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外包之势难逆转,亚洲企业设法挤进供应链亚洲的企业仍能设法挤进全球供应链中,并大多能在全球生产中占据更大份额。对西方来说,这似乎是个坏消息,但其实未必。奥巴马等西方国家领导人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一些还不具备外包条件的生产活动上,支持工人提高生产技能,或谨慎地扶持一些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还未构成威胁的新产业。 2月19日消息,据金融时报驻孟买记者分析,随着西方经济体今年步履沉重地迈向复苏,许多人心中都燃起一种希望:过去转移到亚洲的经济活动可能很快就将回到西方。几乎可以肯定,这种希望很快就会破灭。 一些人主张,要掀起新一波“内包”(insourcing)浪潮。这些人中最出名的就是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在连任就职演讲中,奥巴马谈到了一些可能“为美国本土带来新工作岗位和业务”的计划。 在竞选连任期间,奥巴马常常表示,美国的工业和制造业有望实现复兴。在下月的国情咨文讲话中,奥巴马肯定还会谈到这个话题。企业界巨头也纷纷予以响应。外包领域的先驱——通用电气(GE)的首席执行官杰弗里?伊梅尔特(Jeffrey Immelt)去年表示,他如今认为外包已是一种过时的战略。 继通用电气之后,苹果(Apple)和联想(Lenovo)等其他跨国企业也宣布了一些将生产设施从亚洲迁回美国的计划。去年一些报道称,通用电气还可能会把许多外包给印度的软件开发工作移回美国。 上月的《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发表了一篇文章,将上述线索极为合理地串在一起,并宣告“内包热潮”即将到来。文章特别提到,通用电气位于肯塔基州的一家工厂重新开工,开始批量生产热水器和洗衣机——这些产品以往是在中国和墨西哥生产的。 有些人极力主张企业将生产迁回美国,他们首先提出的理由往往是,中国的工资成本不断上涨、劳动力逐渐萎缩。还有人关注能源成本,强调美国的页岩气繁荣可作为美国制造商竞争优势的潜在来源之一。 这些人的第三条理由是,对企业而言,外包关系现在已变得错综复杂和不安全,特别是在发生了日本海啸导致供应链中断这样的事件之后。而“内包”阵营中较为谨慎的人士只是提到,企业将生产撤离亚洲的趋势刚刚起步。不过,即便是这种较为谨慎的论断,目前也少有证据支持。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日益上涨,但仍远低于西方经济体的水平。美国劳工统计局(BLS)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工人的时薪仍只是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左右。 如果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变得过高,那么还有大量其他亚洲国家可供选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印度拥有庞大的劳动力大军,劳动力成本仍然较低,而且印度政府终有一天会理清思路,扶持一个有生命力的大规模制造业经济。 一些企业的确将迁到海外的生产迁回了美国本土。但重要的是从整体上看经济活动如何流动,而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迹象显示企业将生产迁往亚洲的脚步已经放慢。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行业组织美国工商理事会(US Business and Industry Council)本月一份研究显示,2011年美国制造业进口额创下历史纪录,说明美国对海外制造活动的依赖不减反增。 随着新兴亚洲国家生产能力提高,发达经济体中一些过去无需面对竞争的行业可能也会面临竞争冲击。以制衣业为例。西方制衣工人的饭碗一直是比较稳妥的,因为这种工作需要高超的手艺,成衣也需要在较短时间内送到国内消费者手中。但这种情况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改变。 去年年底,我去了趟斯里兰卡。斯里兰卡出口许多产品,从内衣到足球衫,客户包括西班牙的Zara和英国的马莎百货(Marks & Spencer)等许多零售商。时装企业通常在越南、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生产,然后将成衣运至欧洲或美国,完成一些更复杂的后续工序,比如包装、贴牌或营销。 斯里兰卡由此发现了商机:这个地处世界最繁忙东西航道、距印度海岸不远的岛国在国土的一角建起了一个服装中心。有了新的工厂、仓库和物流网络,斯里兰卡的产能有朝一日也许能赶上工业化世界中的服装制造国。 斯里兰卡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但很能说明问题。这个例子证明,亚洲的企业仍能设法挤进全球供应链中,并大多能在全球生产中占据更大份额。 对西方来说,这似乎是个坏消息,但其实未必。奥巴马等西方国家领导人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一些还不具备外包条件的生产活动上,支持工人提高生产技能,或谨慎地扶持一些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还未构成威胁的新产业。 但我们能期待西方国家很早以前迁到海外的生产在短时间内迁回本土吗?这个期待不大可能成真。 责编:流沙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更多最新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