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十年 互联网升级的大致方向在哪里?先简短表达我的观点:之前交通、工业的发展,拓展了人类肌肉的能力;通讯、互联网的发展,将提升人类大脑的能力。目前人类还处于把互联网当一个工具使用的阶段,终局的阶段是人类的意识与某种网络(也可能是互联网)“有机”整合。 先简短表达我的观点:之前交通、工业的发展,拓展了人类肌肉的能力;通讯、互联网的发展,将提升人类大脑的能力。目前人类还处于把互联网当一个工具使用的阶段,终局的阶段是人类的意识与某种网络(也可能是互联网)“有机”整合。当然这个终局有点科幻,一时半会儿见不到,所以下一个十年,我认为大致的方向是通过互联网在网络深度用户中催生群体智慧并最终反过来帮助全体人类提升生活水平。 PS. 小马哥这个问题拔得很高,几乎是哲学层面的问题,所以我也只能当思维体操来预演未来的发展过程,没什么数据支持,只求逻辑和论据上没有大错,大家权当笑谈。 1. 解决两个问题。 互联网到目前为止,宏观上只解决了两个问题:A. 通讯 B. 把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和人类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化,用数字形式存储,并支持结构化的检索。所以那些能大范围解决通讯问题,或大范围结构化高价值信息的企业都成长成巨无霸了。比如解决通讯问题的QQ(IM)、Facebook(状态)和解决结构化信息问题的Google(文本、知识)、淘宝(商品)等。 2. 解决问题之后的商业化。 通讯和信息结构化,是互联网在这个阶段被人类需求内在驱动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计算资源和光速传递信息,来解决一些以前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检索全世界的书籍、和地球背面的人实时互动。 但作为一个企业,只做这些是活不下去的,或者说这两件事本质上是“公益”的,是人类被“天赋”的权力。所以他们都会在解决这两个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需求加工,这种加工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比如淘宝让卖家把所有商品信息都结构化了,这一步有“公益”的性质(所以只能免费),但下一步——“促进交易” 就是淘宝在这些商品基础上提供的增值,这是它的利润来源和竞争壁垒。同理的有:Google的搜索+广告匹配、腾讯的IM+娱乐、Facebook的用户状态+社交/应用等等。 这种A+B的模式可以在几乎所有成功的互联网公司身上看到,所以很标准的互联网公司成长路径是:免费提供服务(先解决一个公益需求)+ 收费提供增值服务(对公益需求再加工)。所以我一直认为主要靠品牌广告(后付费)的模式,都不是纯血统的互联网公司,所以也很难把规模做得足够大(因为无法借力互联基因中的“可扩展性”。纯个人看法,估计会被大家挑战^_^)。 3. 商业化部分的需求在变得更感性。 最近这十几年,互联网向生活领域不断深入,渐渐从一个生产工具向生活工具发展。驱动这种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从专业人向普通人发展)。这其中还有一个背景是普通网民中的女性比例在不断增加、而且女性对网络的使用深度在不断加深(生产听男人的,生活听女人的,关于这点我认为几万年前的原始人阶段就定型了 ^_^)。这个过程是渐变的,没有也不会在某个时间突变。 生活和生产之间的差别很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生产相对理性,而生活中的感性成分更多。举个例子,搜索引擎是很典型的生产力工具,我用百度搜索“战舰”,期望的目标是“准确”,这是很理性的;而我在豆瓣找电影,我想要的是“好看”,这是感性的。 所以,同样把“电影”这个信息结构化的两个网站,在加工需求方面,走了不一样的路(A+B,B的部分不一样)。百度更理性而准确、豆瓣更感性而人性。 4.感性问题需要群体智慧来解决。 为了继续下去,我得加入一个只是我认为正确的论据:人类肯定会期待互联网越来越“聪明”,能解决更多感性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可能的佐证是百度上的寻址搜索越来越多,因为大家把百度用于解答生活问题的情况越来越多,但会发现它解决得不好。) 那么感性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工程师们花了很多的时间试图让计算机能“思考”(AI),但计算机是完全理性的,它不会作出任何感性的判断,所以从这一本质上来说,我完全不指望未来十年内,某台计算机会完全自主地帮我选片子看,无论它的计算能力有多强、算法有多精巧。 但计算机有一个能力很强,那就是“简单粗暴”。通过计算机可以大规模地收集、存储人类的行为,而人类大多数行为是“无意识”的,这在一程度上等同于感性的。 所以,当计算机大量积累人类在网络上的行为,我们有可能再通过一个简单粗暴的算法,处理这些积累下来的行为数据。这个处理的结果,会表现出一定的感性成分。 而且,当互联网连结足够多的节点(人),在这些人之间有足够多的联系(不是社交关系,这种联系是由系统规则决定的),再按上面说的方法处理这些人的行为数据,它的运作就会有一点像——大脑。 说白了,就是把人类的大脑当用作CPU的逻辑门来看,只要你有能力把足够多的大脑都连结起来,就有可能让你的系统产生一点点“智慧”。我把这个叫做群体智慧。 群体智慧中的个体并不了解自己成了一个逻辑门,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某个目标行事。但最终,他们的行为被汇总成一个帮助别人决策的结论。 5.我认为这样是可行的。 从第4点开始基本上都是“我认为”了。我个人的判断,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具备可行性,特别是把时间限定在十年之内。 目前已经有很多服务已经有这种思路的雏形(很多所谓social的服务,背后逻辑都是这个),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服务是基于结构化的信息+结构化的人类行为,这样才可能提供更加“聪明、感性”的服务,提升更广泛的人类群体的生活水平。 未来,互联网能告诉我们什么电影最好看、哪个地段买房最划算、哪款衣服最流行、哪个餐馆最好吃……所有这些答案,不来自计算机,而来自被连结了的大脑。 责编:赵龙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