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如何“落地”》14:激励:主动的意识《管理思想如何“落地”》14:激励:主动的意识用友致远管理思想如何“落地”总裁研讨会专题讲师 耿启亮
《管理思想如何“落地”》整体分5个部分:
其中,第二部分: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如何“落地”分3个章节:
本文属于第二部分,第二章节中的第四小节。
1.激励:主动的意识讲到这,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 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统一的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制度和环境两种手段来实现企业文化向老板所希望的方向建设。
我们来看个图,假设我们希望产生的企业文化方向是正西方,那么,我们就要把各个不同方向的个体意识通过各种手段逐渐转向正西方。 制度能够让人产生一种被动的感应,她能解决的是把人们方向错误的意识纠正过来,让人们的意识方向朝向正确的统一的企业文化方向,从图上来看,就是能把原来指向东南、东北及东方的个体意识逐渐转向正北或正南的方向上来,但制度没有办法将正北和正南方向上的意识继续转向西北或西南方向。 环境恰恰能做到进一步的转向。环境能够让人产生一种心理,在意识基本正确的前提下,能够进一步促进你更加靠近统一的正确的方向。但,环境只能将正北和正南方向的意识逐渐转移到西北或西南方向,再进一步就无能为力了。那么,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动力和手段,能够让正确的方向更加正确呢? 人在接受外界信息的时候,第一层次是感应,对应的是制度;第二层次是心理,对应的环境;还有第三层次,就是意识,对应的是提供的特殊的动力和手段——激励! 当意识方向朝向西北或西南方向的时候,为什么环境无能为力了呢?原因在于,到此时,文化建设的手段都还停留在“被动”的层次上,要让个体意识进一步转向正西方,必须激发个体意识的主动性,而激励就是让个体意识产生主动性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但这里要说明的是,激励的作用很多,决不止文化建设一方面,而且,激励的方法也很多,面对个体的激励大家都很熟悉,我们这里对激励的作用和方法不做过多的探讨。 这里想搞清楚的一点是,激励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到底起什么作用?我们从整体上如何运用? 前文中已经探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制度可以打好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能够营造出健康的文化环境来。而实际上,平时我们谈的更多的企业文化,其表现形式大多都是这里提到的环境层次上的东西。所以,环境实际上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制度和环境,我们也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建设出比较健康,比较满意的企业文化来。 这里,在制度、环境之上,我们加上了激励,产生一种主动的意识。其原因是什么? 最主要的一点是,强调一个观点:企业文化是可控的。 当然,制度和环境两种手段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控制,但这种控制更多的是一种规范,还很难产生主动的引导。而激励恰恰就能完成引导的过程。 在整个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现实的文化方向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都朝向理想文化的方向,总是不断的在围绕理想文化的方向左右摆动。而我们就可以用激励的手段对文化建设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 我们看一个训兽的例子。
老虎本身是兽性很强的,不会听人话。比如我们训兽员需要教会它趴下的动作。刚开始,训兽员做了“趴下”的手势,给它指令后,它一般是不会理睬的。 这时,老虎会挨打,受饿,这个就是制度在起作用。 时间一长,老虎自己也会琢磨,怎么搞的,我怎么老挨打,受饿呀。于是看看四周,别的老虎怎么样。呵呵,有几只和我一样。嗯?怎么那样老虎没有挨打呀?再仔细看看,它们好象在训兽员做那个手势之后趴下了,这样就不挨打?我得琢磨琢磨。这个就是环境作用下的心理反应。 终于,当训兽员做完同样的手势的时候,老虎也趴下了。呵呵,没想到,真的没挨打,那个训兽员还很高兴,不错,不错。咿?他怎么还给我块肉吃!太好了。看来当他做完那个手势后,我顺势趴下,不仅不挨打,还能吃到肉,太好了。以后就这么干。于是,训兽员教会了老虎“趴下”。 这就是激励所产生的主动意识。 在企业文化中,不管是制度还是环境,都是被动的手段,都不能真正激起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而企业文化建设中这些主观能动性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像创新、主动、开拓等等,这种类型的文化,本身强调的就是主观能动性,仅仅靠制度和环境是很难在整体上达到效果的。 所以,激励是意识层面的文化建设手段,她能够让人产生主动的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有力的补充,是企业文化建设方向调整的有效手段,更是激起和引导整体主观能动性的必备手段。 责编:李华星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