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贷款会计规则何以“偏袒”银行围绕“杠杆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如今成了金融类股投资者非常担心的话题。不过,具体在这个问题上,或许银行较之证券经纪业的难兄难弟们具有更强的承受力。 也不知什么原因,在会计制度中有这么一个惯例,诸如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之类的银行不必将此类贷款的损失立即入帐,而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之类的券商却必须立即入帐。 杠杆贷款是一种企业贷款,一般评级偏低,常用在并购交易上。银行和券商原来办理这种贷款是以为可以很快将之转卖给投资者。但是当市场在去年8月骤然降温后,这些机构才发现竟然还有数十亿美元此类贷款窝在自己怀里。 于是这些金融机构被迫将许多宗贷款的售价降低5%左右,进而导致了去年秋季的那波损失。而如今此类贷款的市场又一次遇到困难,而且价格还在下跌,现在有一些贷款已经在打九折甩卖,甚至有的还要低,这很有可能给金融机构带来新一轮损失。 在这种局面下,某些银行更有可能将手中至少一部分这类贷款保护起来,以免受市场价格动荡的冲击。通过重新分类,银行的一部分这类贷款不必采取盯住市值的做法,不像券商,只能按投资者认为的(市场)价值对他们持有的杠杆贷款定价。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银行将可以完全置身事外。但在如此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任何一种缓冲手段都会受到欢迎。 不过分析师们警告称,尽管这种奇怪的会计惯例可能给银行业带来一定的优势,但也会给他们的投资者带来风险。原因是这会诱使投资者对银行面临的损失规模及涉及的范围存有麻痹心理。 目前银行和券商手中尚未脱手的杠杆贷款尚有将近2,000亿美元。Oppenheimer分析师玛丽迪斯•惠特尼(Meredith Whitney)最近在报告中称,考虑到最近此类贷款市价缩水的情况,有可能会导致100至140亿美元的损失冲减。 在银行业,花旗集团(Citigroup)和摩根大通持有的杠杆贷款是最多的。截至上年末,两家公司分别为430亿美元和264亿美元。在券商中,高盛以260亿美元占首席,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以238亿美元紧随其后。 银行和券商持有同种类贷款,但受到的影响却截然不同,一些分析师认为,这一事实凸显出与杠杆贷款有关的会计制度所存在的一大漏洞。多年以来,券商一直要求银行也应按照市场价格来评估他们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价值。 这些不同的做法表明,虽然所谓市值法的采用使一些公司迅速计入了重大亏损(即使人们对这些市值在一个已冻结的市场上还有多大可靠性越来越感到怀疑),但是,也不是每家金融机构都必须用同一种标准来衡量。 很奇怪是不是?其实,就连分析师也这么认为。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会计分析师戴维•西恩(David Zion)就贷款的问题近日在研究报告中写到:如果你觉得债券和证券投资的会计制度未必很复杂的话,那么,有关贷款的会计问题准能把你搞得头昏脑胀。 比如摩根大通上个月说,它已对手头所持有的260亿美元杠杆贷款中的大约50亿美元重新进行了分类定级。在这个问题上摩根大通不愿作进一步评论,而其首席执行长詹姆斯•戴蒙(James Dimon)曾在1月份的电话会议上提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按照目前的低价位,他们相信自己的部分杠杆贷款资产或许是值得长期持有的资产。 也就是说,这种更“善意”的会计处理也没什么坏处。具体来说是这样的:公司可以把贷款列为“持有待售”,也可以列为投资,也就是“持有至到期”。“持有待售”的贷款其价值按原值或现有市值中较低的一个计算,类似于股市上的所谓“盯住市值”。如有损失即会在当时计入。 但作为投资持有的贷款,其价值不会随着市场的每一次涨跌而变动。实际上这些贷款可以视为按成本价持有,虽然这类贷款有时是公司从原来的“持有待售”类贷款中重新归类过来的,因而当初它们的价值遵循“盯住市值”原则。 将贷款列为投资的一大好处是能减少价值的波动性。但另一方面,像高盛、雷曼兄弟、摩根士丹利或美林(Merrill Lynch)这样的大型券商只能按照盯住市值的规则来调整所持资产。因此,这些机构需要立刻计入损失。据Oppenheimer统计,这几家公司合计持有约910亿美元的杠杆贷款。 这并不是说作为投资持有的贷款就能完全避免损失。戴蒙在那次电话会议上说,尽管它不会对重新分类的贷款采取盯住市值的会计方法,但必须计提适当的损失准备金,公司将充分披露这方面的信息,这样一来,这些贷款对公司的影响就一目了然。 但是,为检查已列入“投资”类的贷款是否发生贬值,银行需要考察发行人的信用评级是否有变、是否有拖欠还款的现象发生或有发生的苗头。 分析师认为,其实银行并非一定要考虑他们持有的贷款能以怎样的价格脱手。这种做法反映出市场的一种普遍观念,也正是它导致如今许多机构发生重大损失。因此,只关注信用质量或许会是更好的办法。 来源:华尔街日报 责编:姜玲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专业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