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订阅畅享网微信

《管理思想如何“落地”》16: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

  作者:耿启亮
2007/11/9 17:45:35
《管理思想如何“落地”》16: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
《管理思想如何“落地”》整体分5个部分:
l        管理思想为何很难“落地”;
l        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如何“落地”;
l        从执行力的角度分析如何“落地”;
l        从组织成长的角度分析如何“落地”;
l        管理思想“落地”原理。
其中,第二部分: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如何“落地”分3个章节:
l        究竟什么才是企业文化;
l        如何建设企业文化;
l        企业文化如何“落地”。
本文属于第二部分,第三章节中的第一、二小节。
1)       从细节中体会环境传播文化的作用
制度“落地”讲完了,但制度对于组织整体的文化建设来讲,只是基石,还是刚性的规范,还并没有真正完成文化建设。一般来讲,我们平时提到的企业文化,更多的是指环境这个层次的东西。环境是企业文化的主体。
那么,制度“落地”后,我们如何在此基础上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呢?
这里,我们还是更实际和现实一些,如何从制度到环境?
我们先从管理实战最真实的细节中简单体会一下环境传播文化的作用,然后一步步从探讨,如何从制度到环境。
下面的案例是一个企业文化中非常常见,同时也是非常小的一个细节——节约用纸。
C公司根据上级统一安排,为进驻公司的督导组安排了办公室及所有必需的办公用品,包括计算机、打印机等。
进驻的第二天,督导组打电话到C公司党办,说:打印机不工作,请安排同志帮助调整一下。
党办的同志立即通知计算机中心去督导组办公室进行修理。
计算机中心的同志很快到了督导组办公室,进门就说道谦:“这是新买的机器。可能是我们设置没做好。对不起了。”
一会儿功夫。计算机中心的同志说:“可以试一下啦。您这有纸吗?”
督导组的同志立即递上一张复印纸,“给”。
计算机中心的同志忙摆手说:“别使新的”。
 “我们这儿都是新的。”
 “那您们等一下,我回去拿几张。”
几分钟过后,那个计算机中心的同志有些气喘吁吁上来了,手里拿着几张一面用过的复印纸。
打印机试了一下,好了。
计算机中心的同志对督导组的同志说:“行了。这几张纸给您们放着了。计算机有事,就直接打电话找我们吧。我们的电话是****。”
几天后,督导组接到公司党办报上来的一些材料是用一面用过的纸打印的。
此后,督导组在以后自己的文件处理工作中,也特别注意节约用纸,很怕给C公司职工一个不好的印象,给C公司领导添麻烦,给上级丢脸。
这个案例很简单,也很真实。
在这个案例中,C公司党办自身“不用新纸”的节约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督导组,让督导组也有了节约用纸的文化。同样,督导组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部门,于是,通过一个细节就能让文化逐渐的传播开去。
这里并没有太多的道理可讲,我们还是把目光严格的关注到“落地”上,而不是“道理”上。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下手?
本身企业文化就是个非常空洞的概念,如果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只停留在概念上,在整个组织内强调我们要建设成什么什么样的文化,而没有思考真正可行的,真正现实的第一步怎么做,哪怕只是一个非常小的点,比如就是节约用纸,那么,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很难真正“落地”,最终只能是口号。
这里其实还隐含了一个问题,企业文化建设是个长期调养的过程,而不是重拳出击就能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
而且,企业文化建设要想真正“落地”,除了在战略上的把控以外(更多的是下文中激励的工作内容),真正的工作恰恰都是看上去非常小的细节。
我们一直都感觉企业文化很难真正“落地”,有一个主观上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脑子里的这个企业文化是个非常模糊和笼统的概念,而没有变成看得见的细节,现实中真实的内容,比如节约用纸。没有让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从飘着的概念转化为看得见的制度。
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想问的是,在这个案例中,起作用的就是一个“节约用纸”的环境,那么,我想问,在大家真实的组织中,我们能不能通过制度也做到像C公司党办那样“节约用纸”的文化环境。我们不用别的方法,只是在制度中做相关规定,大家觉得能不能实现?
是的。一般是可以实现的。
甚至我们都没有像前面讲制度“落地”时那么复杂,我们就能较为轻松的实现,就能让这样的制度“落地”,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实现点到面的文化传播,实现一个点的环境建设。
这还是细节。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提出来的就是,像节约用纸这样的制度该如何去规定,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我们可以简单的比较一下:
一种是直接规定,我们要“节约用纸”;
一种是规定,我们要具体的做到:只用过一面的纸不能随便丢弃,我们的报告、总结等等尽量用打印过的纸,纸张的审批需要经过****样的审核,等等。
这是两种制度风格。大家觉得,哪一种效果会更好?
是的,第二种。
那么,这里我又想问,大家觉得第二种制订起来复杂吗?可行吗?
是的,猛然间你会觉得不可行,规定的太细,但现实中确实可行。
这里,我想说的是,第二种强调的不是细,而是实。现实中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就一个点深挖,总结出无数的细节要求和规定来,再把各种各样的可能也加进去。而是强调实,强调真正的指导作用,就可以了。
这里,我们简单的做个比较就能体会出来了。
第一种制度,规定“节约用纸”。那么,当我们在用纸的具体工作中,“节约用纸”对我们来说,只是个概念,但具体什么是节约,如何节约,对我们每个人没有起到一种“下意识”的,“无意识”的指导作用,所以,每个人的领悟不一样,我们也很难在每次用纸之前都在个人脑子里过一遍“怎么节约用纸”,这样以来,对个体的规范和指导意义并不是很大。这里,实际上还是处于一种“期盼”之中,而停留在“期盼”的制度是很难起作用的。
而第二种制度就不一样,不直接强调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指导,个体不需要在行为过程中去思考,而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规范,就像前面讲制度“落地”中提到的那个草皮上的石块一样。大家不用动“脑子”,自然的就能执行。
那么,这里可能会有个问题,因为第二种制度不可能将所有“节约用纸”的规范都制订的那么清楚,而且,制订的太细,太多,人们反而会厌烦。如何把握这个“度”。其实这里我们只要明确一点就够了,我们制订这些规定的目的,是让人们在“下意识”中,自己去领悟并形成“节约用纸”的“意识”,而不是要从行为上束缚人们。那么,这里的规定实际上只需要做到能“抛砖引玉”就够了,一般就最常见的,最易理解的进行规范,就可以了。
制度条款的作用更多的在于这个“抛砖引玉”的“引”字,而不能一味的追求细致的简单的规范和束缚。正如前面我们提到的,美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不同的思维模式,美国人可以靠制度管理,日本人可以靠领导管理,中国人只能靠自己管理。中国的制度更深层次的意义就在于这个“引”字,让每个人都“引”出自己的领悟和意识来,只有靠个体自己的意识才能真正起到实际的管理作用。
责编:李华星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宋新宇

一个好的培训能在下面六个维度上为企业带来极大的价值,也应该是企业衡量培训效果真正的关注点:

管理思想“落地”研讨

rss订阅
“管理思想如何‘落地’”课程讲师,现任北京中加工商学院MBA课程讲师;清华大学总裁班特约讲师;人民大学总裁班特约讲师;四川大学总裁班特约讲师;西北工业大学总裁班 特约讲师;用友致远总裁研讨会专题讲师,咨询顾问。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