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纺织MES“十一五”蓄势待发 信息化领域的技术日新月异,新名词层出不穷。在许多信息化“三字经”中,ERP、CAD已经耳熟能详,深入人心,但是MES在纺织行业还很陌生。 MES基本概念 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简称MES)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车间制造管理技术,属于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它定义为位于企业上层ERP与底层设备自动控制系统(CS)之间的、面向车间层的管理系统。其内容包括:制造过程中的生产调度、生产过程监控、物料跟踪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强调制造计划的执行和产品制造过程的控制,使生产现场的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和反馈做到准确、及时。一方面,MES可以对来自ERP的生产管理信息进行细化、分解,将来自计划层操作指令传递给CS;另一方面,可以采集设备、仪表的状态数据,以实时监控底层设备的运行状态;同时,可以为ERP、SCM提供生产现场的实时数据,实现生产制造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从而加强计划管理层与底层控制之间的沟通。 MES的目标是为企业提供快速反应的、有弹性的、精细化的生产管理环境,协助企业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在制品、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从而实现先进制造的管理要求。 一句话,MES是连接企业管理层和生产控制层的桥梁。正如专家的形象比喻:如果说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王”字,ERP是上面一横,CS是下面一横,MES则是中间的一横和一竖,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行业特点鲜明 与ERP相比,除了要求数据的实时性之外,MES必须与各行各业特有的工业生产设备紧密结合,行业特点更加鲜明。国内钢铁、石化企业研究开展了MES应用,形成了一些商品化系统,但是纺织行业的情形有很大不同。 就应用现状而言,纺织企业多年来应用的棉纺织厂自动监测系统、服装厂车间生产物流系统、印染厂生产过程集中管理系统等都属于MES的内容。由于长期被看作不同的应用系统,不能做到综合集成,往往成为信息孤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随着“十五”期间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纺织企业精细生产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情况下,车间管理、排产、质量跟踪等功能包括在ERP之内。但是由于行业化、个性化的要求高,通用模块很少能应用,需要二次开发或定制开发。这对于缺乏行业背景ERP供应商来说十分困难。因此,在ERP和底层CS之间的车间管理层,逐渐成为上下沟通的瓶颈问题。许多企业转而寻求专业化开发商,新的需求就应运而生。那时可能还没有明确提出MES,但是这一类需求都属于MES最适合的范畴。 两年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了《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在2010年要重点突破和急待解决推广的28项关键技术中,第27项“纺织厂生产监测和管理系统”就是MES的重要内容,表明了行业的科技发展导向,具有前瞻性。 近年我国纺织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设备改造,从而为MES应用带来契机。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纺机设备,大部分落户于中国企业,大大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连续化水平。从去年的第十届国际纺机展看,全线的纺纱织布设备都配置了数据在线采集装置,并大多数配有计算机监测系统。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长期困扰纺织行业的生产设备数据自动采集问题,为企业实现生产制造管理自动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企业现有管理的不适应,对整个生产过程的跟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行业应用需求 棉纺织行业: 棉纺织厂自动监测系统在生产现场对生产过程中的产量、质量等信息进行在线采集和处理,对象主要为织机、细纱机、落筒机等,也包括实验设备仪器。近年来,如无锡一棉、西北五环、洛阳白马等企业建立了织机自动监测系统并投入应用;天津纺织集团以整体搬迁为契机,做出了监测系统的总体规划,确定了技术方案,使信息化上了一个新台阶。沿海地区的企业借建设新厂的机会,为全线的进口纺纱织布设备配置了数据在线采集装置,准备建立覆盖全厂的监测系统。 国内目前有一些单位致力于这方面的产品开发,如天津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长岭纺电公司、无锡华明公司、厦门软通公司、陕西元丰公司等,但尚未实现产品化,用户也不多。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希门公司和经纬纺机合作,依托设备供应商的实力,在去年国际纺机展上推出其棉纺监测和管理系统,并冠以了“棉纺MES”的名称。 车间生产调度系统是MES在棉纺织行业的另一个重要应用。目前国外软件未见有使用,而国内软件还处于开发和试点阶段,智能化生产调度模型是关键技术。如清华大学CIMS中心的智能动态生产调度系统曾在广东溢达集团获得较好效果,今年又得到国家863计划支持,在洛阳白马进行试点,并有望在行业推广。 服装行业: 车间物流管理系统在服装(包括针织)企业应用较多。像条形码系统近一两年加快发展的趋势明显,可以实现流程卡管理、在制品追踪管理、现场物料管理、仓库管理、出货管理、包装监督、售后服务等,并及时地向ERP提供数据,保证了基础数据采集面。由于自动测量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网络、RFID等新技术走向实用,引起服装企业的关注。企业需要的是行业适用的、可靠的、达到产业化水平、且性价比较高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 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有中科院软件所、清华大学参与,北京雪莲羊绒、北京铜牛针织等企业正在进行MES试点;劲霸、九牧王等企业也开展了这方面的应用,并取得了进展。另外,中江联合公司、维深科技公司等也提出了相应的服装MES解决方案。 印染行业: 印染厂的生产过程集中管理系统用于染色机和定型机集中管理,可以实时监测染色机工作状态,包括启动、停机、参数更改、报警等;设定生成批次的参数,处理后下载到控制器;可显示和打印各种图表。还可以与其他控制系统如配料系统等连接,也可以与企业ERP联网上传数据。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稳定工艺过程,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节能降耗,有利于清洁生产。 这一类应用企业较多,软硬件产品化水平相对较高,有国外系统应用,如德国巴可色都(Barco.Sedo)公司、智达(SETEX GmbH)公司等;国内则有佛山航星、佛山华高等供应商。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实现集成,达到管控一体化,重点突破过程自动检测和控制技术、印染企业清洁生产自动化工业平台等关键技术。杭州开源公司、山东大学等单位在这些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华纺股份公司最近做出了一个全面推进信息化的“数字华纺”总体方案,包括生产自动化监测和能源自动监控等项内容。 “十一五”发展趋势 MES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要重点发展的领域,也是纺织行业“十一五”要重点攻关的关键技术。 欧美发达国家,MES在企业信息化市场份额中占据了相当比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纺织行业也不例外。去年10月北京国际纺机展集中反映了棉纺织行业和印染行业当前领先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比利时巴可(Barco)公司首次将其系列监测系统(Cyclops织机疵点检测系统、WeaveMaster织机监测系统、KnitMaster针织机监测系统)归入MES的大概念,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在纺织工业中处于主导地位;瑞士乌斯特(Uster)公司从棉花到纱线的全套质量测试仪器和监测系统、瑞士洛菲(LOEPFE)公司的Mill Master质量监测和管理系统也是多年的产品;日本丰田(Toyota)公司的TTCS织机监测系统、村田(Muratec) 公司的Visual Manager自动络筒机监测系统与其先进的设备相配合,打入中国市场;发展中国家印度的普瑞美(Premier)公司新近也推出了Ring i细纱机监测系统和Mill i 棉纺厂监测和管理系统。这些系统技术相对成熟,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但对生产设备要求较为严格,有的只应用于本公司设备,而且产品和服务价格偏高,其实施服务能力也难以满足国内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国内市场推广一直进展缓慢。从另一方面看,国内应用企业的认识和需求还有待培育和提高。 从技术发展趋势看: 首先是适应性。由于MES技术要面向生产车间,而各个企业的生产车间,甚至一个企业内部的各个车间所生产的产品不同,生产设备各异,管理模式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探讨如何构建MES的体系结构,使得MES能够在不同企业和车间快速实现。 其次是集成化。由于MES所处的中间层地位,向上必须实现MES与企业上层管理系统(如ERP)、设计系统(如PDM等)的信息共享,向下必须密切与生产控制系统CS(如DCS、DNC等)结合,增强MES的集成能力。 就国内水平而言,总体上讲已经跟上了国外的理论研究水平,但在MES产品的应用方面,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具体到纺织行业,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综合应用在“十五”刚刚起步,差距更大一些,尤其在技术的成熟度和产品的商品化方面。MES产品设计和开发不仅需要大量的财力和智力投资,而且需要一个较长的成长和成熟过程,像巴可公司的Sycotex系统已经开发了十几年,还在不断完善和更新;同时,也需要纺织企业对MES技术和产品有一个认识与接受的过程。 必须强调指出,尽管国内MES产品和国外存在一定差距,但是由于国内纺织车间管理模式本身具有的国情,使得国内MES供应商能够比国外同行提供更适合国内企业要求的更具竞争力的系统。车间生产管理偏重于执行现场,相比其他企业信息化项目,需要的管理数据更加具体,时效性更强,因此MES实施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国内供应商在项目实施和后续服务方面的优势更能得到体现,有很大的发展和超越空间。 因此,我希望通过相关理念的深入宣传,应用试点的成功示范,积累案例经验,逐步形成适合各个细分行业应用的MES产品,在“十一五”后四年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效果,形成蓄势待发的局面。 (作者地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 责编:吴迪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最新专题 首届优秀信息化产品及信息化最佳实.. .mod_B_1{background:rgba(0, 0, 0, 0) url("http://www.vsharing.com/bacohome/2015/cio.. 专家专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