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订阅畅享网微信

笑谈“变革之痛,信息化之苦”(朱赤红)

  作者:朱赤红
2002/12/5 11:46:49
本文关键字: 文章交流 IT产业观察

摘要:为什么有这么多变化,很多企业家说不清也道不明,但有一个很哲学的理由: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

笑谈“变革之痛,信息化之苦”

朱赤红

经历了追求产量的激情年代,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又成了时尚,随着竞争的加剧,成本优势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当客户的需求成为产品主导之后,差异化成为企业的制胜法宝。当信息时代将沟通实现得如此快捷之后,经验和口号变得相形见拙,快速反应让很多企业和品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成为了核心。短短几十年,企业家们的心中之痛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所有的一切,无外乎一个字“变”。

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没有太多的智商差异,如果从流行的情商来解释,差别在于对待“变”的态度和果断程度。主动变革往往让企业家变得“先知先觉”而成为识时务的俊杰,被动变革往往让企业家“身陷重围”而丧失先机。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将有一番痛苦的抉择,但结局确实有天壤之别。为什么有这么多变化,很多企业家说不清也道不明,但有一个很哲学的理由: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偶尔追溯一下工业的发展历史和企业家经历的痛楚,别有一番感受!

五十岁上下的人一定还记得那个买不到商品的年代(你有多少钱并不重要),柜台上的商品并非你想买就可以买到,因为这个年代缺货,所以钱夹子里是一堆各式样的购物票证,那时人们的心态很平和,你没吃多少,我肚子里也就这几样东西;你有手表,我也就一辆自行车,所以人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晚饭后的“扎堆”闲聊,然后差不多就上床睡觉,似乎一切是那么平静。按理说企业家很自在,生产的产品哪愁卖不出去,再说产品价格也不是企业说了算,似乎都是部委厅局的事情。尽管考验企业家的指标主要是“产值”,但实际上企业家操心的事也不少:

如何组织大规模生产:怎样大量获取生产材料?因为政治考虑多于经济考虑,所以这是个难题,企业家的工作重点常常是“跑部(部委)前进”。

如何让工人多干活:组织部们和工会的任务很繁重,因为思想工作是把生产搞好的关键要素,艰苦创业是主流思想。

产品如何分配:求大于供,产量也有极限,如何批条子也是企业家难受的事情。

如何管理原材料和产品:因为这可以上升到原则性的问题,企业领导绝对不可以小视这个问题。

很多人误以为这个年代没有信息建设,这是不确切的。车间主任、班组长和党员的责任感和信念往往创造了很多奇迹。主管单位给企业下生产计划,企业管生产,三班倒和满负荷运行的设备将计划的分解倒也执行得很到位(原材料的不合理运用、库存量的标准、成品率等还没有被重视)。如果从现代供应链的角度理解,对信息的保证依赖于人们的责任,“关系”从头到尾贯穿于整个供应链,具备一定权威性的“条子”伴随着物流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计划”,也就形成了中国的计划经济,整体上还是体现着“咱们工人有力量”。

这种光景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觉悟的国人开始意识到产品的质量了,因为经过一个时期的大量生产,货源已经变得丰富起来,所以人们也对产品有所比较了,所以就提出了质量上的要求,四十岁年纪的人一定还记忆犹新。当然还有一个内在因素,当时的中国并不富裕,人们希望买质量好的产品可以用很长时间,一部自行车用个十年八年太普遍了,甚至手表可以传代使用。企业家在关心产量的同时,将提高产品质量作为重点,喊出“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就很自然了。要解决质量问题,似乎比提高产量有难度了,因为相关联的事情多了起来,企业家考虑的事情更多了。

首先要技术革新:没有休息过的设备该做手术了,否则难以保障成品率;

改善对产品的设计和新的零部件的使用:否则性能上不具备竞争力;

引进新的设备:否则无法满足生产要求(进口设备可是要中央统一批准的)

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

加强对生产工人的培训,以适应生产需要

提高生产效率

企业家们的思路也很快要转入到新阶段的发展问题了,产量不能降低,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设备更新又必不可少,实际上是有冲突的,企业在技术革新上的投入加大,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革新-----质量,一个也不能少!企业家的头开始疼得厉害了,怎么办呢?号召工人学技术,在技术资源还比较缺乏的年代,在自力更生的年代,智慧得到的极大的发挥。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成为模式,企业家除了继续“跑部前进”之外,还要与院校、研究机构广泛接触,人们对技术的崇尚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企业之间除了生产资源的争夺,技术人才的资源分配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但这个时候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还不十分明显,因为国有企业垄断着整个市场,生产资源、产品等的分配和协调仍旧以“计划”为主,企业的自主性十分有限。可以这么形容:企业生产的,人们也基本可以买得到了,对于很多种商品,还存在“凭票供应”的局面。

略加回顾,我们可以发现这个阶段企业的当家人往往是有技术的,否则难以服人哪。中国的企业从建国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也涌现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主流思想则是“思想好、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政治经济学在这个阶段很吃香,先政治后经济的局面没有打破。另外,从车间工作成为企业一把手的情况很多,这二十年造就了不是一批人,而是一代人。电话与传真仍旧是信息的主要载体,采购单、入库/出库单、工单、质检单等的人工流转,是信息流的绝对方式,哪个企业有数控机床已经是荣耀,可编程控制的流水线仍旧是顶级稀罕之物,很多技术员看上一眼就是幸福。中国人就是伟大,两弹一星就是在这个阶段让西方开始对中国刮目相看。

三十岁的人不会忘记中国历史性的转变,那就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震撼中国大地的改革与开放。英明的新一代中央领导人发现我们也搞了几十年的独立自主,与世界的差距也拉大了,当然,老百姓是无法比较的,收听国外电波有“敌特”嫌疑,更不用说其他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之外的交流与沟通了。改革开放让国有企业之外的人突然产生了灵感,多种体制的企业大量出现,而国有企业的领导们却有些茫然了,论技术、论设备、论资金、论人才,样样有实力的国有企业反而着急了。经济的转型已经势不可挡,人们挂在嘴边的不再是计划,而是市场。

企业之间的真正竞争开始了,不仅仅是国有企业之间,更多的是国有企业与集体、乡镇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有从四面八方带着大量美金和新技术的外资企业,广泛的资源争夺战正式拉开了序幕。看看企业家们在忙些什么?产量大,卖不出去怎么办?因为行业的竞争面突然放宽,同类产品已经逐步有多个品牌共消费者挑选,而且数量还在继续增加,可选范围还在扩大,不仅有国内的,还有国际的。

价格因素:产品质量固然重要,但人们总爱买更便宜的,产品的成本成为企业家日夜思考的问题

原材料的选择:单一供应商的局面已经被多供应商的局面所替代

降低生产成本:对料、工、费的核算更加精确和及时,如何做到?

人员优化:企业开始面临职工下岗的严重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产品结构调整:有些产品从开始生产就意味着亏本和库存积压

经营模式调整:原有的格局必须打破,否则消极怠工现象严重

人才流失问题:一部分是体制原因,一部分是大锅饭现状,人才流动已经成为合理和现实。“此处不留人,自由留人处”,有能力的人坦荡面对机遇和挑战。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成人才的竞争。

意识形态的转变:默守陈规的习惯思维阻碍着企业的变革

市场的放开:资源的竞争已经走向公平,垄断正在遭受摧毁

党支书与厂长经理如何协调:政企分开是必经之路,经营者与所有者也在分离

等等

企业家们发现领导的批条正在失去往日的权威,原有的客户也开始“挑三拣四”甚至移情别恋了,如何加强管理成为了企业家的心痛所在,忍不住仰天长叹:世界变化太快了!不光是企业家,寻常百姓也溜起了口头禅: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变是合理的,不变是不合理的。

企业家还在强调如何加强管理的同时,计算机随着中国的开放得以普遍使用,企业家们更迷惑了:管理的艺术和内涵还没有弄明白,管理信息化再一次刺激了企业家的神经。是啊,不谈管理的企业家已经没有容身之所,企业家的称谓似乎已经不象管理者这么好听了,从本质而言,企业家一定是好的管理者。原来的企业家们纷纷求学管理,新的管理者正在成为企业家。流程管理、价值链管理、知识管理等层出不穷,企业家们如何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一个新的名词:管理风险,竞争的残酷淋漓体现在风险之中。

市场变化快,预测难度增大

个性化需求比重不断增加,生产组织难度增大

特别工程与插单生产,车间作业难度增大

商品生存周期短,创新工作量增大

供应商选择空间大,采购参数变动大

非标产品多,库存控制难度增大

市场竞争需要营销网络体系

产成品库存增大

信息孤岛、沟通限制、三流分离、数据相异

资源配置能力不均,反应不快

等等

曾经辉煌的企业,转眼灰飞湮灭;新诞生的企业,几年就可以叱咤风云,尽管有“人算不如天算”之说,但“势在人为”更深入人心。以往几十年甚至几代人造就一个知名企业企的情况正在被打破,如今身价不菲的年轻企业家们比比皆是,看看《财富》排行榜就知道!精神矍铄的白发企业家的身影越来越少了。企业家们何曾不想求助“妙药灵丹”来扭转乾坤,但思变、改革才是唯一出路!管理变革成为了新时代的主旋律。我们不会忘记我们身处的是信息时代,有专家放言:有效掌握信息资源的企业将成为主宰,尽管有所夸张,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信息时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为什么就不能改变企业家的思想呢?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经常不解地问到:

为什么老总不会在Internet上交流、查阅信息、安排工作?

为什么财务人员还趴在桌上紧张的计帐,统计一些数据要加班到深夜?

为什么采购人员要不远千里到供应商那里进行洽谈和进行面对面的商量?

为什么生产计划要一遍又一遍计算,除了严谨还有什么理由?

为什么设计人员不用CAD进行设计?

为什么企业不及时知道生产能力?

为什么仓库管理员不能很快统计原辅料和产成品的准确数据?来回盘点就管用吗?

为什么企业难以计算产品成本,产品又如何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价和进行销售呢?

为什么企业控制不住预算的执行呢?亡羊补牢并非时时见效。

为什么与外协厂家就这么难协调呢?协同制造不是已经有更好的手段了么?

为什么客户资料如此难以分析和管理,又怎能把握客户关系和进行客户关怀呢?

为什么企业的产品数据和资料就管不好呢?

唉?没完没了的为什么?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初见成效,但还有很多企业谈信息化就发颤:失败率这么高怎么敢马上行动,等等再说吧;企业花钱的地方多着呢,再说吧;等我们把管理完善了在开始信息化吧;听说企业信息化搞出很多问题,还是稳妥点吧等,论调同样丰富和“精彩”。明智的企业家和称职的管理者会一笑了之:凡事有成功就有失败,管理有管理精髓,信息化有信息化的方法和要点,很多成功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家肯定说,规范、合理、严谨的处理好每个环节和细节,想要失败还不容易呢!资金对于任何企业一样重要,但资金的不同投入产生不同的效果,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现代企业怎能没有?管理的完善和规范没有信息化行得通吗,连企业的基本数据和信息都不能及时把握,何谈管理改进?信息化的过程其实也是变革的过程,难道不搞信息化,这些问题就不存在吗,多少有些自欺欺人!

十多岁的孩子正在接受传统的洗礼和现代的冲击,我们给后辈留下的究竟是什么?企业家和管理者们,请痛定思痛,冲出习惯重围,再造竞争优势。变革之痛,信息化之苦,经历的过程就是播种希望的过程,等待和犹豫的结果只有一个:无所作为!

本文由作者向AMT提供
作者联系方式:
3red@hanway.net

责编:朱赤红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