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如何“落地”》2:解决问题的心理解决问题的心理——真的要把它干掉么?
《管理思想如何“落地”》整体分5个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管理思想为何很难“落地”分3个章节:
本文属于第一部分,第二章节中的第一个主观原因。
前面,我们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分析了管理思想很难“落地”的三个客观原因。那么,作为管理者,我们自身有没有主观原因呢? 我在和很多总裁交流的时候,为他们为什么要来参加培训? 答案出奇的一致:企业办大了,管理上感到力不从心了。而且,现实中也确实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希望通过学习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如此看来,学习是带有非常强的目的性的——解决问题。 那么,解决问题,到底该怎么理解“解决”两个字呢?是不是当我们发现问题后,就要想办法把它“解决”掉,这个“解决”是不是就是要把问题“干”掉呢?我们“干”得掉么?如何“解决”呢? 我们先看另一个问题:管理与文化。 大家都知道:管理一定要和文化结合起来,而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管理思想的根源。 那么,在中国,我们的文化是什么? 我们中国文化的根源是什么? 儒家、道家、法家? 这些确实是我们中华文化很精髓的部分,但他们还不是根源。这些大家的思想都不同程度上来源于易经,易经实际上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源所在。 那么,易经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呢? 是的,太极。 那太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两点:
什么意思呢? 第一点:好与坏、对与错是事物两个不同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 也就是说,好与坏,是与非是不可能分开的,你不能只要好与是,不要坏与非,你干掉了坏与非,实际上这个事物本身就被你干掉了,自然好与是的部分也就不存在了。 而我们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实际上是管理中某个事物的“非”的部分,我们不能把“非”干掉,一旦把这个事物的“非”干掉了,实际上这个事物的“是”的部分也就不存在了,这个事物也就被我们彻底干掉了。 于是,我们会发现,当我们“解决”完一个问题后,马上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当我们干掉一对“是”与“非”后,马上会自然的产生另一对“是”与“非”,问题是,这个新产生的“非”是否是我们能控制的,相对于前一个“非”,这个新产生的“非”对我们影响有多大。 所以,解决问题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把问题干掉。 那么,是不是,面对问题,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呢? 太极思想的第二点是: “是”与“非”是动态的不断在互相转化的,而且,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事物的“是”与“非”的成分比例也会相应的变化。 所以,我们要的并不是要去把问题“干掉”,而是想办法把这种“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让他对整体效益产生不了太大的影响,而同时要想办法把这种“问题”的另一面——“是”的一面,尽量发挥出去,让他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效益。 而更重要的是,控制“问题”,使它对管理的影响尽量降低的手段和方法就是改变环境或者创造相应的条件,让事物的“非”最大程度上转化为“是”。这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实质。 这就是我们管理者自身产生的第一个主观原因——解决问题的心理。 我们再回到前文中提到的管理必须符合人性的话题上来,管理如何才能真正符合人性呢? 要想让管理真正符合人性,首先,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人性所产生的管理问题——人性问题。 人性问题恰恰就是管理问题中最难处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人性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对于管理而言,在不同的环境下,条件下,人性对管理就能产生“好的”和“坏的”影响,这就是人性问题。 那么,当我们遇到人性问题,该怎么办呢? 正如前面所讲到的,管理中的问题的解决方式就是改变环境或者创造相应的条件,让事物的“非”最大程度上转化为“是”。 那么,面对管理中的人性问题,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是人性上的哪个方面,换句话说具体的是人性中的哪个点,哪种心理? 接着,搞清楚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下,该人性对管理造成的危害最大? 最后,针对人性对管理的危害,适当的改变环境或者创造条件,充分的发挥人性对管理带来的“还”的影响,而尽量降低人性对管理造成的危害。 这样,我们就能做到认识人性并把握人性了。 这样,我们的管理才会真正符合人性。 但是,道理好讲,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呢? 我们还要继续。 责编:李华星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