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和对跨国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2010年是实现我国大中型企业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目标,进一步扩大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成效的关键之年。本文详尽的介绍了国内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并以强生(中国)为财务本土化案例,剖析了差异的解决之道。 前言 作为大型企业财务部门的业务和系统服务供应商,笔者公司在2010年末接受了许多客户关于本土化系统的升级申请。其中,绝大部分是由于政策所要求的企业会计准则转换而造成的系统升级。这些提交申请的企业实施的会计准则大多是2000年实施本土化系统时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企业需要尽快完成新旧版本准则的替换工作,实现财务系统、财务工作的升级。 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在与一些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和管理者沟通时,发现为数不少的企业财务人员,甚至是财务和会计主管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及其发展趋势都没有非常深刻了解。 2010年4月2日,财政部发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程度和新目标。在这个背景下,了解准则应用的现状、其背后的意义,以及对此进行更长远的预估和控制,是每一位财务管理者必需加强的领域知识。[待改进] 中国会计准则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中国,各企业实施的会计准则基本是由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下称《制度》)和2006年颁布的新版《企业会计准则》(下称《准则》)组成。两套基本会计准则和其分别衍生的《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商业银行》、《企业会计准则——保险公司》等各套专有准则形成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准则》颁布之初,政府要求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另外,在后续的政策中又提出了“2011年年底前确保所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有效应用新准则”的半强制性意见。 实际的应用情况笔者无法准确统计,但就所了解的情况而言,目前在上海地区,还有为数不少的企业依然还在延用《制度》,并在此后的两年中进行调整和升级,其中不少为国际知名企业。 《准则》较《制度》而言,主要的改变在于: 《准则》使财务报告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明确了企业的责任。如果企业未能按时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应付相应责任。 《准则》定义了新的会计要素,并将以往的会计要素分类重新进行了定义。就标准会计科目而言,比较大的变动在于《准则》增加了共同类科目,并调整了原有五大类科目中少部分的定义和分类。这些变动的意义在于《准则》开始从描述和分类对会计信息进行了规范,同时也给出了更准确的会计分类,以便于企业提供更准确的财务报告。 《准则》比较谨慎地增加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虽然与以公允价值为主导的国际会计准则还有一定差距和保留,且有些学者认为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有所缺陷。然而,这次应用使得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同国际化接轨上迈出了一大步。 《准则》更换了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以及变更了合并会计处理方法。这些改变的目的同样是为了让企业的报表能够更准确的贴近实际情况,从而为相关者的后续决策和判断提供依据。 总体来说,《准则》的改革本质上是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当然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些实际情况和自有考量,目前在资产减值、关联方披露和政府补助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一些实质性的差异。 撇开宣传性的理念和无实质价值的目标,执行更标准、更国际化企业会计准则的意义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会计准则体系是保证企业能够提供更准确、更有意义的会计信息给相关需求者。在这个方面,会计准则对上市企业尤为关键。准确、及时、完整的会计信息对于投资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会计准则也为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在帮助企业财务管理者和经营者认识企业的真实运作情况方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照和辅助。考虑到企业实际运作中的内部管理报表与对外公布报表的不同,企业财务管理者和经营者对自己企业的认识往往会与外部相关者对企业的认识存在一些差异,如果这种差异比较大或者被长期忽略,一旦矛盾爆发则后果可能很严重。比较典型的例子即是雷曼兄弟的破产。 再者,一部更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在某些程度上的确会优化中国的金融市场,让投资环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更多出现在政府报告和学者的学术性论文中,而不是在企业财务管理者和经营者脑中——部分人员甚至不清楚《准则》中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科目区别。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确会影响整个金融环境并使其更规范化更国际化,而这一点也许是我国经济战略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请作者描述一下如何影响金融市场] 所以说,会计准则的影响并不在企业财务的业务层面,因为它不会改变业务的发生和记录。它影响的是后续的会计记录层面和财务披露层面。所以,实际上一个财务会计乃至一个财务主管不理解准则并没有太大问题,因为这不影响他日常工作;但一个企业却不可以没有懂得相关信息和知识的财务决策者,否则会由于无法把握会计准则的意义和趋势,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跨国企业财务的准则应用现状 在一些跨国企业中,中国会计准则的应用,对于财务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影响往往让许多学者大跌眼镜。为数不少的大型外企的中国区财务负责人往往不会去研究所谓的中国《制度》或《准则》,也不明白这些改变和意义到底在哪里。 在跨国企业财务准则的应用上,这里主要阐述在中国国企和私企当中不存在的两个概念:一个是会计的集团统一,另一个是财务本土化。 会计的集团统一,即一个跨国企业集团旗下的所有个体在进行财务业务时必须采用同一套会计准则。举一个例子,某总部在美国的跨国企业,虽然其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均有业务发生和相应的财务部门,但是所有的财务部门均使用“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进行会计活动。会计的集团统一意义在于,对于整个集团而言,即使业务的发生地不同,但通过同一套准则,集团可以更好地通过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并汇总所有信息以准备后续的财务报告。 而由于会计的集团统一的需要,与地区的相关政策要求存在一些无法满足的情况,这就引发了财务本土化。财务本土化的基础概念,就是为了解决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将原始会计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转化,使其变成满足中国会计准则的要求并出具相关财务报表。虽然一般意义上财务本土化针对的是在中国的外企,但是由于业务信息和会计信息的差异,少部分中国企业也存在财务本土化。 财务本土化可以将实际的业务信息(或者是原始财务信息)按照自定义的规则进行转换。对于部分外企来说,满足准则的需求,均是在财务本土化这个过程中实现的。 这里需要提一下目前财务系统在财务工作中的重要性。SAP、ORACLE等ERP系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整个企业。特别是对财务部门而言,这彻底地改变了原有的财务业务流程。然而,ERP系统也存在一定的限制。特别在对许多规章和制度都精确到细节的中国,它需要在现有系统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功能。以用友、金蝶为代表的本土ERP系统虽然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但是在系统整体的应用上与国际ERP系统差距实在比较大,加上一些企业IT制度的原因,集团的ERP系统不允许有专门应用于某一地区的独特设置(这种设置可能影响很大)。虽然系统本身可以开发,但是考虑到开发成本高和可扩展性低等因素,大部分企业更愿意使用专门的本土化方案去解决企业的财务问题。 根据上述情况,外企的会计准则的应用和国际化,实际上就是财务本土化过程的准则应用和本土化,在企业、外部审计和财务本土化服务提供商三方面的合作下,保证会计准则的应用。在这一个环节中,由于企业的财务人员只知道自己的业务数据和内涵,所以外部审计和本土化服务提供商的重要性是要大于企业自身的。这即是造成外企对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不那么上心的原因之一。 当然,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财务管理人员和企业决策者了解上述情况,且这个人群还在不断扩大。而在与外企的财务主管的接触中,也让笔者发现外企中对于本土财政政策的认知程度和熟悉程度比中国本土企业更加深刻。在去年年底的一个项目中,笔者与一家国际知名大型生产企业的中国区财务总监交流的时候谈到中国的会计准则变迁,他提到,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他还认为会计准则对于金融市场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金融市场的什么重要性?]另外,笔者最近与一位上海的外企财务高管讨论本土化系统升级方案的时候,这位财务管理者对于中国会计准则的设置和细节的了解甚至超出专门的财务顾问。 实际操作案例与分析 笔者援引一些跨国外资企业财务运作中的一些案例,来描述在这些企业中的财务运作,供各位读者参考。由于财务信息的特殊性,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是与真实数据同质的模拟数据。 综合案例:强生(中国)有限公司的财务本土化之路 强生(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强生公司(Jonson&Johnson)在中国成立的首家独资企业。公司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生产和推广高品质的家庭伤口和护理产品,推动中国家庭伤口护理事业的发展。例如“邦迪”作为家庭伤口护理专家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 稳步发展的强生公司,在全球公司财务系统方面,使用SAP系统,运用效果良好。而在中国,由于政策规定的关系,强生必须使用中国通用的会计准则。对于强生这类巨型跨国企业来说,由于自己本身的运营需要,财务运作均需要满足全球统一的要求;而面对中国独有的政策规定,对其财务部门来讲,其需要的不是一套完整的、独立的财务体系,而是需要一个既能够满足自己业务统一需要,又能够满足中国会计准则各项要求的解决方案。 从目的上分析,如果采取本土化解决方案,则需解决如下问题: 根据SAP的会计信息出具符合中国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根据SAP的会计信息出具符合中国会计准则的相关报表,包括日记账、明细账。并且需要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的标准科目进行分类显示。 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生成会计凭证。 对于以上三点,对于强生财务部门来讲有三种解决方案。其一,由内部财务根据系统信息手工进行报表编制;其二,在自己的ERP系统中开发相应的功能,实现所有目标,而此开发还要考虑到未来政策变动所带来的二次开发扩展需求;其三,就是采用财务本土化的解决方案,实现整套要求。 从功能角度分析,强生(中国)的财务本土化要求,实际上是比较标准的。上文所述的三中解决方案也是比较普遍的,三种方案也各有优劣: ERP重开发,如果自身技术实力足够强悍,且不考虑成本因素的话,这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SAP、Oracle等大型ERP实施商均有独特的解决方案去应对。然而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往往非常精细,对于财务报表的格式和内涵均有相当严格的规定。而且中国目前面临企业会计准则变革的大发展趋势,其具体的操作均可能会有变动。所以ERP重开发对于许多公司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采用第三方的财务本土化解决方案,优势在于将相关的工作和风险均外包给了第三方的供应商,同时作为专业领域的服务提供商,第三方公司经验相对丰富,也较容易解决问题。 在此案例中,强生(中国)选择了第三种方法,选择Hitpoint作为其本土化方案。在实际的项目实施中,Hitpoint首先根据强生(中国)的财务实际情况,按照符合中国会计准则标准要求,对总计数百个科目和规则进行重新定义后,形成了一套新的独立于SAP业务的中方科目,可以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的要求来反映财务经营。如在SAP中,其某一现金科目编号为90001代表库存现金,而在中方标准科目编号为100101,现在90001的发生将被定义为100101的发生。接着将会按照此中方科目的实际业务意义,编制相应的报表规则,具体规则同中方一样。在整套规则完毕以后,将这些基础的会计规则和其他的公司信息维护进入Hitpoint的HPFS本土化系统,就完成了初始环境的搭建。 在日常工作中,除正常的财务工作之外,强生(中国)每隔一段时间(通常为每季度至半年)会进行一次数据迁移,将SAP的数据通过中转的方式导入HPFS进行本土化转换和存档。至此,系统会进行数据的转换,完成中方凭证、中方报表的生成工作。经过这种本土化过程,外方的账务数据能够完全按照中方的会计准则生成报表,避免了中方帐和外方帐不一致,导致账务无法核对和审计。第三方本土化的解决方案很好地解决了强生(中国)财务本土化的问题。 国际趋同和给企业的挑战 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提出了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跨国经济活动愈加频繁,因会计准则不同而产生财务信息差异,直接影响了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对我国来说,若会计准则与国际高度趋同,便可以提高大型企业的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若采用高标准会计准则,按国际惯例核算,有助于我们在经济调查中取得主动,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发展。 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在财务和会计这一点上,除了准则的差异以外,在税务、企业经营理念、资金管理思路等均与国外惯例和标准有不小的差异。所以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和某些限制因素,完全采用国际通用会计准则或者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是不现实的。然而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趋势确实不可逆转。在这个前提下,对于企业财务管理者和经营者来说,加深对于本国会计准则的了解和认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服务提供商(外部会计、外部审计、财务软件服务等)同样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变化。 笔者认为,对于这些大型跨国企业而言,在中国市场愈发重要的前提下,需要加深对于中国会计准则、税务、内部管理和多系统协调等财务本土化领域的认识和投入。而国内的企业也可以以此为借鉴。
责编:张欢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