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联想”之二:不变的是变化—— 一位联想总监离职后的自述(汤海京)2001年4月,由于联想集团的战略调整,我所在的项目组被砍掉了,不少人员选择了跳槽,我当时也开始蠢蠢欲动。由于有了工作经验,自己的选择开始多了起来,不少猎头和外企都在联系我。但就在自己要走没走的时候,一次
是SCM项目改变了我 2001年4月,由于联想集团的战略调整,我所在的项目组被砍掉了,不少人员选择了跳槽,我当时也开始蠢蠢欲动。由于有了工作经验,自己的选择开始多了起来,不少猎头和外企都在联系我。但就在自己要走没走的时候,一次偶然的经历,让我一直留了下去。 那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去游泳,偶然间碰上了当时联想软件的总经理韩振江。老韩也喜欢游泳,切磋技艺之后,我坦率地提出了准备辞职的想法,他沉默许久之后,给了我一个建议:“小伙子,再等等看,要不你就去做集团的信息化建设,试试看吧”。 当时的联想集团,处于被国内外厂商夹击的状态,我们主要的竞争对手Dell,有着让业内同行眼红的全球供应链系统,这使得他们的成本和库存都是最低的。联想要打败Dell,必须从提高整体运作效率下手,降低自己的成本,因此,实施一套领先的供应链系统,成为了必然。即使是今天,在联想成功收购了IBM全球个人电脑和笔记本业务之后,全球供应链改造仍然是联想的首要任务之一。 2000年7月,还是一名普通技术人员的我,被“扔”到了联想集团,参与了当年轰动一时的“联想集团供应链管理(SCM)项目”。后来,我在接受《软件世界》等多家媒体采访时,对于这段经历仍然记忆犹新,这也是我职业生涯的一次“转折”。 刚进项目组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土”,不但供应链相关的业务知识一窍不通,甚至连语言沟通都成了问题。由于我们是国内第一家实施i2供应链解决方案的大型企业,因此联想聘请了i2、HP等多家公司的外籍顾问,与联想员工共同组成了一个跨国项目组,有100多人,来自5、6个国家,我们的“官方语言”是英语。 当年还有一个笑话,由于白天经常和“多国部队”讨论问题,用不同“口音”的英语对话,导致我晚上说梦话都是“英语方言”。一天早起,父亲突然问我“你是不是在做数据库相关的项目?昨晚你说梦话都是英文,讨论的是主外键相关的事情”。我的天!简直是哭笑不得。幸好父亲是计算机界的老专家,否则还真以为我在抽疯呢。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真不敢想象那天晚上,老父亲是怎么听懂我说的印度英语! i2是全球著名的供应链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诸如Dell等大型电脑制造商都是采用他们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但由于联想是他们在中国的第一个客户,所以实施起来真的是困难重重。 首先,既懂i2又懂中文的人没有,既熟悉i2供应链模型又深知国内制造行业业务的人没有,既懂联想业务又懂i2模组配置的人就更没有了。总之,我们这帮人,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段艰苦的岁月,至今难忘。由于i2产品有着天然的缺陷,需要在实施中大量的定制开发,而我又是联想软件派驻项目组的第一个技术人,所以整个项目组对我寄予厚望,希望联想自己的软件人员,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8月份的一天,时任SCM项目经理的郭明磊找到我,希望由我来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SAP系统与i2系统的集成问题。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缘故,我欣然领命,并承诺在3个月内完成。 后来我跟老郭谈及此事,也是冷汗不断,因为自己在承接任务的时候,真没有考虑过风险,就凭着一股冲劲儿。事后我才知道,如果当时我的方案失败,就意味着联想将全面停产,每天的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 从9月份开始,我正式成了这个子项目的项目经理,手下有16个技术人员。虽然,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经成为国内著名软件公司的技术总监或是外企的职业经理人,但当时大家都很年轻,考虑的事情也没有现在这么多。 那是我第一次做项目管理,也是第一次管人。自己不但要面对陌生的业务、新颖的技术、紧迫的时间,还要尝试着从一个技术人员向管理人员转变,诸多方面的压力和刺激,让我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痛并快乐着”。 俗话说,“无知者无畏”,连HP和i2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居然就让我们这帮小伙子和小姑娘给搞定了!记得成功上线的那天晚上,就在大家都热烈拥抱的时候,我独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了…… 初尝职业经理人的“味道” 2002年的春天,联想终于有了自己的供应链,有了与Dell等国际厂商抗衡的基础。老郭因为出色的业绩被提拔为集团的助理总裁,负责整个联想的运作系统,我也被提拔为联想的处级经理,负责联想“五大核心系统”(ERP、SCM、CRM、PDM、电子商务)的实施工作,管理一个超过20人的大家庭。 按照联想的人力资源体系,处级经理是最基层的职业经理人。但这对于当时还不到24岁的我来说,已经是破天荒头一次了。其实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对于联想,这都是一次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挑战,我能干好吗? 虽然,此前在SCM项目中,自己有过当PM的经历,但部门经理和项目经理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要说真正墓芾恚故堑么哟毒砜肌?lt;/FONT> 那个时候,我真的是一窍不通,到处买书,天天跟“前辈”们交流经验,恶补了一把。或许是有这方面的潜质吧,也赶上了联想在上升的阶段,我所管辖的部门一直在蓬勃发展,半年之后竟然“恶性膨胀”到了40人。此时,我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个“大处”不得不被拆分。因为联想的处级单位是最基层的组织,一般不会超过10个人,40多人的处是不合理的。 老柳有句话,联想内外皆知,“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我也许是领悟得早了一步,在刚刚上任的时候,就着力培养了几个骨干,这使得我在管理这个大处的时候,倍感轻松,而在拆分的时候,他们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处经理。 其实自己一向是淡泊名利的,所以领导谈及此事的时候,我欣然接受。因为我一直认为,能够让同事们都有发展机会,才是最快乐的。这一观点在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不会改变,我一直以此为乐! 此后,原来的那个“大处”被一拆为四,我自己直接管辖的处是最小的,就5个人,是联想处级部门的最小编制数。一夜之间,从最大变为最小,我的第一感觉是轻松,是开心。 虽然是第一次尝试职业经理人,但这段经历留给我更多的是快乐,是喜悦,是欣慰。 从研发“转”市场 如果问我在联想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会脱口而出,那就是公司的“调整”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变化”。 回顾我在联想的5年经历,变化大致可分为两条线:一条是职业经理人的升迁,即从项目经理到处经理,再到高级经理,最后是总监;另一条是从研发到项目管理,再到方案咨询,最后是市场运作。前者反映了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后者则体现了我职业生涯的转变。 在2002年以前,我无论是做项目经理还是做处经理,仍旧是一个研发人员,每天陶醉在新技术革命之中,听的、看的大都是技术相关的内容。而2003年的一次重大变革,让我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是市场,它有多么的重要! 2003年的联想,是在喘息中前进的。市场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导致集团利润的下滑,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在这个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降低成本。当时,还属于研发系统的联想软件,就成了第一个被开刀的对象,一直有的研发补助没了,所有的人员都得靠我们自己养活。 由于一直以来的出色业绩,我当时已经是高级经理了,负责整个联想集团的信息化实施工作,管辖5个处,手下60多人。集团的调整,使我们必须自给自足,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突然间明白了“当家”的难处。 随着集团信息化市场的萎缩,为了不裁员,我不得不去开辟新的市场,这对于一个技术出身、没有任何市场运作经验的年轻人来说,谈何容易。 至今,我回忆起当时的感受,还是那么清晰。那种感觉好像是北京跑出租车的“的哥”,每天一睁眼,就欠了一屁股债,每个月得交“份儿钱”。 也许正是凭着对团队成员的“责任心”,25岁的我,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从给客户打电话到登门拜,从有组织、有策划的公关,到有计划的市场推广,就这样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一步一步地切入了电子政务这块市场,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客户,打下了一张又一张订单。 还是凭着那么一股子韧劲儿,我们成功地进入了电子政务市场,也许是因为以前有过大型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再加之团队成员有很强的责任心,项目实施的质量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所以市场开拓得很顺利。2003年,我所在的团队,不但没有裁员,反而扩充到了80人;不但建起了自己的售前咨询队伍,还有了自己的产品,在业内也算是小有名气了。 其实现在想起来,也正是我们以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直面了联想将要面对的危机,才使得大家都躲过了2004年那场轰动全国的“大裁员”。 本文由作者向AMT授权发布 作者联系方式:tangdaxia@vip.sina.com
责编:汤海京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