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公司长不大小胡很善于观察,她在自己的博客中说:“中餐的厨师一把菜刀可以玩出N个花样,西餐的厨师呢,他的刀象是万花筒,有切片的、有切丝的、有砍肉的、有打蛋的...中餐的厨师把功夫集中在心和手上,西餐把聪明才智外化在工具上,这是为什么?” 其实,何止中餐呢。中国本土的咨询公司不也如此吗。 我在北京做咨询十年,每次回老家,跟亲朋好友一闹磕,总有个声音问我: “三叔,你在北京干嘛呀?咨询是个什么工作?” 每次我都要费点口舌解释一番。但老家的人对“咨询”二字仍觉费解。稍懂一点的人问我: “是不是就是给企业出点子?” 老家的人言语中替我惋惜,好好的东北制药那么大的企业不呆,跑到北京干“咨询”,他们的眼神告诉我:干什么工作都说不清楚,他在北京不会是忽悠人吧? “那咋不象电视里老演广告的那些企业有名咧?”有人还问:“一年光打广告就打一个多亿,这样的公司,干得多带劲儿呀!” “是呀,三叔,你们公司打广告不?一般人都不知道咧。” 我在大庆油田的朋友也经常问我:“老周,咨询费上百万地收着,怎没见你们咨询公司做大啊?”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惶惑:在人人喊大、财富数字不断刷新的好年景里,怎么天天琢磨企业管理、自己也琢磨着要做大的咨询公司就做不大呢? 在人们对大企业和财富一片艳羡的目光下,我一直思考着:咨询公司为什么做不大? 古人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现代社会的基本单位,除了人所组成的家庭,还有企业。人吃五谷杂粮会有三灾两痛,需要医生救治;企业面对市场风云也会时有难关,需要帮扶。咨询师就是企业的医生,咨询师帮助企业家和企业通过分析、鉴别管理和经营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方案,实施改进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咨询就是这样一种独立的、专业性的咨询服务。 咨询师不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而是催化剂,是放大器。也就是说,在财富演舞台上,聚光灯下风光无限的,是企业家,不是咨询师。拿主意是企业家的事儿,咨询师是坐在侧位给老大敲边鼓的。 那么,边鼓怎么敲才敲得好呢? 这个讲究有点多。要敲得好,得拿得准企业的脉,得把企业摸透,琢磨出敲的方式、方法和时机。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是实践而没有精确、科学、严密的定理,管理有自成体系的逻辑思维框架和普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管理原理、工具和方法与不同企业一结合,就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实践。 也就是说,边鼓一样,在不同企业敲会敲得不一样。要敲得有针对性,这样的鼓点才好听,戏才好看。 所以说,同样敲边鼓,同样敲人力资源,敲战略,同样的鼓同样的棒,不同的咨询师敲出的效果完全可能有天壤之别。 咨询公司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咨询公司的品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咨询师的个体能力。因为敲边鼓这个活儿,没法标准化。 就象中餐的菜谱一样,同一菜谱,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风味。全中国的餐馆几乎都卖鱼香肉丝,没有一家口味完全一样。中餐酒店的竞争力在同等环境下取决于厨师的水平。高水平的厨师靠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才能领会到“加盐少许”、“煎至金黄色”的精妙。 高水平管理咨询师的“复制”比较其他行业来说更复杂,更不确定。 高水平的咨询师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一个咨询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一定的天分,从我们的实践来看,一个名牌大学的MBA毕业,需要兴趣、阅历、悟性和导师四个方面的综合因素,经过三年的努力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咨询师。 但是千锤百炼打造的合格咨询师是个稀缺资源。一个项目做咨询做成员工,成为客户职业经理人的大有人在。比咨询简单、比咨询挣钱、比咨询更有闲暇,更享受生活,为什么不干? 总听到有些客户说:“咨询师肯定有什么缺陷,要不这个行业你都比我懂,干吗自己不干?”说的人多了,有时候连自己也在怀疑是不是真有些不对劲。仔细一想又释然:是有些咨询师连空降兵也不当,干脆自己创业的。能给老板当参谋,难道自己还当不成自己的参谋?个人追求不同而已。还有些咨询师因为家庭因素放弃了咨询职业,这些都可以理解。最后一部分人,有个缺陷,是将咨询当作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愿意忍受敲边鼓的落寞和长期离家的孤寂,乐意通过咨询“方便别人,陶冶自己”,把个人的兴趣爱好、追求与咨询紧密结合了起来,这类人,也许在当今社会属于异类吧。 在咨询服务无法标准化的时候,核心能力存在于个人。咨询公司做不大,保证咨询效果未必带来规模的增长,而客户要的是咨询公司的效果,而非虚胖的规模。 责编:姜玲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最新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