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求卓越——“和我一起学6sigma”之三(茹海燕)本系列是作者在学习6sigma过程中,不断思考,用6sigma的思想联系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手记。本文的主题是6sigma的核心之一“追求卓越”,结合《从优秀到卓越》一书,讨论究竟什么是卓越?如何达到卓越?
如果有人说:“我为什么要追求卓越呢?那太辛苦了,我只要工作得还差不离就可以了,生活悠闲和知足就够了。”那么我没有话讲,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不一样。但是,这样对自己工作的标准,就像暑假结束前一天补作业的小学生,或者搭上末班车就很庆幸的人,是决不会关注6sigma,或者其他任何其他涉及到“改进”的管理方法的。 6sigma是怎样的标准?大多数好公司的水平就是3sigma,那么每百万个机会中,有66807次缺陷;而6sigma水平的公司,在同样的百万次机会中只出现3.4次缺陷,前者是后者的19649倍。由此可见,6sigma是个“毫不含糊”的标准,99%也不可以接受,因为标准定在99.9996%。 象GE这样名扬世界的公司,通过6sigma雄踞500前列多年,这样的水平我想是可以算是“卓越”的,即Superexcellence;这个词有别于“优秀”(即excellence) ,比优秀更高,所以加上super的前缀。可是,吉姆?柯林斯说:不。 这位柯林斯先生是大大有名的教授,他的《基业长青》盘踞《商业周刊》畅销书排行榜长达5年之久。正如乔治·卢卡斯导演了《星球大战》之一、二、三,转而拍摄《星球大战前传》一样,柯林斯先生在《基业长青》广为留传之后,遇到这样的问题:“这本书讲的是卓越企业如何永葆青春,但是一个普通企业如何成为卓越企业呢?”于是诞生了这本《从优秀到卓越》,作为《基业长青》的前传。 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选择了500强中的上市公司200多家,经过层层筛选,只留下11家,深入挖掘其成功奥秘。这里面没有GE,因为它选择的卓越标准是股票收益率,要求在长达15年的期限中,其股票收益率至少是市场平均水平的3倍,而GE是2.5倍。 这些比GE还要优秀的公司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秘密?这本书系统的讲解了这样的一个“飞轮效应“:训练有素的人,训练有素的思想,到训练有素的行为,创造企业的改进;随着时间的延续,改进积累成为令人注目的成就,成就具有吸引人才留住的动力,这就是飞轮的动力;如此循环,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加速度。 让我最有感触的是书中讲的对待人的方式:先人后事。 将一个公司从优秀推向卓越的,不是公司先设定一个新的方向、远景和战略,然后寻找合适的人,朝这个方向发展。而是首先让合适的人上车,不合适的人下车,然后车上的人决定去哪里。 很奇妙,是不是?通常的招聘总是公司张贴岗位,应聘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应聘,就象灰姑娘在午夜前丢失的水晶鞋,在寻找它的主人。卓越公司的选择却是先找人,再为他定做鞋子。我记得自己大学毕业时,一个同学去参加某家大公司的招聘,本来没有她适合的岗位,但是招聘官对她的印象极好,积极与总部联络,很快就定下来破格录用。我们无不为她感到高兴,也很欣赏这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公司。 还不只于此,在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写到“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这在本书中受到了置疑:“人不是最重要的资产,合适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资产。”这倒是符合一种已经有的观点:“企业需要的是长期稳定的优秀员工”。作者认为合适的人会面对困境作出正确的抉择;而且不需要管理层考虑激励的问题,因为卓越公司的经理工作是为了实现自我, 就是为了创建一个卓越的公司。补偿和激励只是为了让合适的雇员上车,并且保留在那里。 什么样的人是合适的人?“在挑选合适人才上,实现跨越的公司看重的是品质好坏,而不是高学历背景、实际技能的掌握、特殊的知识和工作经验。”如何使用这些合适的人才?“将杰出人才用于抓住天赐良机,以图发展,而不是解决你的最大难题。”这确实与众不同,对不对。 在处理解雇的问题上,我也赞同书中的观点: “让一个人长年累月的处于不确定之中,霸占了他们生命中可以用来干其他事情的宝贵时光,最终落得一事无成——那才是真正的残酷无情。而一开始就妥善处理,让他们得以继续自己的生活——那是严格。” 我有这样一个朋友,由于某方面的专长而被招入一家公司。但是不幸随即遇到公司调整,他的专长无处发挥,结果一段时间的不适应导致了年终考核的结果很差。于是人力资源部门劝其辞职,他非常难过,很希望能有更长的时间来适应新的岗位。不过最终他离开了这里,有了新的工作,过得还挺好。我们姑且不论其他,只看这个岗位,确实不适合他;即使勉强留下,工作也不会有很好的成绩,自己也郁郁寡欢,因为他穿着不合脚的鞋子。既然不能“削足适履”,为什么不换一双合适的鞋子呢?相信他走过这一遭,就很能体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是多么重要了。 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有趣的观点,如“刺猬理念”和“斯托克代尔悖论”。 “刺猬理念”是一个两两互相交叠的三环图,每个环分别代表一个问题: 每一个选择都可以在这三个环中占据自己的位置,那么处在三个环都覆盖的区域内的事情就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这实际上是一个在企业无法抉择的时候,选择方向的标准。因为“实现跨越的公司懂得:实现跨越的公司懂得,做你擅长的只是使你变得不错;一心专注于你有潜能比其他公司做得更好的事,才是通向卓越的唯一途径。”有道理,不仅仅可以运用于公司,也可以运用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对不对? “斯托克代尔悖论”就是:“坚持你一定会成功的信念,同时要面对现实中最残忍的事实,不论有多大困难,不论它们是什么。”这位顽强地从越战集中营生存下来的海军上将,斯托克代尔先生告诉我们:“将人们区分开的不是困难的有无,而是对待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困难的态度。” 勿需多言,这是颠扑不破的生活哲学。书中把人生的历练化成了企业生存道路上的财富,也说明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道路是相通的。 书中出人意表的理念不必在此一一赘述,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参详。 那么一定会有人问:“书中讲的卓越成因与6sigma根本无关,那我们还要实施6sigma吗?”正如书中所讲,“技术本身并不是公司发展的主要原因,有选择地尝试使用技术才是发展的动因。”不是选择了实施6sigma就能实现卓越,而是追求卓越是企业的愿景,此后选择6sigma管理法来帮助企业的发展,这就是“技术加速器”。毕竟,虽然GE不是卓越公司,但是它与卓越的距离,比我们是近得多了。 参考资料: 本文由作者向AMT提供 责编:茹海燕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