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孔子看来,诚信、守信、言而有信是立国、立身之本,人可以不要生命,但不能没有信用。
刚刚离世不久的巴金先生,反省文革中自己的经历和切身体会,提倡“说真话”“尽量不要说假话”,更加受到世人尊重。
还有一位并不为大众所熟悉的梁漱溟先生,以知行合一的信念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的勇气,为给农民鸣冤叫屈而与毛泽东当庭抗争,“批林批孔”运动中为孔子辩诬;一生没有说过一句假话,做过一件违心的事。
梁先生近于圣人,大智大勇、铮铮铁骨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做到。巴金在时代的重压下讲过一些违心的话,过后深以为耻,因此谆谆提倡“讲真话”之教。前一段巴金先生的纪念活动轰轰烈烈,我本来想:也许巴金先生的教导真的有人能够听进去几句?
现在,巴老的教导言犹在耳,我却和很多人一起受到了一次谎言的欺骗和愚弄,再次看到了一些人令人作呕的丑恶嘴脸。
我是通过央视热播的所谓《京华烟云》看到这些人的丑恶嘴脸的。
我觉得这些人已经远远不是守信与否的问题,也不是讲真话与否的问题,而是赤裸裸的欺骗、无耻和卑鄙!我指的是炮制央视《京华烟云》的导演、编剧等先生们。
因为工作繁忙,我本来没有看电视剧的习惯,这次冲着林语堂先生才开始看央视《京华烟云》。素来钦佩林语堂先生的才气,一直无缘阅读其小说,现在既然央视堂而皇之地宣称这部电视根据林老先生的小说改编,我也想通过电视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因此挤出时间来断续看了多天。
对于演员,我并没有过高的要求,一开始看了几集,也没看出什么问题来,只是觉得有点过于热闹:强奸、偷情、留洋、私生子、单相思、仗势欺人、寻死觅活等等一应俱全。虽然觉得有悖常理,但觉得既然是林语堂先生写的,也许另有深意,不敢妄断。然而后来我却发现情结发展越来越荒谬、越来越离奇,最令人费解的是剧中人物没有统一的思想,性格不符合逻辑,立身行事前后矛盾,一个一个好像是精神分裂,根本不像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令人不由得起疑:林语堂先生就是这个水准?
于是去翻林语堂先生的原著。这一翻不由得令人愤怒!原来做为观众,我一直在受央视和《京华烟云》编导的欺骗和愚弄!!
央视版的所谓《京华烟云》,根本就是一个编导制造的怪胎!如果硬要说改编自林先生的《京华烟云》,实在是对林先生的亵渎和侮辱!!
我们姑且按照编导自己的说法,把这部电视看做改编自林著《京华烟云》,对比一下这两部作品。别的不说,单看作品中的三个最主要的人物姚莫愁、曾荪亚、姚木兰。
姚莫愁、曾荪亚两个已经被被改得面目全非、驴唇不对马嘴,只剩下名字:
林著中莫愁“是土命。沉稳,安静,圆通,富足。这些特点都很可贵,有福气。”“在世俗的智慧上进步大,在知识上进步小”“具有世俗的智慧……她对好多细琐的事情都有趣味,对上对下都处得来”。
央视的莫愁:叛逆任性、桀骜不驯、逃婚、三角恋、被强奸……
林著中的曾荪亚对姚木兰“荪亚爱她”,曾荪亚也只是快到小说结束的第四十章才“老实人偏拈花惹草 贤父女知釜底抽薪”。
央视的曾荪亚则避姚木兰唯恐不及,一开始就是浪荡子弟,在外面胡混,与原著中第四十章才一闪即逝的曹丽华演出了一场一场原著中子虚乌有的闹剧,以曹碰死曾门结束,不断吸引观众的眼球。
姚莫愁、曾荪亚的事南辕北辙、胡编乱造,姚木兰的结果可想而知,被这两个混乱的角色撕扯得也是面目全非。
随便翻开原著,发现电视到处与原著背道而驰,编导的心理真是阴暗而又大胆。
这样一部电视,除了人物名字与林著雷同之外,我实在看不出来其它的和林老先生的著作有什么瓜葛。
说它改编自林著《京华烟云》,是对观众的赤裸裸的欺骗!!
按理说,骗子应该心虚,让别人知道后应该感到羞耻。因为一般人说过谎话都心虚,被人揭穿都会觉得羞耻,甚至无地自容。
可我发现恰恰相反,此剧的导演张子恩、编剧张永琛两位先生非但不知道什么叫羞耻,还在虚张声势、大言不惭,脸皮之厚远远超出我的想像:
“莫愁是整剧人物中改动最大的角色。对于这个人物颠覆性的改变,我非常非常的满意,这正是剧本的成功之处,原著的精华所在。”这是编剧张永琛的“解释”。张还“透露”:情节内容不但要符合内地观众的审美情趣,也要照顾港台观众的观片习惯。
张子恩导演则称:雅俗共赏是自己一贯的创作主张,我们抓住的是原著的“魂”。“拿戏剧家李渔的话讲,枣泥包橄榄;用胡适先生的话说,要把诗用白话说给老百姓听。”
“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才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到这里我真的感觉有点困惑,这两个人难道不是无耻而是弱智?
不过既然能编出这样精彩离奇、匪夷所思的故事,我最终还是相信信他们确实不是弱智,因此对于这种行径,我也只能说一句:真他妈的卑鄙无耻!!
按照二张对改编的“理解”,那么把剧中人物名字换做“宋江、李逵、孙二娘”,这部电视剧就可以叫做《水浒传》;把名字再换成“贾宝玉、林黛玉、焦大”等,这部电视就变成了《红楼梦》。――你要是对自己的片子这么有信心,怎么不直接起个名字,算你自己的作品?非要拿把林老先生拉过来糟蹋一番?
以自己的阴暗心理编导电视,美其名曰“老百姓喜闻乐见”;挂羊头卖狗肉,盗窃死人的名声来牟利,打着林语堂先生的旗号去骗钱,人物改得只剩下了名字,还说抓住了原著的魂?!
不知道若是林老先生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是会骂还是会笑这些跳梁的小丑。
我是一个受到欺骗和侮辱的观众,因而有此一骂,同时也为堂堂中国中央电视台羞。
“民无信不立”,如果是无耻呢?希望欺骗和无耻不要因此成为一种时尚。
附:
网友评论
http://culture.163.com/05/1102/13/21IB16RQ00280004.html?=blJ_NI-yFbDe#0
申江服务导报访新版《京华烟云》编剧
http://culture.163.com/05/1104/15/21NLQ15100280027.html#0
新版《京华烟云》真烂!
2005-11-02 13:19:32 来源: 网易娱乐
请原谅我说脏话,我实在是找不到文明的话说出我看到电视剧版《京华烟云》内容简介后的感受了。
我愤怒。非常愤怒。 多么好的原著啊,被改编成现在的鸟样子。
像当年第一次看《京华烟云》是在实习的时候,给我多么的惊喜啊。当年午夜下班后,虽然精神身体非常疲惫,可是一想到《京华烟云》美妙的语言和动人的故事,我总是拿起书躲在昏黄的廊道灯下,感受书中人物悲欢离合和文字的旷达磊落,而现在——这么一部让人回味无穷的小说却要一中扭曲的面孔告白于天下——我还是感到愤怒,出离的愤怒,比《七剑》上映之前顾大黑的评论让我感到更愤怒。
想知道这编剧恶不恶俗,从内容介绍上就能看出来:这剧情是完全琼瑶奶奶式的,用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作为看点:木兰爱的是立夫,荪亚爱的是莫愁,却因为莫愁逃婚娶了代嫁的木兰,荪亚因不满于和木兰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有了婚外恋,此间莫愁一直对木兰怀恨在心以为她抢了自己的幸福,后来莫愁被人强暴,立夫出于同情娶了莫愁———按照小伊说的,丫整整个一《情深深雨朦朦》的老二,全剧的基调已经完全背离了原著的精神。
这样都可以?这也太违背林语堂先生原著的意思了吧?林语堂先生在《著者序》中说:“本书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生活,…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中,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这是多么精妙的境界啊。我们现在如此浮躁的社会,这种旷达的精神已经非常的少了,当今的中国小说像《京华烟云》这样向西方介绍中国原汁原味文化的书籍也不多了,更何况,如果是看林的英文原著而不是台湾学者张家振翻译后的中文版本,你会更加体会到小说文字的精妙和人物性格的魅力——,但是我们的这些文化又怎么会被恶俗(其实是金钱)吃了良心的编剧们领会呢,他们一心得要把这么好的东西给商业化掉:按照目前的内容,现在这个版本的《京华烟云》确实是《情深深雨蒙蒙》第二——大概就是什么世家或者琼奶奶的男女之间争风吃醋戏的翻版。
如果《京华烟云》作为电视剧要收视率要赚钱来还能允许,那么对于莫愁这个人物的大肆篡改歪曲和丑化真的到了人神共愤丧心病狂的地步了。
《京华烟云》第十七章《听命运木兰订婚
逃圈套银屏出走》中,林语堂先生借文中傅增湘先生之口给莫愁这个人物下了一个定义:莫愁是土命。沉稳,安静,圆通,富足。这些特点都很可贵,有福气。在前文中亦有提及莫愁“在世俗的智慧上进步大,在知识上进步小”。从全书来看,莫愁不像木兰那样追求完美、思想超前;莫愁的特点就在于她包容一切,林语堂先生也曾暗示莫愁性格如宝钗,深愔世事,又有木兰的智慧才干,却比木兰更细腻温柔,集富旷达和精明于一身,是标准的贤妻良母啊,可是你看看内容简介把莫愁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先是逃婚(莫愁这么知书达理的人会逃婚么,即使逃婚也会非常聪明的,不会选择这么笨蛋的一点技术含量没有的办法啊);然后是和木兰、力夫的三角恋(原著中木兰是非常喜欢力夫,可是里夫并不喜欢木兰啊,而且力夫就是娶了莫愁,还三角个屁啊),还有什么莫愁被强奸(真无耻啊,这都想得起来),
一直妒嫉木兰.....
不说了,再说我就想起《情深深雨蒙蒙》中那个叫做潞萍的,那个任性、蛮横、恶毒、自私讨厌而在被强奸后脸又极度扭曲的人了。这就是新版《京华烟云》中的莫愁吗?
既然美丽可爱知书达理的莫愁都被改编成这个样子了,那么也就不要说曼娘和另外一群美丽的女孩了。她们的命运大抵也不会逃脱被扭曲的命运,而这些,都是为了做木兰的绿叶,让木兰——更坦白地说让赵薇这个红花更血红,像女人嘴上的涂抹的嘴唇一样的血红。
当年我在北京实习的时候,我们宿舍对门住的是一帮妓女——其实是一帮为了娱乐事业献身的女孩子——她们在夜总会工作,每天晚上3点钟下班,而此时的我大概哆在楼梯里看小说,每次看到他们惨白的面孔、枯草一样的黄发和鲜血一样的嘴唇时,我都会想,都是女孩子,为什么她们和《京华烟云》中的女孩儿们差别是那样的大呢?
可是现在,这些可爱的姑娘....
编剧只是想找噱头,找卖点,还有什么比三角恋情给刺激更吸引人的呢,也还有什么比三角恋更容易煽情,堆砌文字来赚钱的呢,——更操蛋的是,电视剧宣传他们还是中国最好的编剧。
中国最好的编剧也就是这种水平?
我又想到了《雷雨》,想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想到了让中央电视台较真的湖南卫士播放的《大长今》,韩国的编剧是如此创造性地宣传的太极精神,而我们的编剧只是沉浸在男欢女爱争风吃醋的恶俗里逼良为娼。
访新版《京华烟云》编剧
2005-11-04 15:04:03 来源: 申江服务导报(上海)
对于种种质疑评论,本报记者电话访问了《京华烟云》的导演张子恩、编剧张永琛,请他们直面观众的意见。采访当日,张永琛这位国家一级编剧刚刚看完网上有关新版《京华烟云》的讨论,一篇名为《杀了赵薇,剁了编剧》的文章激发了他交流的兴趣:“骂得的有道理我就听。有些人骂我为什么改原著?废话,我就是一个编剧,改是我的责任!”
人物面目全非
妩媚任性、活泼聪颖……新版《京华烟云》里的莫愁活脱脱成了个新派自由主义女青年,与原著大相径庭。林语堂曾借书中人物之口说过,莫愁是土命,“沉稳,安静,圆通,富足。”她不像木兰那么追求完美思想超前,然而她包容一切的个性是载福的,也很平稳地嫁给了孔立夫。而新版剧情中却让孔立夫在莫愁被强暴后,出于同情娶了她。
“莫愁是整剧人物中改动最大的角色。对于这个人物颠覆性的改变,我非常非常的满意,这正是剧本的成功之处,原著的精华所在。”张永琛解释道,牛家是权威的象征,官场的代表,被社会抛弃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原著中出现的尼姑一角,他觉得没有必要在剧情发展到30集时突然出现一个无端的人物,这也是为了结构的紧凑。
导演张子恩也非常欣赏这样的改编,他还透露说,原著中曼妮被日本人糟蹋的情节,在剧中也被改成了曼妮为保住贞节,在日本人面前拿刀自刎。“改编经典文学求神似不求形似,不能一模一样,不是非黑即白!”
时代变迁模糊
在新版《京》剧中,我们看到的只有儿女情长,看不到原著中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
原著《京华烟云》起笔于光绪26年的八国联军和义和团之乱,落笔于淞沪会战,以姚木兰为主线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历经满清、军阀、民国三个时代的命运变迁和变革,显示了一个时代的烙印。而新版《京华烟云》起笔于1917年张勋复辟,几分钟就到了1926年的北伐战争,模糊了时代背景。
“又是段琪瑞、又是冯玉祥的,那样的乱世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所以我们淡化了社会背景。”导演张子恩表示,如果增加乱哄哄的大场面,老百姓看不懂也不感兴趣,不如把目光聚焦在人物命运上,观众挂心的也是人物。
编剧张永琛透露说,在策划初期,编剧组曾讨论过这个问题。作为小说,时代背景可以单独写,可是这与主要人物家庭没有关联。为了更符合电视剧的创作原则,张永琛把现在的主题定为“女人的成长史,生活的哲学史”,他认为这和老舍在自序中提倡的“这本书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的主题是相一致的。
无法反映更多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也成了张永琛的一大遗憾:“原著太丰厚了,电视剧的条件太局限了!”整个剧组的转移,全部演员的档期,种种局限决定了新版《京》剧只能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完成拍摄。
琼瑶式剧情泛滥
强奸、婚外情、私生子……新版《京》剧中,强烈的戏剧冲突令观众措手不及,惹出种种“内地版《追妻三人行》”“雷同于《金粉世家》”“剧情中充斥着琼瑶剧俗不可耐的剧情”的非议。
关于这个问题,导演张子恩一笑了之。他说,雅俗共赏是自己一贯的创作主张,我们抓住的是原著的“魂”。曾经执导过《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的张子恩是60年代的电影学院毕业生,与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黄建新等第四代导演齐名。“拿戏剧家李渔的话讲,枣泥包橄榄;用胡适先生的话说,要把诗用白话说给老百姓听。”他认为,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才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看起来热闹的剧情,实际上讲的是旧式人物的消亡和新式人物的诞生。
编剧张永琛则透露,这部戏是针对亚洲市场制作的。情节内容不但要符合内地观众的审美情趣,也要照顾港台观众的观片习惯。台湾方合作人在看完新版《京》剧后赞不绝口,但提出的唯一一条意见是:”文化味太重!文化感太强!能不能降低一些文化内容,多一点戏剧冲突!”
责编:马东方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