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力主导性要素变迁与制造模式发展研究(by AMT 顾元勋)摘要:首先,分析比较各生产力要素的变迁地域和速度差异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不同作用系数和主要影响范围。然后,按照制造模式所依赖的不同主导性要素及其对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功能区域,将已存在的制造模式分类成技术型 摘要:首先,分析比较各生产力要素的变迁地域和速度差异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不同作用系数和主要影响范围。然后,按照制造模式所依赖的不同主导性要素及其对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功能区域,将已存在的制造模式分类成技术型、组织型、社会型和方法论型。最后,论述先进制造模式的内涵,提出先进制造模式的发展对策与战略模式。 生产力主导性要素变迁与制造模式发展研究
关键词 生产力主导性要素 制造模式 类型 战略模式 中美日三国在生产力要素的变迁速度上有很大的不同。如图(2)所示。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社会,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传统的耕作方式以及自给自足的社会心态,都决定了土地和劳动对中国人的重要地位。近几十年来,对技术的重视和与外部世界快速发展对比而带来的压力,促进了生产力主导性要素的升级。但新要素的绝对主导地位的实现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美国历史很短,较少受历史遗留思想的影响,在对待新生事物上态度开放。美国的工业化和世界大战后对于人才的高度重视,使其生产力主导性要素一直处于收益比最高的位置,其主导性要素的变迁速度也是最快的。日本则兼有中国和美国的特点,漫长的封建制度是农业经济社会,明治维新曾使其工业化大幅度前进,战败的打击则使其全力投入了经济的发展。在明确的产业政策和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以及日本自然资源的贫瘠,促使日本生产力主导性要素迅速向资本、技术和知识转化。 2.2 生产力要素变迁对于生产函数表现为要素数量增多和相对作用变化 表1 制造模式分类
技术型,重在关键技术和流程的改进,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组织型,在于将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动和生产效益的提高融合。社会型,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考虑,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因素尽可能的兼顾。方法论型,是在前三种类型的基础上,具有可以极强的可扩展性,不仅适用制造业,可以被各个行业和产业借鉴。
各种类型类型的制造模式间是互相支撑的关系。制造模式的利益区域就是其作用的范围。如表(1)所示,从技术型到方法论型,利益区域逐步扩大,制造模式依赖的主导性生产要素也按其利益区域的扩大而升级。 4 制造模式的发展对策和战略模式 4.1 先进制造模式的概念和内涵 制造模式的不断升级是与制造的目的相一致的。制造目的的进程是:谋生→温饱→小康→富足→生活质量档次提高(环保、绿色)。制造模式所追寻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自然→粗放→集约→绿色。 先进制造模式,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以制造过程为主线,将具有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活动进行集成。先进制造模式受特定行业、产业的技术管理水平限制,它具有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及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前进。先进制造模式又具有层次性。在同一时段,由于地域资源和人员素质及经济发展水平有异而呈现出制造模式上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先进制造模式是多判断标准的,必须与所处环境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利益协调一致。 可以认为,先进制造模式,是以制造过程为主线,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利用可及的各种资源(包括技术、资金、管理、人才、政策、法律等),通过系统单元间的聚合效应以达到全局的利益最大化。 4.2 制造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推行以及人们消费意识和生活质量意识的日益提高,制造模式的未来趋势应该更加强调综合效益,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利益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来看待,应将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思想融入制造模式的应用中去。制造前的原料选择和产品设计,制造过程、销售后的产品维护和报废后的废弃物处置,都应该纳入制造模式的应用范畴。 4.3 先进制造模式的发展战略模式与对策 先进制造模式与行业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先进制造在行业上体现出层级性:航天、电子……机械、农业。在产业上体现出链层性:一二三四产业构成了一个大的循环链。从第一产业到第四产业价值增值的收益递增,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产业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上有难易之分。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高级产业就产生了推动作用,这也与制造目的的进程相一致。因此制造模式的发展应以产业和行业为基点着手考虑。产业升级和行业改造是基本的目标。 4.3.1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制造模式的作用具有扩散效应,能够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于已经公布的制造模式特别是组织型、社会型和方法论型的制造模式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在推进先进制造模式的普及应用上,可以发挥宏观政策的引导作用。 4.3.2 产业政策 制造模式在不同产业和行业上表现出的相对先进性差异,为产业政策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制造模式在对产业的影响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产业的技术政策上,通过对产业组织管理技术的改进和完善而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在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每年约有300吨废钢铁、200万吨废纸、20万吨废塑料、100万吨废玻璃等大量宝贵再生资源,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得到回收利用。但若将清洁生产和生命周期评价的模式引入产业技术政策中,则会取得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3.3 企业科研能力 制造模式的具体实施需要企业来执行,通过上文中关于制造模式的相对先进性的分析可以发现,制造模式的发展是以技术的提高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基础的。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生存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企业的技术更新换代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近10年来,中国的研究开发费用占GDP的0.5~0.7%,美国、日本和德国高达2.7%,韩国为1.5%。企业的科研活动正在美国和日本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是科研的主体,企业科研费用占总科研费用的59%和68.2%,企业科研活动占国家总数的71.1%和66.1%。企业在在科研开发上的差距也基本反映了竞争力的差距。 4.3.4 操作策略 制造系统与外界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制造系统广义化了,不仅包括技术系统还包括组织管理。组织管理在制造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国内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企业的发展业需要内在战略:Re-x和外在战略:Co-x同时出击。结合生产力要素变迁,在不同的地区、产业、行业采取生产要素升级策略。制造模式所依据的生产要素的变迁升级,为推进制造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就是要充分发挥要素层次性和经济层次性的特点,如表2所所示。 表2 制造模式的发展战略模式
本文由作者向AMT提供 责编:顾元勋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最新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