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铅华洗尽 请认真对待“软件定义存储”有目的地构建基础架构可以提供应用满足业务需求所必要的处理能力、网络带宽、接入路径、存储容量和性能。简单来说,一个好的基础架构向来都是软件决定的。 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我是对那些用来替代存储和服务的技术描述的市场名词感到厌倦了。我被一个新名词又一次触动了神经,那就是“软件定义存储”。(实际上“软件定义的”任何东西我都会反感——基础架构、网络等等。) 让我们先问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正确构建的IT架构不是一直以来都是由软件定义的吗?在我进入IT领域的时候(那个时候叫做数据处理,而不是“带私人设备上班BYOD”或者“云”或者“敏捷计算”或者“移动计算”),我们学到的是真正“有目的”地构建基础架构,也就是说要仔细地研究应用业务负载达到最佳性能所需要的东西。 有目的地构建基础架构可以提供应用满足业务需求所必要的处理能力、网络带宽、接入路径、存储容量和性能。简单来说,一个好的基础架构向来都是软件决定的。 不可否认的是,自1990年以来,在一些聪明的实践者的头脑中,专用基础架构的想法演变成了“独立自主的孤岛”问题。有批评道,在一个特意构建的平台上运行应用,从集成和投资的角度考量的话效率低下。专用架构倾向于共用一些通用的部件,例如存储,所以也许应该把那些通用的部件建成多个应用可以公用的“水平架构”。SAN和网络存储是在存储领域共享架构这个想法的极致,尽管深入去探究它们的架构你会发现它们在技术上仍然是直连存储。 所以我们花了数十年的时间来把我们的存储岛屿集中成一个互联的存储网络,虽然它从技术上并不符合“网络”这个词的科学定义。围绕着FC互联产生了标准(实际上并非标准),在它们使得连接大量的磁盘变得可能的同时,却并不提供组成的网络的带内管理,两个厂家可以生产基于标准的交换机却不能在一起工作。 老实说,共享存储架构并没有像供应商一开始的时候承诺的那样对业务有多大好处。举例来说,每个端口价格下降得很慢,特别是对比以太网来看的时候。另一个就是,没有合适的管理工具意味着要实施和维护存储架构需要一个专家来完成(提高的人力成本),而且这使得生产阵列的厂家得以推销昂贵的增值功能和阵列内管理,从而抵御了整网管理——以至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 总之,一些人重提昨日的定制存储(也就是软件定义存储)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使用同一个供应商的技术,从应用层和虚拟化层一直到网络和存储层,是唯一能达到兼具性能、灵活性和经济型的方式。对某些人来说,软件定义存储是私有云存储的同义词,也是存储即服务的同义词,也是托管存储的同义词。 存储硬件厂家和一些虚拟化厂家也貌似不太愿意谈及托管存储。因为,第一有悖他们卖私有和分割化设备的初衷;第二可能会使得他们不得不承认SAN并没有实现他们所承诺的愿景。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会使用一些JBOD(无主控盘框),来配合他们所提供的特殊服务,就像在一个通用控制器环境中的其它共享应用一样。这样,如果一个应用需要一些特定的增值功能来支持它的业务(例如连续数据保护、去重复、加密、镜像、复制等等),一个虚拟的卷会被从物理磁盘中划分出来,然后再实时添加上必要的服务功能。然后卷会被简单高效地提供给应用,它的性能和容量会通过统一的方式来监控和管理,例如World Wide Web协会的REST协议。 我们现在就可以提供这样的一个SAN,来有效地降低存储的投资和运维,但业界选择不这么做,而用户也选择了不去推动业界来实现它。 然后我们就陷入了业界对软件定义存储的追捧,而它实际上并不能提供什么新的架构模型,更别提让我们的计算机技术进步了。我曾经希望经济衰退所带来的经济压力会让我们仔细点,好能认真地谈论一下存储。但那好像并没有如期发生。 责编:王雅京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