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出深入分析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任何一个管理软件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行业的需求;任何一个产品的宣传也不是面向最终的单个消费者,而是面向以企业为代表的集体式客户。
管理软件业务适应覆盖度的框架分析
--从企业战略结构和立体价值链的角度出发
by AMT 顾元勋
企业管理软件的概念和范围在不同厂商的解释中和不同媒体的宣传中,出现了不同的口径。无论哪一方都不会否认自己的产品属于正宗的系列,并且大家还在对自己的管理软件产品不断增加新的概念,针对此种现象,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分析。
做出深入分析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任何一个管理软件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行业的需求;任何一个产品的宣传也不是面向最终的单个消费者,而是面向以企业为代表的集体式客户。
1 管理软件产品的业务适应覆盖度具有不太明显的差异
业务适应覆盖度,是指管理软件产品的管理领域及功能部署在适应客户应用需求上的满足程度。
管理软件的产品定位是面向具有一类应用需求特征的客户,因此在突出自己的软件产品特点时,其实也表明了其所适应的那类客户的特点。如表
(1)所示,用友U8、金蝶K/3、通软PS、神州数码易飞等产品,他们的宣传特点表明了其市场定位。
表1 中端管理软件产品概要比较
产品名称 |
市场宣传 |
制造业典型客户举例 |
目标企业定位特点概括 |
用友U8 |
提升竞争力、成熟完善的中端精品、模型化交付模式、三层管理特征 |
龙丹乳业、
西安车辆厂、
广州五十铃汽车 |
中小型企业、产业型集团企业、行业方案 |
金蝶K/3 |
成长型企业管理变革
平台化、集成化、人性化 |
宁波富达电器、
重庆大江工业集团、
上海新亚药业 |
中小型企业、行业方案、集团企业 |
通软PS |
分行业ERP |
通化东宝集团、
山东常林机械集团、
华泰集团 |
行业方案、大型企业 |
神州数码
易飞ERP |
做信息化专家、
让ERP普遍成功 |
霍尼韦尔(天津)公司、
太康精密(中山)公司、
华日家俱股份有限公司 |
突出离散制造行业 |
和佳ERP |
追求产品突破 |
东阿阿胶集团、
中通客车公司、
圣德制药公司、 |
突出了中大型制造企业行业方案 |
博科Open9000 |
协同化、套件化、平台化 |
妮维雅有限公司、
小系车灯有限公司、
苏州金猫工业集团 |
整体方案中,突出了物流管理方案 |
同样SAP R/3、Oracle
11i、用友NC、金蝶-开思等,也有明确的定位于大型集团应用的特征,如表(2)所示。
表2 高端管理软件产品概要比较
产品名称 |
市场宣传 |
制造业典型客户举例 |
目标企业定位分析 |
SAP R/3 |
分行业“最佳实践”的灯塔 |
联想集团、
长虹集团、
海尔集团 |
分行业的特大型集团企业、集团财务管理 |
Oracle
11i |
获得实时商务智能 |
黑龙江龙涤集团、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
美的集团 |
集团企业、行业方案、集团财务管理 |
用友NC |
提升竞争力、协同商务、集中管理、行业方案 |
南京熊猫集团、
温州德力西集团、
酒泉钢铁集团 |
分行业的大型集团企业、集团财务管理 |
金蝶EAS |
创新品质、贴身管理、“产品领先、伙伴至上”
平台化、集成化、人性化 |
广东韶钢集团、
华西希望集团、
沈阳红梅集团 |
分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 |
浪潮PS-行业 |
集中式管理、分行业ERP |
济南钢铁集团、
烟台汽车、
浙江万向集团 |
分行业的大型集团企业、集团财务管理 |
通过以上的表格,可以得到的结果是:
1) 在高端产品市场上,各个厂商战略趋同,在对于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2) 中高端竞争更加激烈。中端市场的需求,在当前没有特别激烈的行业需求竞争,因此竞争的核心突出在于产品的功能的精细程度。
3) 各厂商软件产品部署遵循了不同的价值链方式。比如,用友ERP-U8,按照立体价值链的应用设计方式,突出了对于不同的企业战略结构模式的支持和一般行业方案的支持。金蝶K/3-ERP,突出了对于企业整体方案的提供和一般行业方案的支持,对于企业的战略支持成长性企业的五级管理变革。通软ERP-PS,突出了对于细分行业的方案支持,在支持特殊细分行业上有竞争优势。
2 立体价值链思维:判别企业战略结构和软件业务适应覆盖度
面对管理软件软件厂商提出的各种产品方案,那么为数众多的企业如何判别管理软件的业务适应覆盖度就成为了选择管理软件的根本前提。从立体价值链与企业战略结构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能够为解决此问题做出较大的帮助作用。并且是客观合理理解管理软件的基本参考准则。
2.1
价值链构筑了企业经营的战略分析方法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从1980年到1985年,完善了竞争优势的理论,并提出了价值链竞争的指导方法(图1)。

在价值链中,将价值链活动(Activity)区分为主要活动和支撑活动。主要活动是由投入到产出的转化,是产品或服务在实质上的创造,并把它传给买主和一些售后服务。
价值链考察包括实现联接企业与消费者这一过程的目标所需的全部行动。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主要靠为顾客提供价值,企业的主要活动就是由下述5个基本的增值活动构成的:
(l)内部物流:物料接收、存储、在制品移动等活动,如物料搬运、仓储、库存控制、车辆安排及向供应商退货等;
(2)生产运作:将投入转换为最终产品的活动。如:加工、装配、包装、设备维修、测试和设施维护;
(3)外向物流:集中、存储和把产品发送给买方的活动。如:产品配送、仓储、物料搬运、送货车辆安排、订单处理和计划等;
(4)市场与销售:为购买者提供购买渠道及引导他们购买的活动。如:广告、促销、销售队伍、配送渠道选择、配送渠道联系及定价等;
(5)服务:通过提供服务维持和提高产品价值的活动。如:安装、维修、培训、零配件供应和产品调试等。
支撑活动支持主要活动,主要包括:
(1)采购——原材料、供应品及其它消费品和资产的购买。
(2)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设备,生产过程,还有“诀窍”、程序和体制,一些行业(如石油冶炼)中,生产过程的技术可能被认为是成本优势的关键来源。
(3)人力资源管理——它包括所有参与招聘、培训、开发、付酬的活动。企业越来月意识到重视这方面的投资,可以获得持续的潜在的竞争优势。
(4)企业的基础设施——这包括常规管理、财务、计划、房产管理、质量保证等。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02年8月29日在台湾演讲中,重新说明:“价值链的意思是说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基础是透过一连串的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价值活动(Value
activities)与利润(Margin)所构成,当你和其它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做竞争,这才是竞争,而不是整个公司一体的竞争。透过价值链,你可以知道你在哪些活动占有优势,那些处于弱势。”
2.2
立体价值链与企业战略结构共同判别软件产品的业务适应覆盖度
当仔细分析企业的战略结构时,发现许多企业实际上侧重于价值链中的某一个或者几个增值环节,只有世界级别的巨型企业才会在整个价值链体系上拥有全部竞争优势。斯莱沃斯基等在《利润模式》一书中,进一步深入展现了企业实现成功竞争的经典利润模式,这些利润模式,更多地突出了某一个价值环节的作用。回顾企业管理战略的结构,对于不同的企业,实际上采用了不同的竞争策略。
关于企业的战略结构模式典型地有三大类:
1) 橄榄型战略:OEM模式,突出了生产过程的竞争优势,比如台湾地区的电子工业委外加工模式,东莞地区的外来投资生产企业,都形成了具有“橄榄型”特征的战略模式,即中间(生产组织过程)突出,两头(技术设计、市场营销)偏弱。这类企业强调的是:生产组织管理。
2) 哑铃型战略:企业在技术设计和新产品开发上具有竞争优势,但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线建设上能够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价值,同时在市场运营上具有自己的渠道,形成了两头(产品设计、市场销售)大、中间小的“哑铃型”战略结构。这类企业强调的是:产品设计,并有业务运营能力。
3) 产业型战略:企业实行了多元化或者相关多元化的产业投资,这类企业以经营计划和全面预算为基本管理基础,并且在绩效管理和财务会控制上有较高的要求。
当然,在三大类战略结构中,还可以继续细分,但是如果通过图(2)中立体价值链的构筑,那么就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企业的战略选择和业务侧重点,并且对于制造企业管理软件的业务适应覆盖度就会做出合理的判断了。

正如工业企业有战略结构选择一样,管理软件软件企业也有战略结构,因此无论任何规模的软件企业,其软件产品的设计也是充分考虑了其市场目标企业的需求,因此对于不同的市场定位的企业管理软件产品,不应该采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判断。客观地判断准则应该把握三个基本原则是:
1) 企业的管理需求与软件产品系统的匹配程度
2) 企业的中期(未来3-5年)需求与软件厂商的持续服务能力
3) 企业的行业应用特征与软件厂商的典型客户应用状况及局部定制开发能力
仔细思考下面所列举的一系列趋势:
从SCOR最近进行的关于产品设计的项目中可以得到的初步信息是,产品设计的内容正被加入到供应链管理的范围中,突出了产品设计增值过程与生产工程的分离。
从提供CPC厂商的产品内容来看,也是将产品的设计过程和生产组织过程的增值进行了区分。
从物流软件厂商的产品来看,则是突出了企业经营运作层的增值过程,这些企业有很大的比例是工业企业。
从基础EAM厂商的产品介绍来看,在企业基础资产的管理上有自己的特色,明显地具有资产保值和提高资产利用效率的目的。
从CRM的厂商产品来看,则是在生产运营的靠近客户端的增值区域进行了专业化的产品提供。
以上的列举可以持续下去,并且如果区分软件产品的局部特征,那么情形更加复杂。因此,总结工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软件厂商的市场定位,通过立体价值链的方式,就可以客观地判断管理软件产品的业务适应覆盖度了。
进一步,客户企业的立体价值链分析与企业战略结构(以及厂商行业客户方案能力,实际上,方案能力由客户战略结构决定)决定了软件产品的选择。
3 业务适应覆盖度加速软件行业标准化趋势
在2001年的初步分析中,作者提出了“行业标准化模式是大势所趋”的论点。通过上文的分析,那么行业标准化的论点其理论和实践基础更加充实。
现在,关于行业标准化的三个主要方面需要重新申明:ERP的标准化,主要是体现在产品功能、软件交易工程、维护与效果测评三个方面。首先是软件功能,由于基于基本一致的原理开发,在功能的基本点上是逐步趋于一致。不久的将来,也会看到许多管理软件中间件(零部件)提供商,他们为多个管理软件厂商提供“零部件”,会推动软件的功能和数据交换上形成行业标准。其次在软件交易过程中,会出现更加专业化的管理软件协助工程公司,他们的目的是为客户的提供可以测量的标准,来评判软件的质量。再次是在软件产品的维护和效果评测上,以行业应用效果为参考,促使在对ERP软件的事后评价上给出标准化的参考准则。另外ERP软件应用的逐步普及,为适应客户需求,标准化的功能也便于培训和普及应用,便于专业公司实施和维护。在ERP中的高级与扩展应用上,如SCM、CRM、LM、PDM等,在数据交换的标准和数据的内容完备性上,会形成行业标准。
因此,ERP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面向行业应用的功能实现、管理软件的“零部件”开发,通用业务基本功能、系统数据交换、高级与扩展应用支持。
在立体价值链的基础上,从基础资源层逐级向上,可以看出可计算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而决策分析的因素也是从轻到重。在每一价值链层次上,企业的管理者角色的需求也有明显的侧重点,表现出了三个基本的管理层次特征:精确管理、规范业务、战略支持。
总结全文,有三个基本的结论:
1) 立体价值链根据企业的战略结构,划分了不同的增值战略模式。企业的价值链不应该是从平行站位的范式来简单应用,只有考虑到企业的战略结构,才能够判别企业价值的策略,并且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的基础上,将支撑活动升级到了企业的战略活动,而且不同的企业是侧重于不同的价值层增值过程。
2) 理性判别管理软件的业务适应覆盖度,需要运用立体价值链和战略结构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软件企业的实践与大量企业应用管理软件产品的选择取向也表明了这一核心规则。
3) 管理软件的业务适应覆盖度规则,将加快管理软件行业标准化的趋势,进一步引发产业链级的协同运作商业模式。
本文由作者向AMT提供
责编:顾元勋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