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息化悖论(朱赤红)数以千万级的中小企业造就了信息化的巨大潜在市场,但随着信息化的实际推广和深入却遭遇许多瓶颈,看起来每个中小企业都存在各自不同的问题和难度,存在不同的信息化需求和特征,但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却非常共性化,而 数以千万级的中小企业造就了信息化的巨大潜在市场,但随着信息化的实际推广和深入却遭遇许多瓶颈,看起来每个中小企业都存在各自不同的问题和难度,存在不同的信息化需求和特征,但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却非常共性化,而几乎成为了信息化的顽症!不在这些方面剖析和探讨解决思路,仅仅依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来预测未来和把握现实是不理性的,而且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表面上看企业似乎已经不怀疑信息化的价值,似乎不在“做和不做信息化”中选择,而是在“什么时候做和怎样做”中选择,其实不然,经过抽样调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华东区域调查)78%以上的中小企业没有认真考虑信息化,准确一点说这些企业的老总或所有者还没有找到信息化的感觉,所以从信息化市场上体现的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是“光打雷不下雨”,任凭“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呼声持续响起而无实质性动作,仿佛与这些企业无甚干系。 顽症从何而来?何言信息化悖论? 发展悖论: 既然可以悉数信息化的种种好处,可众多中小企业的老板们却暗自揣摩:没有信息化我的企业不是也发展起来了吗?现在不是也挺滋润吗?何况还存在很多家喻户晓的“信息化先烈”,何必没事找事呢?等到没有信息化企业就不发展的时候再考虑吧(或者受到足够的刺激)!中小企业的老板有这些想法既合理也不合理,其没有信息化的发展历史是合理的,但用这种观点把握企业的未来是不合理的,如果将这种思路变成行为就更不合理了。 中小企业的发展造就了无数企业家和老板成长的神话,一方面中国近十年的发展环境让无数创业者成为了企业家和富翁,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给予了这些企业家足够的发展空间,当然这些成名者的智慧和努力不可磨灭,毕竟侥幸很难孵化出成功的企业。但据可靠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四年,这也印证了笔者的观点: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普遍存在脆弱感,老板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机会、关系、经验等因素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而对于很多企业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果企业不能深刻的意识到,而将思维定格在昔日的成功和习惯,那么企业的发展势必陷入困境,到那时再“亡羊补牢”可就来不及了。 要分析这个悖论的成因并不复杂,先回顾中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背景:中国的政策虽然让中小企业经历了从疑惑到坚信不移的变迁,但给中小企业提供了多方位的保障和支持,甚至可以称为偏爱,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或九十年代初期,随着国有企业本身的改革和垄断地位的退化,各个领域都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国家对多种经营体制的鼓励使创业者的眼光和行为都获得了肯定,不可否认这是“时势造英雄”;随着国门的进一步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蔓延,加上中国的投资环境相对稳定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很多需求转移到中国实现,在国际巨头的带动下,一系列配套企业和其他国家不愿生产的企业在中国诞生,强劲的需求造就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否认这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中小企业在被推向市场的过程中,“第一桶金”的获取相对容易,创业者的成功变为企业的经典和“定律”,那就是个人的魄力(亦被标榜成为魅力)、胆略演变成为企业的“唯我不败”之情结,对于管理和变革、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俨然不屑一顾,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支撑的力度不够时,才弄明白为什么五千万的销售额可以盈利好几百万而销售额到两亿时发现赔了几百万,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这时才悟出“治理江山”的道理,这并非个别现象,而且十分普遍,竞争越激烈,中小企业越容易发现问题,而真正出类拔萃的毕竟是少数,如果按照现有的竞争态势很多不注重管理的企业仍然可以生存和发展,只能评价竞争还不够激烈,只能说明市场不对称还残留的少许空间,不可否认这是“英雄所见略同”。 如果说信息化管理不能很快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但忽视信息化却一定产生负作用,与已经实施信息化的企业或竞争对手相比就已经落后了很多,没有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不可能具备长期竞争力,更无从谈及“优秀”和“卓越”。企业规模大小并非人们仰视的标准,因为市场本身有大有小,但长久的生命力和随需应变的能力才是老板追求的目标,相信再过两到三年,企业发展与信息化管理将无法割舍,一旦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变慢或者竞争环境更加激烈,通过信息化快速反应和决策的企业将获得突围的先机。 价值悖论: 中小企业老板的价值观直接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老板希望企业保持良好的赢利能力,却不知道如何及时控制成本;老板自己不断充电和加强学习,甚至不惜代价获取荣耀的名头,却难以理解信息化管理的价值;老板希望企业长盛不衰,却因为落后的管理将企业变成快速折旧的奔驰或宝马;老板希望管理创造价值,却在骨子里播种“空手套白狼”的思路;老板希望规范管理,却担心信息化管理削弱其尊严;老板期盼企业达到行业标杆的水平,却等着有了“闲钱”才解决管理和信息化的事情;老板一方面通过信息化申报获取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将可贵的资金资源挪做他用,冠冕堂皇的“实现了”管理信息化;老板希望加强管理减少管理漏洞,但以通过信息化管理堵漏需要付出成本为由继续存在漏洞的管理,等等。不客气的说,这些价值观实质上就是自欺欺人。 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少得可怜,通过抽样调查发现不到企业销售额的千分之三,这个投入水平很难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达到预期的成效。其实并非中小企业的人都不重视信息化,管理人员或IT人员都清楚信息化的必要,但老板不同意谁也没办法,只能等待,所以价值悖论主要体现出老板的意识。在老板的眼中,企业需要花钱的事很多,很少有老板将信息化作为重点提上日程,或许本身很排斥信息化。 并非信息化解决企业的所有管理问题,但有些关键问题通过信息化可以很好解决已经成为事实。中小企业的老板都希望企业快速发展和扩张,这个过程中如果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或方法必然存在问题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期望发展”和“制约发展”的搏弈往往导致事与愿违,尽管中小企业有足够的理由为其信息化的价值观辩解,但有几个难以取舍的问题将打破价值悖论。 首先是集中与分散的矛盾。中小企业从几个人起家发展到一定规模,老板不可能继续事必躬亲,那么就引发了管理悖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老板花很大精力在“集权与分权”的度量方面摇摆不定。归根结底老板没有突破思维定式,靠“人管人”的管理思路和手段来左右权衡和制约,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管理人员毕竟是按照职能和业务分配权利和责任,不按照信息化实现流程管理模式,要准确把握“度”是十分困难的,而且“人治”本身充满变数,即便中小企业靠起家的亲信来掌控局面,但这种平衡还是显得乏力。信息化本身还有促使企业规范管理的效能,关键就是促使企业在“责、权、利”的匹配上趋于合理与平衡,这种手段打造的平衡才是坚实的,而且是连续和良性的。其次,传统“人管人”的方式必然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那么按照这种幅度设置管理岗位一方面增加了管理层次,另一方面增加了管理职位的数量,这势必降低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效率,导致整个企业的反应速度降低,中小企业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公司起初阶段能够很快决策许多事情,但发展之后,往往一个并不复杂的事情反复开会讨论没有结果。因为每个人掌握的信息或数据不完整,难以达成一致,而且大家还心安理得说为公司考虑和担忧,结果是沟通成本和没有价值的内耗消耗了企业的财富,可是很多企业的老板习惯了这种低效率的“充实”,习惯了效率降低导致的成本耗费,再优秀的管理者和老板,完全按照传统管理指导企业实践都将无法规避这个矛盾。第三,企业存在服务与成本的矛盾。理论上任何一个客户都需要企业提供完善的产品或服务,但提高服务水平将增加成本,可能导致企业无利可图甚至亏本,特别是个性化需求逐渐成为主导的年代,企业如何决策服务水平与合理成本之间的定位,仅凭人的经验是不足够的,需要准确的数据作为决策依据或执行依据,并且能够准确计算每个定单的成本,这样满足个性化需求才能在符合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对于中小企业几乎存在一个共同的事实:管理费用及综合成本的增长幅度比销售额的增长幅度大,所以到一个临界点就出现亏损,而企业好象发展得不错,规模见长,“产品卖得越多越不挣钱”,老板们百思不得其解。 日常生活的价值悖论同样被中小企业的老板所遵循:小病不及时就医,导致大病出现和治疗费用的急剧增加,何苦呢?信息化帮助企业尽快解决企业的很多问题,目的就是避免“积重难返”,如果企业真的病入膏肓,信息化也就无效了。所以,老板们不走出信息化的价值悖论和管理怪圈,要长期健康成长是不现实的,只是很多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企业已经需要治疗(治病与保健共存)。 结局悖论: 同样有许多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方面进行了投入,也具备信息化的管理思路,但效果不甚理想,这也是时下普遍存在的问题。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有这样几个问题理当引起关注。 第一,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老板们尽管签批了信息化预算,但认为这是信息部门的事情,而信息部门只能硬着头皮应付,确实了信息化的真实目的而要求,信息化也就形式化了。笔者参与了很多省市组织的企业信息化论坛,来者95%以上是企业信息部门人员,只有不到5%的参会人员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决策者,其实信息化一定围绕管理而论,IT本身的内容更多在实施中体现,既然中小企业老板的影响力很大,参与也很关键,但老板不真正重视怎能有良好的效果呢,信息化的结果就是“用了某某软件”。第二,动机不纯。很多中小企业习惯在政府的关怀中成长,申请政府的信息化资金支持再合理不过了,加上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支持,形成了信息化是做给政府看的不利局面。很多中小企业想着法子向政府要支持,但如果动机不合理,结果就不可能合理了。第三,信息化是为了撑面子。一些中小企业老板希望信息化给自己的企业长脸,但不在实质和内涵上下工夫,那么结局也给这些企业开了许多玩笑,“花钱不讨好”反而成为了企业的心病:废掉可惜,继续使用又难以满足管理要求。觉悟的企业倒是有魄力重头再来,但毕竟浪费了资源、感情和信心,比起没有感觉的企业而言,这些企业反而成熟。 悖论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坚冰,老板的思路不改,坚冰难以破除。中小企业之所以略显脆弱,还有一个隐藏的原因,那就是企业的命运完全被老板所把握,凭感觉打天下的时光一去不返,综观目前平均寿命不长的中小企业,颇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慨。如果老板们不走出悖论的束缚而希望Yesterday Once More,没戏! 本文首刊《软件工程师》 由作者向AMT提供
责编:朱赤红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