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升级:馅饼?陷阱?很早以前,我曾经是TY公司的营销负责人。一段不太长的工作经历,却经历了产品升级的成功,转身又看到了它在产品升级上的失败。 TY公司是一家乳品企业,它的产品优势是有医学院背景,经营的“功能奶”,尤其是发酵型功能奶,有一定的口碑;营销组织的“核心战术能力”是做订户市场;劣势是投资规模小、设备差,经营成本高,原料供应不稳定;导致产品的价格高、流汁型奶的感观质量不大稳定。我主持营销工作时,开发了两个产品。一是发酵型奶,在该公司主打产品的基础上加入一个“高钙”概念,成为该产品的“升级版”,与原产品同时运作;二是改造一个较差的流汁型奶,加入“保健”因子。结果,新升级的发酵型奶,订价比原产品高出15%后销量仍然大大超过原产品,成为该公司发酵奶的新的拳头产品和最重要的利润源;新升级的流汁型奶,单价提高17%后,销量反而比原产品翻了5倍以上,从一个亏损产品变成了该公司流汁型奶中的惟一盈利产品。至到今天,这两个产品仍分别是该企业发酵型奶和流汁型奶中效益遥遥领先、无人望其项背的产品。 后来,我的工作逐步向专职“顾问”过渡,该公司营销方面的继任者依据市场的需要,开发出市场需求量最大的系列乳饮料;但是,企业总体利润反而下降;再继任者打出“口感”牌,把原有功能产品向“口感”方向“升级”,发起“好喝看得见”的促销活动,但由于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恰恰不是口感,以上促销活动实际上是等于放弃自己的长处(功能奶),硬是花钱把软肋往竞争对手的刀尖上撞;企业效益于是进一步大幅度下滑。 每当抚今追昔,心里总会不期然地荡起那首流行歌曲《星雨心原》的无奈的旋律:“眼睁睁地看着你,却无能为力,任你消失在市场的尽头,却不能为你做些什么。” 案例点评 “产品升级”高下之分,企业战略是标尺 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说明产品升级是一把双刃剑,看似简单,内藏玄机。 一、失败原因探讨:动机决定命运 产品升级之成败,与“升级”的出发点有极大的关系。急功近利,就极有可能“欲速则不达”。结合本案,产品升级失败不外乎以下因素: 1.市场销售额的诱惑 产品的“级别”不同,所针对市场的规模就不一样。为了迎合较大规模的市场的需要去“开发”,很可能丢了芝麻又捡不到西瓜。 消费者的欲望,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个性的一面。针对消费者共性而开发的产品,如饮料、鲜奶、T恤衫、牛仔裤、彩电等等,市场容量大,产品竞争点少,推广手段简单;针对消费者个性而开发的产品,如饮料中的功能性饮料(如红牛),奶品中的功能性发酵奶,个性化服装,彩电中的带屋顶盒彩电等等,市场容量小,产品竞争点反而多,推广中的变数极多。 实力雄厚的企业,往往针对消费者的共性而开发产品,它们以单一的卖点、简单的诉求,占领了广大的市场。如乳饮料行业的娃哈哈、乐百氏,鲜奶行业的光明、伊利。 但是,弱小企业千万不能眼红大企业用简单的方法获得大市场。 越是表面上简单的诉求,越需要强力的推广,越需要企业的实力。 TY公司通过“市场调查”,找到了“市场机会”:知道了“口感”是奶品第一重要的竞争点;打出“口感”牌就能指向规模更大的目标;但是,殊不知,那些机会不是属于你的;别人的机会,正是您的陷阱。 产品升级方向和开发方面合适与否如图所示:
TY作为弱小企业,真正的市场是在B象限:功能性发酵奶市场容量虽然不大,但自己的核心能力能轻易占据,强大的竞争对手若想进入,就会陷入“牛刀杀鸡”的境地:投入大产出小;奶饮料、鲜奶等属于D象限,进入者要拼规模、拼大广告,还要有优良的生产设施,确保口感的稳定性,这都是TY难以达到的事。 2.“竞争”的诱惑 培训师讲授“激励”课程的时候,总是激励我们:“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但商战的实际是“七分是命运,三分靠打拼”。所谓“命”,就是基于企业核心能力而形成的“优势屏障”。 每个产品,由于其性状的固有特征,在一定地理区域内,一定的消费人群中,拥有较高的忠诚度,形成该产品的“基本消费人群”。竞争对手想要改变“基本消费人群”的态度,需要付出数倍的代价。 所以,除非找到攻击的特殊理由,找到与我方的资源相匹配的对手的破绽,我们不能轻率地攻击对手的优势屏障,而宁可去占领“游击区”。 但“竞争”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竞争的乐趣,往往使我们忘记企业的根本目标是“投资回报的最大化”,往往驱使我们不顾后果地对竞争对手“赶尽杀绝”;当现有产品与对手产品各有所长、不能相互替代时,我们往往针对竞争对手优势屏障内的竞争点,选择对现有产品升级、或开发新产品,来进攻对手。 TY公司推出乳饮料,就意味着它要进入不熟悉的渠道(TY公司擅长于订户市场,但饮料属于休闲食品,主要在商超系统销售,“订购”者较少),运用不熟悉的营销方式,将产品升级到“至多同竞争对手一样好喝”的程度,同精于此道的对手在对方的优势屏障内同对方竞争,远离自己原有的优势而去以短击长。 3.“顾客要求”的诱惑 TY公司通过市场调查,找到了顾客对产品的“最关心点”,知道了绝大多数顾客把“口感”放在首位、只有极少数顾客愿意接受“功能奶”的概念;但是,顾客的期望并不能构成我们改进产品的全部理由。 产品固然要为顾客创造价值,但这里的顾客,指的是“目标顾客”,绝不是“全部顾客”。 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定位,都只能满足“对我而言有商业价值的那部分需求”。 4.对“生命周期”的误解 每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 TY在改进原有产品口感、淡化“功能”的促销作用之前,决策者也对产品生命周期作了研究,得出了“原有产品已经老化”的结论。所以才急不可耐地迎合市场的需要,对原有产品进行扬弃。 产品总要重新获得盈利能力,总想要“返老还童”;这都可以理解。但是,“生命周期”也不是产品升级或新产品开发的充分理由。因为,“找死”不比“等死”更有价值。 5.其他诱惑 企业决策者产生“把产品升级”的想法,动机还有很多,比如(1)技术;(2)政治的“诱惑”;(3)供应商的推动等。 二、决定策略的是战略 产品升级是执行企业战略的策略之一。只有从战略的角度,才能判断出升级策略的是否应该。所谓“战略”,就是企业依据自身的核心能力而确定,在某一时段内应该在哪些地域,针对哪些对手,用什么手段去竞争,从而满足哪部分顾客的哪些需要。 而“产品升级”,就是企业的竞争手段中的“产品组合手段”之一。所以,“产品升级”只有符合“产品组合”的策略的需要时,才有价值。 还以TY公司为例。 TY公司的企业核心营销能力是在订户渠道营销;其核心产品是发酵型功能奶、满足小部分顾客的差异化需求,从而避开竞争对手的优势屏障,掩盖自身的弱势。在这个战略指导下,我们在原发酵产品的基础上强化钙的概念,在原流汁型奶的基础上突出功能,因而都获得了成功;反之,我们的继任者,背离企业的战略性的核心战术能力,受市场机会、竞争兴趣等的诱导而强化产品的口感,扬短避长,失败就难免了。 为了让产品升级或新产品开发不背离企业战略,美国麻理工学院教授Urban和Hauser向那些想要对产品升级或开发新产品的营销决策者提了16个问题,要求我们的决策人先回答这些问题,再决定是否升级或开发新产品。 三、产品升级战略 我们主张从战略的高度来对待产品升级,就是要把产品升级看作是对企业核心战术能力的重组。 1.以“产品组合”战略统帅“升级” 业面对的市场环境,有“PEST层次”(P:政治;E:经济;S:社会—文化;T:技术),有“五种经济力量”层次(产品的购买者、原材料供应商、替代者、直接竞争者、潜在进入者)等不一而足。 为了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竞争与压力,企业必须有一个产品组合,即有一组产品分别担负不同的功能。当特定产品不能胜任所应承担的角色时,企业就必须开发新产品,或者对某些现有产品“升级”,以促证企业产品角色的完整性和企业各项策略落实到产品。 大体而言,企业产品应有以下“角色”的组合: (1)担任盈利任务的产品。通常是成熟产品,通常在商超系统销售。 (2)担任“塑造品牌”任务的产品。通常质优、价高,是企业宣传活动中的重点推介对象,但由于针对面窄,销量其实不大,企业并不指望它们能挣多少钱。 (3)担任“未来盈利任务”的产品。通常是成长期产品,通常在医院、酒楼、社区等“推销活动场所”投入较多的人力去推销,销售费用高,企业追求的是成熟之后的回报。 (4)充当“攻击竞争对手的武器”的产品。通常是比照竞争对手的产品特点而开发,价格具有挑战性(略低或故意定的略高)。战略目标通常是骚扰对手,以掩护主力产品。 (5)狙击对手进攻的产品。 (6)维护营销网络的产品。通常是衰退期产品,企业可以无利,只追求能增加业务员和经销商的利益。 (7)担任“回报老顾客”任务的产品。 (8)担任“抢占市场份额”任务的产品。通常以低价入市,只求有“边际贡献”即可。 企业围绕其市场战略展开其八个类型的产品,“正合奇胜”,有条不紊地实施企业的整体战略。 新产品开发、老产品升级的成功,就取决于它在八大类型产品组合之间的位置是否适当。 2、战略统帅下产品升级的程序 如果企业有了一个整体的战略,依据企业战略而制订的竞争策略式的“产品策略”又确实需要创新(包括产品升级和产品开发),那么,应该分五步来展开担负赢利任务的产品的创新工作:
还以TY公司为例: 1.机会识别。乳品市场高速增长,表面上给整个乳品行业都带来了机会。但是,乳品行业中的领头者如三元、光明、新希望,设备精良、奶源丰富、资金雄厚、运作成本低、政策倾斜,市场的拉动提高了它们的规模,进一步提高了它们的竞争力。国家的许多对奶业有利的政策,如“学生奶”计划,实际上也只对这些强者有利,进一步加速了两极分化。 所以,表面上看来对整个行业都有利的“机会”,实际上是专属于光明、新希望等强势品牌的;对TY这种小企业,所谓的“机会”实际上是竞争对手的机会,所以,本质上应该是“威胁”。所以,迎接“机会”的一些举措(奶饮料、鲜奶、口感好的奶)实际上是迎接了“威胁”。 但是,市场上并非没有属于TY的机会。例如消费者对鲜奶中的“抗生素”和“农药残留物”的恐惧,就为发酵型奶提供了大好机会,有利于TY发挥其在发酵奶市场的独特优势。 2.核心能力设计 产品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与外化。正确的产品升级与开发,又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核心能力,通过5个形式表现出来: (1)成本。在同样的质量条件下,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2)质量。在同样的成本前提下,质量可以优于竞争对手。 (3)时间。在同样的质量、成本条件下,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满足市场需求。 (4)差异化。提供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利益。 (5)服务或客户化。低成本高质量地、及时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使竞争对手无法竞争。 TY显然无法在成本、质量上与竞争对手竞争。 但由于TY擅长于做订户市场,它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比竞争对手便利,如果组织结构适当,就可以在“时间、服务或客户化”两方面形成特色。在“产品差异化”方面TY如果发挥自己之长,专攻“功能型发酵奶”,就可以在“功能因子”、“无抗奶”等方面建立“核心供应链”,利用“核心供应商”的品牌提高产品的可信度;同时,把供应链的核心能力导入自己的产品设计中,把产品的升级换代与供应链的核心能力结合起来,组织自己的“差异化竞争链”。 3、先测试再大批投放,降低风险。 TY公司的逐年衰落,当然不是一两个偶然原因所致。但反映到产品层面,也可以看出,它的产品创意、产品升级或开发的实施,走的是另外一个程序,一个中外企业几乎所有失败的“创新”所共同经历过的程序: 四、一点感慨 产品升级,是企业的必修课,只要市场在变、消费者在变,只要产品生命周期等客观规律存在,这件工作就不可避免; 但这也是一件“机会与风险同在”的工作。 产品升级固然需要创意,但创意本身的高下之分,却要用“战略”来评判。 责编:张赛静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