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订阅畅享网微信

谁是搜狐真正的“敌人”?

  作者:mary.chen
2007/4/16 10:29:52
本文关键字: 战略分析 市场与竞争

       如果说,是执着造就了他和搜狐曾经的荣耀,是执着让他扛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但是,如果执着成为一种“死扛到底”的执拗时,人们不禁想问:张朝阳,还能扛多久?

       1月5日的中国大饭店群星璀璨,名流云集。“2004搜狐十大新闻”评选颁奖晚会暨“2005·中国新视角”搜狐高峰论坛正在这里举行。从红地毯铺就的星光大道走来的不仅有演艺界明星,企业界、学术界的众多“大佬”们也来捧场了。首富黄光裕、陈天桥来了,“地产大哥大”王石来了,经济学家张维迎来了……作为活动的举办方,会场上的张朝阳情绪高昂,意气风发。他慷慨激昂地致辞,和嘉宾们谈笑风生,给崇拜者签名。看来,搜狐股票在华尔街的低迷表现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好心情。

         对于搜狐,2004年似乎“流年不利”。

  2004年,搜狐的股价一直在20美元以下徘徊,相较网易突破50美元和新浪直逼40美元,曾经同为“中国三大门户网”的搜狐已经远远地被兄弟们甩下了!和新浪以及网易超过15亿多美元的市值比,搜狐5.6亿美元的市值已经只是对手的三分之一了,甚至不及新追来的小兄弟TOM在线。

  张朝阳作为搜狐的董事长兼CEO,更是搜狐的创立者,搜狐将被收购的恶意传言自是让他恼怒,而被中国移动“停牌”一年的通告更是让公司损失惨重。但是,“越狼狈越作秀”,10月,张朝阳出现在时尚杂志的封面上,当他那40岁男性的胴体半裸着暴露给国人时,质疑声远远高过了赞许声;

  ……

  一片狼藉中,张朝阳在想什么呢?尽管他强硬地表示“决不会卖掉搜狐”、“不要随着华尔街的指挥棒转”,甚至他放言“三年后搜狐的旗帜还将飘扬”,但是,单凭他的豪言壮语是否就能让搜狐走出危机呢?

  如果说,是执着造就了他和搜狐曾经的荣耀,是执着让他扛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但是,如果执着成为一种“死扛到底”的执拗时,人们不禁想问:张朝阳,还能扛多久?

  第一部分求学,谋取“扛”的资本

  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不仅证明了他的智力水平,为他成为理想中的“精英人物”提供了一块有力的“敲门砖”,MIT的生涯更开启了他的创业意识……

  “从小,我就期待发生大事情。”说这话时,张朝阳已经是数千万青年崇拜的“财富青年”了。什么是大事情?考取清华大学算吗?去美国留学算吗?成为MIT(麻省理工大学)博士算吗?

  1981年,张朝阳从西安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假如张朝阳没去麻省理工大学(MIT),也许就没有后来的一切。1986年,大学的最后一年,张朝阳考取了“李政道奖学金”,获得去MIT的留学资格。MIT,那真是一个奇异的世界!“到了美国我才发现,人们对科学崇拜在20世纪初就已经完成了,对当大科学家和拿诺贝尔奖也不是特别在乎。每个人反倒是对篮球明星、足球明星、好莱坞演员、各种政客、大商人很感兴趣。”

  从1986年到1993年,张朝阳在MIT学习了整整7年,在这7年里他获得博士学位,进行博士后研究,也获得了心智的成长与成熟,“那个时候我才觉得,除了简朴的生活和探索自然奥妙以外,吃、穿、住、开车出行、玩都很重要……美国已经改变了我,把我从非常一根筋的人,变成了多根筋。我变得重视人生,重视生活的真正意义,重视感觉。”

  爱德华·罗伯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投资搜狐公司的第一人,在谈到张朝阳时他认为,张朝阳在MIT获得的思想转型给他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转向,即对能力、机会等问题准确理解。MIT的生涯,在他后来的创业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启蒙作用。

  第二部分创业,寻找“扛”的理由

  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中国市场的前景,使他对于创业成功充满了希望,执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成就了他事业发展的第一步……

  不愿只是一个主流社会的狼狈看客

  Charnelszhang(张朝阳的英文名)的美国留学生活并不风光,他自己形容为“狼狈”。诺贝尔奖之梦已经破灭,因为“我发现自己是个马上要求结果的人,对搞纯理论研究没有兴趣。”博士毕业后他又花两年时间做博士后,不是为了在科研上有所成就,更多是为了谋生。“尽管我得到的只是一个学位,但它却是一块敲门砖。拿这块砖去敲世界上的各个大门,可能敲开的那扇门跟物理毫不相干,但没敲门砖不行……MIT的博士学位,最起码应该可以给我一个中产阶级的生活。”

  1995年,张朝阳的同学们毕业大部分去华尔街了,那里薪水很高,赚钱很快。但是张依然留在MIT。他去敲指导老师的门,请他为自己推荐一份工作。最后,张成功地说服MIT院方领导,专门为他新创了一个“MIT驻中国首席联络官”的职务。此间最大的成绩是“促成了麻省理工校长来中国,并和朱镕基总理见了一面。”

  从1986年到1995年,9年的美国生活,张朝阳一直生活在校园,生活在美国主流社会之外;互联网热,创业热,但热闹是别人的,他只是一个看热闹的人。在这个社会不受重视的尴尬使他感觉到了自己在一个主流商业社会彻头彻尾的狼狈,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虽然成为大科学家的梦已经破灭,但他希望出人头地的想法没有改变,哪怕是成为好莱坞式的明星!

  1995年7月的那次回国感受,让张朝阳“很受刺激”,并有了强烈的回国想法。当时,张跟随MIT的校长去访问北大,当时接见他们的是北大刚提拔的副校长“海龟”陈章良。陈章良的意气风发让张朝阳羡慕不已,同时对自己做一个“校长跟班”的不爽的感受到了极点!“不行,在美国实在是没出息,没奔头了,得回国。”就在MIT校长还在和陈章良说话的时候,张朝阳已经下定了这个决心。

  张朝阳一直是一个很有行动力的人,说做就做。从北京回到美国,他就从MIT辞职了,并四处找美国公司谈,希望他们能派自己回中国,均未能如愿。后经人辗转介绍,他加入了一家刚创立不久的互联网信息公司ISI公司,作为ISI中国区首代回北京发展中国业务。

  1995年10月,在美国留学了9年的“物理学博士”张朝阳终于可以回国了,他把回国的机票定在自己生日的同一天,是不是表明他将获得一种新生呢?回国之前,张组织了一场中国学生聚会,当时给他送行的仪式气氛相当悲壮,“波士顿的中国学生们用一种看待出征烈士的目光仰望着同样对未来茫然无措的张朝阳”,当时的学友、现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还清唱了一首《送战友》……

  悲壮的情绪影响不了张朝阳对新生活的憧憬!在他做“校长跟班”的几次有限的回国经历中,他发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他发现了一个蕴藏着无限生机的大市场。

  公司发不出工资了……幸运的是终于扛过来了

  现在回头看,加入ISI或许只是张朝阳的一个缓冲之计,他想借机先在国内市场上“试试水”,或说“练练手”。因此,在加入ISI之前,张朝阳就向ISI总裁声明只干一年。ISI的主要业务是用Intenet在发展中国家收集和发布经济信息,为华尔街服务。从1995年11月到1996年4月,张朝阳在北京作为ISI中国首席代表工作得很出色,5个月时间就让新华社、《中国日报》、国家计委信息中心等十几个数据出现在了ISI的Web上。

  ISI是一个哈佛学生利用风险投资做起来的,张朝阳作为ISI中国区首代,工资不低,还拥有相当数额的股票。但是,“打工仔”的生活不是张朝阳想要的,MIT的创业精神已经浸入他的骨髓了,而中国市场的潜力以及他对个人能力的良好感觉,他觉得自我创业的时机已经成熟了。1996年4月,趁回美国开会的机会,张朝阳开始寻求投资。

  在很多场合,张朝阳都讲过自己的融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不完全是因为过程的曲折与传奇,更因为它是一个一无所有的青年为个人梦想而奋斗的代表。”融资的艰难,令张朝阳永生难忘。“1996年我回到中国的时候,没有房子没有车子,也没有所谓的高层关系,中国谁会相信我呢?只有回美国找钱。可是,在美国人中,我又是一个中国人,谁会很轻易地给中国人一笔投资呢?”

  寻求投资的第一个步骤要先给自己定个价,张朝阳当时给自己标价200万美元。第一个愿意投资的是MIT的爱德华·罗伯特教授,他是一个著名的投资专家,他愿意个人给张朝阳投资5万美元,购买张朝阳的股份。与此同时,张在MIT的同学、一个亿万富翁的儿子也表示愿意投资5万美元。

  得到这两个人的口头承诺,7月,张朝阳去美国待了一个月,写商业计划,注册自己的ITC(爱特信)公司。8月里,张朝阳见到了MIT媒体实验室主任、《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蒂。尼葛洛庞蒂只和张朝阳谈了十分钟,但在这十分钟里,张朝阳抓住机会,让对方感觉到了自己是个很能干的人。后来,尼葛洛庞蒂答应给他投5万美元。  尽管在美国见了很多“成功得一塌糊涂”的人,但张融到的资金并不多。10月,一身疲惫的张朝阳从美国飞回北京的时候,手里尚没有拿到一分钱投资。“经过一连串艰苦的努力和惊弓之鸟般的等待”,还忍受了5分钟内身价被砍一半的伤痛,张朝阳终于获得了最初的22.5万美元的投资(张的身价由200万降到100万,上述三人的投资分别由5万增到7.5万),在中国开始了他的互联网创业之旅。

  这第一笔投资仿佛“一碗水”,让张朝阳那“襁褓中新生婴儿”得以存活。22.5万美元中,刨去给律师的4万,他最终只剩下18.5万了。靠着这18.5万,他和他创业的爱特信(ITC)公司生存了一年多。到1998年元旦,公司账面已经没有一分钱了,张朝阳给员工们发信,说借钱也要给他们发工资,ITC一定能做下去的……

  其实,从1997年9月,张朝阳就开始着手第二笔阶梯融资的运作,“整个过程非常长,从1997年9月一直谈到1998年3月。我整天坐在机器前,回答投资方的提问。在融资关键的时候,我又得了重感冒,发高烧。但那时绝不能表现出来,我怕影响投资方的信心。每次和投资方打电话的时候,我都提起所有的精力,小心应付。”1998年3月,张从英特尔和IDG公司获得了21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那时,美国华裔青年杨致远创办的“雅虎”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代表,受此启发,1998年2月25日,张朝阳将“爱特信”改名为“搜狐”,英文名称先是用“SOHOO”,后改为“SOHU”。

  互联网的前景让他有足够理由“扛”下去

  经过两次在资本市场上“真枪实弹”的战斗,张朝阳开始真正懂得了如何去说服别人、如何去资本市场争取更多的关注与投资。在2000年7月12日搜狐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之前,搜狐共经历了四次融资,共融得风险投资4000万美元。

  在多年以后的回忆中,张朝阳一直认为1996年和1998年的这两次融资经历,是他最最难忘的,是他人生中的最低谷。哪怕后来经历了2001年的“1美元风波”,公司股价连续下降到1美元以下,随时面临着摘牌危机;哪怕在网络泡沫破灭时,他和搜狐所面临的来自投资者的赢利压力……是啊,有什么比白手起家更难呢?有什么比“零的突破”更难呢?

  了解张的同事或朋友,他们都认为张的性格优点之一是:执着,不达目的不罢休。而对于张朝阳自己而言,他的执着是一种建立在自信基础上的坚持。

  2004年4月,尼葛洛庞蒂第三次访问中国。尼葛洛庞帝被西方媒体推崇为“电脑和传播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他更是张朝阳创业过程中的关键“贵人”。他回忆说,他认识张朝阳时,“张对互联网一无所知”,“但是我确实知道互联网是很重要的,也知道中国是重要的,我也知道张朝阳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这就够了。正是基于这几点,我才投资。”尼的信任也正是张的自信之处。

  第三部分危机,如何才能“扛”过去?

  搜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为了搜狐他不惜一次次作秀。但是,作秀真的能化解危机吗?面对股票市场长期走低,张朝阳还能扛多久呢?

  “一上网,就想到搜狐;一来到搜狐,就可以找到他所要的一切”?

  继新浪2000年4月13日以及网易2000年6月30日在美国上市之后,搜狐终于在2000年7月12日也在纳斯达克上市了。2001年到2002年的多事之秋里,新浪经历了“王志东下课风波”,网易也因为财务问题而被停牌三个多月,而张朝阳精心主持下的搜狐一直“顺水顺风”,于2002年10月25日率先宣布赢利;在营收以及股价上,搜狐也曾一度在三大门户中领先。但是,这种优势持续时间其实不长,2003年年中,新浪的营收就超过了搜狐;2003年5月,网易的股票就以每股27美元领先于搜狐的19美元了,这种领先状况一直持续到今天。

  其实,危机是早就存在着的。早在搜狐上市之时,美国的分析师们就评价说“这个公司大同小异,没有特别显著的独特性和吸引人的地方”。到了2003年,核心技术的缺乏,使得这种“跟随策略”越来越被动:“新浪有的搜狐都有,但规模一直做不过新浪”,网易却凭着大话西游II等几款在线游戏的成功,大步奔向了网络游戏服务市场。搜狐开始尝到“没有特色”的苦涩滋味。

  也许张朝阳已经意识到这点。从2003年开始,张朝阳开始致力打造“门户矩阵”的概念。继2001年收购chinaren.com之后,2003年11月搜狐又先后收购了网络游戏门户17173.com和房地产门户focus.cn。2004年6月,搜狐又收购了做WAP的goodfeel。“收购焦点网是因为我对于网络广告始终信心十足,它是目前已知的、惟一最被认可、最稳定的收入模式;17173代表的是年轻一代、是可以持久运营下去的游戏团队;而goodfeel做的则是无线业务在下一阶段的热点。”

  校友录、网络游戏、搜索引擎、手机上网、彩信、即时通讯……张朝阳似乎什么都不想放过。张要把搜狐变成互联网业的GE。

  “互联网业的GE”,这个梦不可谓不美,但在业内人看来,什么“多元化”、“门户矩阵”,其概念炒作的意味大于其实质内容。在听多了张朝阳一再发出的豪言壮语后,只关心业绩的华尔街开始质疑搜狐团队的营运能力。

  在2004年8月搜狐被中国移动罚款之后,张朝阳依然信心十足地向媒体表示:“互联网的机会非常多……除了短信,我们还有别的利润增长点。”2004年12月,张朝阳又宣告说:“2005年,搜狐将会以崭新的产品和技术回报互联网用户”。

  也许,“市场张朝阳”正努力转型为“技术张朝阳”?这种转型是否能够成功,“门户矩阵”是否真能带给搜狐以竞争力,这些仍然为外界所质疑,这或许是一种自欺欺人式的自我安慰或强作镇定,或许它只能表明张朝阳“努力抗争”的一种态度,表明了他希望再次“扛”过危机的勇气与决心。

          爱作秀的另类CEO

         从搜狐成立起,张朝阳就一直是圈内圈外公认的“明星CEO”,他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场合。他被《时代周刊》、《亚洲周刊》、《财富》杂志甚至时尚杂志选为封面人物;他穿着轮滑鞋在天安门前、长安街上表演“空翻”;他去喜马拉雅山上作秀;他一会儿以时尚的造型登场,推广手机短信;一会儿他又打扮成古代剑客,推广游戏产品;甚至,他敢于裸露着一个40岁男人的身体,去拍时尚杂志的封面……

  为什么他要致力打造一个另类CEO的形象?为什么他必须是以作秀的方式来吸引人们眼球?

  对此,他有自己的解释:“因为搜狐是我的事业,能够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事就都是我必须做的。推个人的做法比推广公司费用要少得多……我不是很善言辞,甚至有些木讷。但是为了公司的利益,为了节省费用,我没有其他选择……”“Charles到全国各地‘巡回讲话’一次,价值超过100万广告。”在搜狐公司市场部曾有过这样一个统计数字。

  “作秀”掩盖下的双重性格

  尽管张朝阳经常出现在各种公众场合,也常常表现出很乐意接受媒体采访,但是,随着他在聚光灯下站得越久,他那掩盖在“作秀”外套下的性格的双重性暴露得越明显。

  和很多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的青年类似,他们在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浸染下长大,中国文化要求男人“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很强的使命感,对组织、对国家有很多的责任,“一辈子要出人头地,压力从几岁就开始了”。可是到了美国,他突然发现“人活着不是为了认可,为了成就,为了光宗耀祖,而是为了快乐,为了健康,为了生活得有品质。”双重价值观主导下,张开始很张扬地反叛,“(在美国时)我在银行里从没有存款,买敞篷车,开车路过商店时要来个急停掉头,进去买一副墨镜戴上……穿衣服一定要穿POLO,甚至梳过马尾。那时我希望过cool的生活。”

  骨子里的张朝阳是一个兼具悲观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的人,为了证明“我行”,为了打破自己内心的不安与恐惧,张有意无意地制造了“两个张朝阳”:一个他是强悍的、年轻的、时尚的,而另一个他是内向的、木讷的;一个他是开放的、透明的,而另一个他封闭的、不被外人所知的;一个他要追求“快乐与从容的生活”,另一个他天天生活在“诚惶诚恐”中……作秀,似乎已经成为他一种转移公众注意力、释放自我压力的“武器”,成为他一种“扛”的方式。

  张朝阳,还能扛多久?

  互联网的残酷就在于,它永远只承认第一,而不承认第二。

  虽然,“用心沟通与小心防患”曾经让张朝阳一次次化解了来自董事会的“换将压力”。曾经并列的三大“数字青年”丁磊退到幕后了,王志东被资本的力量“拿下了”,惟有张朝阳顶住“内忧外患”的压力,一直扛到了今天。但是,历史似乎总要重演,或者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或者说,搜狐的危机从来就没有真正化解过。

  作为曾经和新浪、网易等并列的三大门户,从各大网站发布的2004年第三季度财报看,搜狐第三季度收入为2590万美元,比之新浪的5250万美元、网易的2880万美元和TOM在线的3140万美元,搜狐的表现并不出色。从股票市场的表现上看,也许搜狐已经退出去了第一梯队的行列,而和E龙、空中网等“小后生们”站在了一起。

  这一切是怎样造成的?真的是如张朝阳所抱怨的“华尔街不懂中国”?

  和讯网CEO谢文分析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是搜狐危机的真正根源。搜狐从成立之日,就一直是一个模仿者与跟风者。做内容,它一直在学新浪;做搜索,它不及雅虎以及GOOLE;做游戏,它赶不上网易,更别提盛大;电子商务,更是有名无实;打造成所谓的时尚品牌,它又不如腾讯的社区有活力……“模仿的代价最小,因为其不必付出探索和失败的代价,但模仿的代价也最大,因为靠模仿永远成不了老大,永远也不会有机会超越老大。”评论员说。

  大学时代的张朝阳喜欢骑着自行车,偷偷地猛然加速,一下子超过同行者,然后调转车头,望着从后头赶来的同学们,得意地笑。今天,这一幕还能重演吗?张朝阳和他的搜狐,还有后来居上的可能吗?

  “中国互联网企业被中国用户接受和被美国资本市场接受,这是两回事。”“我们不会跟着华尔街的指挥棒转,我们要考虑公司三五年后的竞争力。产品、技术、公司的文化和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团队,这些是三五年之内能否笑到最后,成为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的保证。”在1月5日中国大饭店的“2005·中国新视角”搜狐高峰论坛上,他再一次表达了他对搜狐未来的信心。

  他如何才能让他和他领导下的搜狐“笑到最后”?当他一次次执着地表白“决不会出卖搜狐……三年后搜狐旗帜不倒”,人们其实更关心:他如何努力才能使得搜狐的“红旗不倒”?

  或者,为了搜狐的明天,张朝阳有一天会离开搜狐吗?谁会是替代他的最佳人选呢?离开搜狐的张朝阳将会何去何从呢? 。

  谁是搜狐真正的“敌人”?

  张朝阳带领搜狐走到了今天,但是他应该反省一下,他是否还有能力带领搜狐走到明天?

  新浪?网易?TOM在线?谁是搜狐的敌人?

  从业务模式上看,搜狐的“敌人”可真不少。曾经的旧“三大门户”中的对手新浪、网易还没摆平,新的“三小”盛大、TOM在线、腾讯等又悄悄地赶上来了。

  自从互联网企业找到自己的赢利模式之后,广告、无线、网游、电子商务四大业务逐渐成为网络企业的“安命立身”之本,作为门户网的搜狐在这四块业务上都有涉足。从乐观的角度看,这正是张朝阳所追求的“均衡的多元化战略”,但是,从消极的方面看,四面出击,八面受敌,搜狐处处面临强劲对手。

  首先看网络广告。显然,这块相对成熟的业务是所有门户都在争夺的焦点。从去年第三季度各网络公司发布的季度财报上看到,新浪在第三季度的广告营收为1850万美元,网易广告业务净收入达到560万美元,搜狐广告收入为1550万美元。从数字上看,搜狐的广告收入排在新浪之后,网易之前,但是网易的游戏收入是搜狐无法抗衡的。虽然张朝阳曾对媒体夸口,“明年(指:2005年)搜狐将是网络广告的老大”,但是,作为门户吸引眼球的根本,搜狐的内容建设如果没有特别的亮点,很难相信“老大”的说法不是自说自话。而最可怕的是TOM在线、腾讯等的内容都已经赶上来了。

  2004年8月,搜狐高调推出了搜狗,但是,在搜索领域中,雅虎、GOOGLE,还有百度、中搜等,无论从知名度,还是技术实力,都在搜狐之上。

  网络游戏是搜狐寄希望的另一“制胜法宝”,2003年推出了《骑士online》,但市场反映平平,2004年又重拳推出《刀剑》,依然不见太多的反响。2003年底张朝阳花重金收购了17173.com游戏网站,但至少在现阶段还未看到明显的回报。盛大、九城、网易、光通,甚至还有金山,这些都是网络玩家们熟知的名字,搜狐肯定是排在他们之后的。

  无线增值业务是张朝阳的“痛”。他花了近60万在珠穆朗玛上发短信,又花了数百万推“彩信小姐”,为无线业务没少造声势,但中国移动一纸通告,使得这些投入全是为他人作了嫁衣裳,便宜了TOM在线和掌上灵通等无线家族。尽管处罚期只有一年,但“人间方一年,网上已数载”,谁敢保证一年后,无线市场不是“物是人非”,换了天地呢?

  电子商务中,不必菲薄“搜狐商城”的优劣,但起码人们更熟悉的是当当、卓越、阿里巴巴等专业的电子商务网站。

  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搜狐“招招会”却无“一招鲜”。要想成为某一领域的老大,搜狐必须打败排在它前面的那些“对手”。

  华尔街是搜狐的敌人?

  从资本运作角度看,张朝阳的另一个“敌人”是华尔街的投资人。搜狐的股票一下降,张朝阳就出来喊冤,称“华尔街不了解中国”。在他的说法中,“华尔街的分析家们从来不会从企业竞争力和均衡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他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街坊邻居都不了解中国,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接触不到反映中国互联网的事情,怎么会了解中国?”

  “我们不能随着华尔街的指挥棒转”,当张朝阳不断地用这句说辞为自己辩解时,人们善意地理解为这是他在高压力下的一种失常举动。再优秀的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都可能产生动作变形,因为压力过大。张朝阳本人就是一种有着比较强的内心冲突的敏感个性的人,华尔街的持续批评,难免不让他产生“动作变形”,或者说出一些“失去理智的话”。

  搜狐作为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华尔街的投资者就是他的股东们,不想听股东的话,股东们当然有权不再持有它。业内人士评价说:“三年前说华尔街不懂中国,那是可以理解的理由。今天再谈华尔街不懂中国,就成为一种借口。”或者说华尔街专门“欺负”张朝阳,那就未免说大了,因为搜狐在华尔街上毕竟只是一个小公司。

  搜狐的敌人也许就是自己

  早在2001年,张朝阳就对媒体表白:“搜狐有我本人作出的相当大的贡献,也需要我来带领着搜狐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搜狐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份巨大的精神财产。我与搜狐是相互需要相互依赖的关系,彼此都不会轻易选择放弃。”他还用微软、戴尔的例子来作比较,说明由创始人一直把公司带大会更好。

  搜狐走到今天,对于张朝阳个人而言,是“超越了他的理想”:搜狐把他送上了富豪排行榜,让他成为了社会名流,帮助他完成了原始积累,让他过上了一种他设想中的“从容的生活”。这些都是他“在最初回国创业时没有想到过的”。

  但是,搜狐不仅仅是张朝阳自己的,它也不仅是那些拥有或多或少的搜狐股票的股东们的,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一种符号。曾经中国的“三大门户”之一呀!在网络低迷的日子里,多少中国人的心跟着它的股价一起在华尔街的股市里起伏?

  同场赛跑,搜狐被同时出发的新浪与网易甩下,又被后来者追上,这既不怨对手太强大,也不怨裁判不公平,要怨只能怨张朝阳作为一个领导者,是否尽到了做一个领袖人物的责任。他带领搜狐走到了今天,但是他应该反省一下,他是否还有能力带领搜狐走到明天?没错,张朝阳是搜狐之父,但是当孩子已经长大,它就该属于社会,而不会永远属于某个人。

  互联网推崇的是创新力。这是一个最要求创新力的时代,盛大也好,腾讯也好,这些后起新星们,哪一个不是因为创新而成功?而搜狐自创立之日起就没有个性,没有创新。有人说:“跟随战略,在互联网上就是‘乌龟’战略。”即使搜狐花再多的现金去收购技术,它不从骨子里改造它的文化,依然不会有强的创新技术。

  张朝阳的长处是不断去作秀,吸引眼球,但是今天搜狐缺的已经不再是品牌知名度,而是品牌的美誉度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他近乎杂耍式的一系列作秀行为,能为搜狐带来它所亟需提高的短板吗?对于现在的搜狐,张朝阳最迫切的任务不是作秀,而是做功课:补上技术的短板,补上管理的短板,寻找新的赢利模式,进行有竞争力的战略投资行为。

  李嘉诚曾说过:永远不要和你的企业谈恋爱。生意是生意,个人是个人。当张朝阳一再声称“我不会卖了搜狐”时,他不仅是不理智的,也不再是一个真正的生意人。他把自己和搜狐混为了一体。当他一再以“打嘴仗”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人们看到的不是他的反省与自责,而是一种狡辩,这反而更暴露了他的不自信。

  也许,当张朝阳不再是年轻气盛,不再是怨天尤人,当他真正踏下心来想一想,他该为搜狐做什么时,他也许会承认,正是他自己,成为了搜狐发展的敌人。

 来源:世界经理人

责编:mary.chen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宋新宇

一个好的培训能在下面六个维度上为企业带来极大的价值,也应该是企业衡量培训效果真正的关注点: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