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数个机场先后咨询AMT物流业务线,询问非航业务的发展问题。比如A
机场,作为西南的一个地方支线机场,2003年随省级集团公司融入国内三大机场集团公司之一。同时正借助这个大型机场集团的良好平台,不但代还清借款,而且,审慎的投资管理和严格的财务管理将机场营运管理提高了一个档次,减亏甚多。2005年开始,根据机场集团“主辅剥离,协调发展,面向市场,专业经营”的原则,A机场对辅业进行重组整合,按不同业务领域成立专业化公司,实现非航业务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扶持、培养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专业化公司。其中,这家大型机场集团公司还帮助A机场所在的省级集团公司共同出资组建餐饮、商贸、广告3个专业化公司。
但一年多过去了,A机场的非航业务并没有起色。包括广告在内的辅业进展缓慢。成本压力导致他们询问咨询公司,以求得答案。
作为顾问,笔者并不认为这是个独立的咨询问题。A机场的问题其实是整个行业都面临的困境。
与香港机场对比。2004/2005财年,香港机场非航空收入达到38.08亿港元,占当期全部收入的51.1%。这些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对机场商业和其他业务实施的特许经营收入。而浦东机场单位航班的航空性收入与香港机场相当,但单位航班带来的非航收入不足香港机场的1/4;而首都机场2005年旅客吞吐量甚至高于香港机场,但非航收入也仅为香港机场的1/4。这直接拖累了这些机场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