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分析比较各生产力要素的变迁地域和速度差异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不同作用系数和主要影响范围。然后,按照制造模式所依赖的不同主导性要素及其对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功能区域,将已存在的制造模式分类成技术型、组织型、社会型和方法论型。最后,论述先进制造模式的内涵,提出先进制造模式的发展对策与战略模式。
生产力主导性要素变迁与制造模式发展研究
by AMT 顾元勋
关键词 生产力主导性要素 制造模式 类型 战略模式
1 引言
在信息技术的强力驱动下,各种制造模式不断涌现,每一种模式的产生和应用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对已经出现的各种制造模式,如何推广和应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 生产力主导性要素变迁
2.1 生产力主导性要素变迁历程,主要表现为国别地区及变迁速度差异
生产力的演进是以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的变迁为标志的。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到知识经济的历程。对进入不同的经济社会状态,各个国家和同一国家中的不同地区有层次和主次上的差别。各国在现代的生产力主导性要素上有质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的收益比有了显著的差别。如图(1)所示。从生产力要素轴来看,中国的跨度大于日本,日本的跨度大于美国。以中、美、日三国的现在生产力主导性要素来看,
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土地和劳动仍是生产力发展的主导性要素。资本和技术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美国从工业社会走向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其处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时间与其它国家相比是越来越短,现在其生产力主导性要素是资本、技术和知识。日本产业政策上的正确性和技术发展上的重视与自我提高,使其在战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日本虽没有美国的领先优势,但其国家工业化的实现远胜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现在其生产力主导性要素是资本、技术和知识。

中美日三国在生产力要素的变迁速度上有很大的不同。如图(2)所示。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社会,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传统的耕作方式以及自给自足的社会心态,都决定了土地和劳动对中国人的重要地位。近几十年来,对技术的重视和与外部世界快速发展对比而带来的压力,促进了生产力主导性要素的升级。但新要素的绝对主导地位的实现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美国历史很短,较少受历史遗留思想的影响,在对待新生事物上态度开放。美国的工业化和世界大战后对于人才的高度重视,使其生产力主导性要素一直处于收益比最高的位置,其主导性要素的变迁速度也是最快的。日本则兼有中国和美国的特点,漫长的封建制度是农业经济社会,明治维新曾使其工业化大幅度前进,战败的打击则使其全力投入了经济的发展。在明确的产业政策和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以及日本自然资源的贫瘠,促使日本生产力主导性要素迅速向资本、技术和知识转化。

2.2 生产力要素变迁对于生产函数表现为要素数量增多和相对作用变化
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生产要素加速演化的趋势,在发达和不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之间出现了要素的级差。从土地、劳动到技术知识,要素的作用系数逐步增大,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高级要素的利用和产品的增殖上的效益越显著。对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借鉴并对其进行扩展。改进的生产函数其前提条件为:⑴有闲置资本⑵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互换⑶土地资源是有限的⑷自然环境的恢复需要高额投入,但无明显收益。要素用以下的符号表示:
, , , , , ,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变为 。不同要素所起的不同作用,体现在生产函数的要素指数上, ,反映了要素的效率差别。
3 制造模式的分类
3.1 制造模式的分类
对于现有的一些制造模式,按照制造模式自身有效的作用范围及其可扩展性进行分类,分为技术型、组织型、社会型和方法论型(表1)。
表1 制造模式分类
制造模式类型 |
所包含的某些具体制造模式 |
依赖的主导性生产力要素 |
利益区域特点 |
技术型 |
手工生产、CAD、CAE、CAM、CAP、逆向工程(RE)、快速成型(RP) 、仿生制造 |
资本、技术、知识 |
点利益 |
组织型 |
精益生产(LP) 、成组技术(GT) 、CIMS、分散网络化制造(DNM) 、BPR、ERP、MRPII、下一代制造(NGM) 、柔性制造(FM) 、批量生产(MP) 、分形公司(FC) 、虚拟制造(VM) 、精细供应链 |
技术、知识 |
局部利益 |
社会型 |
清洁生产(CP) 、绿色制造(GM)、生命周期评价(LCA) |
资本、技术、知识 |
整体利益 |
方法论型 |
清洁生产(CP) 、绿色制造(GM) 、分散网络化制造(DNM) 、生命周期评价(LCA) |
知识 |
持续利益 |
技术型,重在关键技术和流程的改进,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组织型,在于将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动和生产效益的提高融合。社会型,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考虑,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因素尽可能的兼顾。方法论型,是在前三种类型的基础上,具有可以极强的可扩展性,不仅适用制造业,可以被各个行业和产业借鉴。
四种类型的制造模式之间很难作出绝对的划分,分类之间有交集。技术型、组织型和社会型的公共部分,认为是方法论型。各种类型制造模式之间的关系用图(3)表示。

3.2 制造模式依赖的主导性生产力要素
各种类型类型的制造模式间是互相支撑的关系。制造模式的利益区域就是其作用的范围。如表(1)所示,从技术型到方法论型,利益区域逐步扩大,制造模式依赖的主导性生产要素也按其利益区域的扩大而升级。
4 制造模式的发展对策和战略模式
4.1 先进制造模式的概念和内涵
制造模式的不断升级是与制造的目的相一致的。制造目的的进程是:谋生→温饱→小康→富足→生活质量档次提高(环保、绿色)。制造模式所追寻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自然→粗放→集约→绿色。
先进制造模式,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以制造过程为主线,将具有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活动进行集成。先进制造模式受特定行业、产业的技术管理水平限制,它具有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及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前进。先进制造模式又具有层次性。在同一时段,由于地域资源和人员素质及经济发展水平有异而呈现出制造模式上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先进制造模式是多判断标准的,必须与所处环境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利益协调一致。
可以认为,先进制造模式,是以制造过程为主线,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利用可及的各种资源(包括技术、资金、管理、人才、政策、法律等),通过系统单元间的聚合效应以达到全局的利益最大化。
4.2 制造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推行以及人们消费意识和生活质量意识的日益提高,制造模式的未来趋势应该更加强调综合效益,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利益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来看待,应将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思想融入制造模式的应用中去。制造前的原料选择和产品设计,制造过程、销售后的产品维护和报废后的废弃物处置,都应该纳入制造模式的应用范畴。
4.3 先进制造模式的发展战略模式与对策
先进制造模式与行业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先进制造在行业上体现出层级性:航天、电子……机械、农业。在产业上体现出链层性:一二三四产业构成了一个大的循环链。从第一产业到第四产业价值增值的收益递增,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产业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上有难易之分。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高级产业就产生了推动作用,这也与制造目的的进程相一致。因此制造模式的发展应以产业和行业为基点着手考虑。产业升级和行业改造是基本的目标。
4.3.1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制造模式的作用具有扩散效应,能够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于已经公布的制造模式特别是组织型、社会型和方法论型的制造模式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在推进先进制造模式的普及应用上,可以发挥宏观政策的引导作用。
4.3.2 产业政策
制造模式在不同产业和行业上表现出的相对先进性差异,为产业政策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制造模式在对产业的影响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产业的技术政策上,通过对产业组织管理技术的改进和完善而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在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每年约有300吨废钢铁、200万吨废纸、20万吨废塑料、100万吨废玻璃等大量宝贵再生资源,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得到回收利用。但若将清洁生产和生命周期评价的模式引入产业技术政策中,则会取得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3.3 企业科研能力
制造模式的具体实施需要企业来执行,通过上文中关于制造模式的相对先进性的分析可以发现,制造模式的发展是以技术的提高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基础的。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生存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企业的技术更新换代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近10年来,中国的研究开发费用占GDP的0.5~0.7%,美国、日本和德国高达2.7%,韩国为1.5%。企业的科研活动正在美国和日本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是科研的主体,企业科研费用占总科研费用的59%和68.2%,企业科研活动占国家总数的71.1%和66.1%。企业在在科研开发上的差距也基本反映了竞争力的差距。
4.3.4 操作策略
制造系统与外界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制造系统广义化了,不仅包括技术系统还包括组织管理。组织管理在制造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国内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企业的发展业需要内在战略:Re-x和外在战略:Co-x同时出击。结合生产力要素变迁,在不同的地区、产业、行业采取生产要素升级策略。制造模式所依据的生产要素的变迁升级,为推进制造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就是要充分发挥要素层次性和经济层次性的特点,如表2所所示。
表2 制造模式的发展战略模式
战略模式 |
目的 |
特点 |
带动战略 |
较先进的带动落后的 |
形成先进制造模式条带(平等) |
示范战略 |
发挥样板效应 |
扩散、辐射 |
层级战略 |
分工合作而不是普及 |
增长价值链、先进制造模式有梯度差距 |
推进战略 |
形势所迫 |
被动应付 |
5 结论
制造模式的多样性与生产力要素的多样性息息相关。由于生产力主导性要素的变迁,在地域和时间维度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性差异。任何一种制造模式都是以一种或几种生产力要素为基础的,制造模式由于其依赖的生产力要素和作用范围的差别,以及先进制造模式的相对性特点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决定了在推广应用制造模式的战略和对策上应该有层次性。可持续发展呼声的日益高涨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制造模式的发展趋势是走向新型的回归自然的高级资源经济的方向。
本文由作者向AMT提供
责编:顾元勋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