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6σ与研发(茹海燕)

  作者:茹海燕
2004/8/24 14:39:10
我们已经走出了体系之争的泥潭,越来越实际地选择使用最有效的工具,越来越清楚我们的工作目标,不是为了推进CMM或者6sigma,而是组织的进步,企业的业绩,即Voice of Business。看到这些悄然无声的变化,我们自然很

本文关键字: TQM 工业工程

 

两年前,我们怀疑在已经推行CMM的研发领域,6sigma是否应该进入;一年前,我们承认在硬件等研发部分,6sigma可以起作用,也有人在尝试做软件6sigma项目;而今天,人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6sigma与CMM等已有的过程改进方式有机结合,共同促进研发过程的改进?企业的行为方式也随着时间在转变,更多的领导重视汇报中图表及信息的表述,重视基于数据和事实的决策;我们在分析时,也开始首先质疑数据的可靠性,之后用清晰的图表提供数据中的信息,用严密而合理的逻辑展示思路;过程能力、测量系统、柏拉图、试验设计等等术语经常听到,已经成为大家共同的语言,而这些并非局限于6sigma项目。

 

这一切都在说明,我们已经走出了体系之争的泥潭,越来越实际地选择使用最有效的工具,越来越清楚我们的工作目标,不是为了推进CMM或者6sigma,而是组织的进步,企业的业绩,即Voice of Business。看到这些悄然无声的变化,我们自然很欣慰,从最早的我们要求大家用,到现在大家自觉主动地要求学,这是对我们以往工作的肯定,也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形势下,黑带的作用在于敏锐地发现新的问题,前瞻性地思考,如何帮助研发领域的同事更好地使用6sigma改善业绩?

 

目前一些企业时时被一些疑问纠缠:对于一个普遍接受了CMM理念的软件企业,6sigma究竟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勿庸置疑,“以事实为依据,以数据为基础”已然被接纳,一系列的6sigma工具也常常被使用,如鱼骨图、柏拉图、时间趋势图等等,还有一些工具正在尝试着嵌入研发流程,如QFD、FMEA等。6sigma的作用是否仅限于此?真正的一个工具箱?这与6sigma的理念不符,我们一再听到:6sigma是度量尺度、是工具箱、是思维方式、是管理哲学等等,在这些不同的维度上,它能够为研发过程改进做些什么呢?

 

一年以来,看到不少研发方面的6sigma项目,可是也时时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有些研发过程的数据频率低,周期长,比较难达到统计分析的样本要求,这样如何使用6sigma工具?有些分析方法是受研发条件所限,如硬件单板有问题,已经分析出可能的原因,但是按照DOE的要求,需要对每个因子的不同水平的组合进行试验,以确认其是否关键因子,之后实施改进。这就需要拿不同组合的单板来试验,而对于研发中的项目,小数量的重新制板和生产优先级低,周期较长,这样就赶不及解决问题的期限。于是项目负责人采用了经验推断出几个因子,然后合在一起试验确认,即改进措施覆盖了所有的因子,当然也包括关键因子,最终确实也达到了改进目标。可是仍然说不出那个“罪魁祸首”究竟是谁,这给后续的控制造成了困难,而这样不确定的推理逻辑是否合适也在认证时引发了争论。

 

还有更多的人,在绿带培训之后跃跃欲试,努力地寻找“问题”,希望通过实战来提高对6sigma的理解。如同行评审过程,已经有好几个绿带项目在做这方面的改进,分别选择不一样的指标,如缺陷密度,如缺陷数量,如缺陷发现速率。项目本身是成功了,相应的指标有了提升,可是这样的改进在产品项目组并未得到认同。如缺陷密度如果过高就是评审对象质量太差;如果过低,就是本次评审活动不太有效;应该是在某个USL和LSL之间,评审的产品质量是合格的,于是在流程中设置了USL和LSL,如果越界,需要重新审核。很快就有项目经理不同意,说:“这个道理没错,可是在我们这里不适用,因为我们的工作产品目前的质量还很不稳定,多数是缺陷密度过高,如果按照这个要求,几乎每个产品都要重新评审了,而且也不一定能通过。”于是,项目的改进措施改成:“如果越界,提醒主持人注意。”这样的提醒能否达到效果呢?很难说啊。既然如此,费心费劲做了过程改进的项目,并未得到“客户”认同,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研发领域有着自己的特点,6sigma如果希望能够有所帮助,必须根据这些特点来调整和适应,尤其与已经使用的CMM等方法体系如何兼收并蓄、相得益彰,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从不同方面来看看,6sigma能做些什么。

 

一、全局策划改进

多数QA选择的项目都是某个KPA的过程改进。这隐含着一个先天不足:CMM告诉我们,要达到哪个级别,需要实施哪些KPA,虽然它也说了要关注企业的战略目标,但是通常这总是被忽视。这样指导下的过程改进,更有为了过级而做的嫌疑,究竟是不是满足企业的需要?当然终极目标自然是企业能够受益,然而考虑到时间、成本、回报,我们做的是不是企业眼下最需要的?

 

这就是CMM与6sigma的不同,6sigma强调“以客户为中心”,自顶向下,从VOC/VOB逐步分解而得改进方向,而衡量改进效果是依据财务收益,更让组织和个人都能够清楚看到其效果。所以,按照6sigma的思路,首先要清晰描述企业的业务目标,之后按照领域逐层分解为子业务目标,分解到过程可得KPA,分解到团队、个人可得KRA。这自上而下的分解图,就是企业的“需求下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改善自己对应的性能指标,以保障“能力上行”。从这个角度看,其实我们可以把企业的改进看做一个大项目来作,这个项目也需要策划,DFSS的思路可用于此,倡导者与MBB合作将不同领域的项目分为不同的项目集合,由MBB或者BB负责;之后,BB继续分解,由BB或者GB来具体负责实施改进项目。这样整个企业的改进就是有计划、有组织,所有的改进活动共享同样的愿景目标,又能够互相支持,协调发展。

 

这是6sigma思路得出的建议,无独有偶,CMMI与CMM相比,也强调了企业应该根据业务目标的需要,选择自己的改进路径,如连续表示法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路径而创造。在这种表示法中,企业根据业务目标可以选择最优先需要改进的过程区域,可以将这些PA从能力级别0一直改进到能力级别5。如何划分过程域?CMM/CMMI帮助我们将研发过程可视化;如何选择PA?6sigma可以帮助我们。

 

二、选择合适的思路和工具

 

CMM告诉我们要做到哪些事情,但是如何做到呢?6sigma可以帮助确定思路。这个其实不用多讲,逐步改进型的选择DMAIC,需要突破原有流程束缚,或者新创造流程的选择DFSS。

 

需要用哪些工具?这要视需而定。需要注意的是:

 

1.这些工具并不局限于6sigma的工具箱,如果研发过程中的传统方法已经很有效,就可以沿用。不要忘记,6sigma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个开放的系统。

 

2.根据研发的特点来使用工具。如鱼骨图,一般我们是5M1E作为六大分支,而在软件系统的分析中,就可以按照模块来组织。又例如有的研发过程数据的测量系统分析,没有重复性可言,那么就只关心再现性即可。

 

3.始终记住:使用工具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加强沟通,让自己和别人都更加了解彼此的想法,所以工具的使用关键在于合适,而不在于繁复或花哨。很多初学者喜欢使用的FMEA,其实是个比较复杂的工具,用的人多但是用得好的案例不多。相比而言,PUGH MATRIX是个简单的选择方案的工具,能够很方便地在研发的方案设计阶段使用,很快就受到了系统工程师的青睐。

 

三、选择合适的人

 

在过程改进中,应该有哪些人参加?6sigma说得很清楚,包括倡导者(高层领导)、发起人(直接领导)、客户(内部、外部)、相关流程、领域的代表(利益相关者和执行者),以及黑带、绿带(技术和工具的支持者)等等。在研发过程改进的项目中,最好加上有实践经验的CMM/CMMI专家,这基本上就够了。


 
四、寻求支持

 

6sigma一再强调 “以客户为中心”,而领导是我们最重要的内部客户。在这方面,6sigma似乎是在暗示一种“领导文化”:去思考你的领导最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选择的改进方向,是组织重要的业绩相关领域,是领导日里夜里想的问题列表的前几位,那么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协调资源是比较容易的。相反,项目很容易夭折,或者即使完成也默默无闻,影响力有限。最近这句话似乎成了流行语,有篇文章题目就是“今天你‘以客户为中心’了吗”,足见其影响程度。

 

CMM其实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不过它表现得明显温文尔雅得多,因为它的目标是建立“法治文化”。在CMMI的共性实践中,包括流程的支持、领导的定期检验、提供受过培训的资源等等,不过在我看来,这些都不如6sigma简单直接、而且有效啊。建立法治社会永远是我们的目标,6sigma管理法也是致力于挖掘和复制成功的因素,将以前只有10%优秀员工能够做到的事情,教给所有人,让90%的员工都能做到,而且持续达到成功,这唯有通过建立流程、优化流程才能做到。只是在实际操作中,面面俱到往往会落得什么也顾不到,反而需要有所侧重才好。

 

以上所说的四点,也恰好是6sigma元老,Steve Zinkbraf从大量6sigma实施实践中,总结出的成功实施6sigma的四个KPIV:合适的项目、合适的人、合适的思路与工具、合适的支持。 在研发领域里,6sigma如果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适应,并与已经使用的CMM等方法体系成功结合,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谈研发过程改进与6sigma之二(茹海燕)

本文由作者向AMT提供

茹海燕 专栏

责编:茹海燕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