制定上,大部分军工企业内部都有成型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文件,但是一方面,由于公司对于流程的制度文件宣贯程度不够,加上纸质文件的获取和查询不是很方便,理解起来也需要很多时间,导致大部分的员工都认为流程、特别是跨部门的流程定义是不清晰的,导致现有流程文件虽然较为完善,但对跨部门关键流程节点的职责定义不明确,对业务工作的指导性不强,可执行度不高。 从流程的执行情况来看,目前的流程执行能力并不能为企业的运营能力提升提供支撑。在日常工作中,在流程定义尚不清晰的前提下,大部分流程的执行还是较为通畅的。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具体的流程执行操作过程中,制度的要求更多流于形式,缺少相应的机制来保障制度的执行。相关的节点操作者,特别是资深的员工,对企业的整体情况比较了解,可以根据流程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流程的流转,操作方法较为灵活。但是这样也导致了流程执行进度的不可追溯,跨部门的流程工作随意性比较大,更多的是依赖长期形成的工作经验和习惯。因此,在实际的工作推进中,会经常出现特事特办现象,为了工作开展而逾越规章制度,导致了部门间的协同运作能力不强。而且,员工多为被动型管理模式,并未形成员工自发提升的主动型管理,员工的流程管理执行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除了流程执行层面的问题,流程制度的维护工作也比较欠缺。大部分军工企业目前的流程管理是一个消极被动的管理模式。在进行跨部门业务工作时,部门之间的衔接和贯通,出现需要流程改进和更新的情况,会导致流程问题的产生。但由于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度保障不完善,没有流程的持续改进措施,导致无法及时进行自我完善。目前大部分军工企业的流程更新是滞后的,都是处于被动更新或不更新状态,造成管理的软弱化,使管理制度与实际业务脱节,不利于公司的流程管理水平提升。 尽管在流程的制定、执行和维护管理工作上有诸多问题,但应该注意到,大部分军工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各种跨部门流程的执行情况和结果,并希望通过对组织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完整的梳理或重新塑造,同时进行相应的资源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使组织在科研进度、生产效率、服务响应速度等关键指标上完成巨大的进步,以达到管理提升的目标。 责编:罗信 ![]()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