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要当好自主创新主体角色本文关键字: 理论探讨 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已成为企业界人士谈论最多的话题。可以预见,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自主品牌将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树立了自主的品牌,加上自主的创新和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上,中国企业才会拥有更多的机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创新主体,如何扮演好自主创新主体这一角色,企业的经营者首先要有自主创新的意识、责任感和危机感。自主创新到位,首先是企业的一把手到位,是经营者的到位,如果经营者热衷粗放式发展、外延式发展,热衷搞短期行为,企业就谈不上创新发展。笔者认为,自主创新要从不起眼的小创意开始,自主创新容不得浮躁,经得起失败,同时要避免五大误区。企业要通过大力培养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角色。 1、自主创新从不起眼的小创意开始 每一个伟大的创新往往都是从一个小创意起步,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而每一个伟大的创新又都是由无数个小创意汇聚而成。一项新技术、新产品的完成,需要从小创意起步,也需要许多小创意的不断融合、不断碰撞。小创意就像山涧溪流,在融合与碰撞中汇聚成大创意的江河湖海。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重要的创意都是通过企业内部职员相互交流信息而得到的。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小创意汇聚的机制或环境,是能否让自主创新生根开花的关键。这也许就是自主创新中自主二字的意义所在。 自主创新,既强调创新,更强调自主。这样讲至少应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字面意思,即以自己的力量为主来创新。第二层就是要建立一个有利于激发自己拥有的智慧潜力的机制和环境。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后者,前者就是一句空话。 一些能够在自主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大都十分重视如何创造条件,让小创意能够更顺利地融合、碰撞或汇聚。比如,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专门为中小企业设立了信息交流中心,为他们组织一些信息交流活动;又如,许多西方企业中都有一套知识管理的体制,其目的之一就是促进信息与创意的流动和传播;再如,有的瑞典企业刻意把两个相关部门安排在一层楼,让他们能够利用中间休息喝咖啡的时候来交流。 自主创新的关键其实就在于系统内部的信息流通渠道是否畅通,能否真正实现技术与信息的共享。小到一个车间、一个企业,大到一个行业、一个社会,有了这样的环境和机制,流动的信息与创意经过多层次、多渠道的碰撞,就会产生出“裂变效应”,不仅会创造出丰硕的成果,更能营造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自主创新的环境。最终,在这个环境中工作的人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创新的习惯。 有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搞自主创新,更是高级科研人员的事情。许多人一提到“创新”,总是将其与高学历、高科技等联系在一起,认为它高不可攀。这种认识显然有失偏颇。高级科研人员由于拥有丰富渊博的理论知识,固然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些优秀的普通员工长期在生产第一线,对生产中的所有环节甚至细节都了如指掌,他们结合实际工作搞出来的小发明、小技改、小革新往往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大问题,这些“小发明”、“小创新”意义重大。 2、自主创新容不得浮躁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中国“十一五”规划的重大战略着力点,把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提出之后,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开始关注创新、理解创新、实践创新。而自主创新这面曾被一些人“边缘化”的旗帜,重新走上前台,并成为主流话语,不断被强调、宣传。 然而,在纷纷飘扬的自主创新的旗帜丛林中,我们却不时发现一些滥竽充数的幌子。表现看来,这些幌子同样鲜艳、同样迷人,但幌子的背后,是不切实际、心浮气躁甚至虚伪造作的欺世表演。 只要留意一下各地热热闹闹的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有关“自主创新”的会议,我们就能发现,一些企业不是去寻找自己过去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不足和差距,而是大谈自己自主创新的“经验”和“成绩”,似乎他们多年来一直都在自主创新。比如,某地8年前研制成功的一款计算机,直到今天还在作为“创新王牌”,夹带在近5年的成就中反复褒扬。难道他们不知道,国外同类产品的运算速度已达到它的近3万倍,而国内同行产品的运算速度也是它的近1000倍?有的企业甚至超前地将八字没一撇的东西拿来炫耀,提前预支了一些“经验”和“成绩”,惑人耳目。比如,某企业刚刚从国外引进一条生产线,设计能力尚未完全实现,就成了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典型,在新闻媒体上大张旗鼓地宣传。 我们知道,自主创新的意识难在短时间内增强,而自主创新的能力更难在短时间内飞跃。自主创新是一种严肃、严密、严格的创造活动,它包含着坚韧地学习、科学地组织研发和管理、反复地改进、代价巨大的试错以及无情的市场检验。我们不能把自主创新简单化、表象化、庸俗化,更不能打着“自主创新”的幌子弄虚作假。 因此,当我们听到某企业成立了某某科技领导小组,每年向国家申请了多少重大科研项目,投入的科技经费有多少,每年研发人员增加多少,每年本企业申请了多少项专利,甚至将这些内容列入各企业党政一把手目标考核;或者某某企业如何一贯重视自主创新,成立了某某研发中心,里面有多少教授级、高工级研发人员,每年拿出多少利润作为自主创新经费,每年开发和投放市场多少新产品等等这些宣传时,我们一定要问一问,这些是真的吗?实际成效怎么样? 据有关专家介绍,企业用于自主创新的研发投入在销售额中的比重,发达国家通常在3%~5%,高科技企业一般是10%,有的甚至高达20%,而我国的比重不足0.5%。国际经验表明,研发投入达到5%以上的企业,有较强的竞争力,投入在2%左右的企业,刚能维持基本的生存,而我国企业的整体投入水平尚不足0.5%,在国际竞争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却只有5%。我们的固定设备投资60%以上依靠进口,其中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设备基本上都是依靠进口,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种相当不利的局面和极为紧迫的形势,除了总结经验和成绩,我们更应总结教训。 理智一些的人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正是由于我们多年来忽视了自主创新,才导致了今天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的现实,导致了我们竞争力的不足。我们的企业要做的,首先是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根本上培养和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真正落在实处。 自主创新不是口号,也不是数字,更不是自欺欺人的幌子。它是一种意志力,是一种真真正正的能力。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需要有只争朝夕、舍我其谁的勇气,绝容不得丝毫的浮躁、浮夸和弄虚作假。抢抓机遇、脚踏实地、奋起直追,这才是自主创新的正道。 3、自主创新,要宽容失败 关于自主创新,一位公司董事长演讲时说过这么一段话:“创新意味着冒险精神,冒险精神意味着有风险,有风险就意味着有失败,而且可能有很多失败,只有不怕失败才能成功。” 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自主创新?失败多于成功,这是科学发现、发明、发展的规律。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是在几千次失败之后。诺贝尔研制炸药,不但屡遭失败,为此还失去亲人。卓越的科学家无一不是经历无数的失败,才摘取成功的花环。创新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充满艰难和风险。在这里,失败不是结果,只是一种过程;失败是一种教训,更是一笔财富;这里没有“成者王侯败者寇”,只有“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创新道路上不可少的台阶。 诸葛亮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善败者不亡。”善待失败,需冷静自持,也需理解支持。宽容失败,一声问候,一句鼓励,一把扶持,都能让人备感慰藉,并给人以自信。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管理学的“激励理论”,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宽容机制”,明智的总裁认为“失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聪明的老总不看轻“败军之将”。美国的硅谷之所以取得传奇般的成功,就在于那里的失败者不但不会受到歧视,反而常常会得到善待,有机会反败为胜,走向成功。善待挫折,宽容失败,才能鼓励探索,激励成功,才有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自主创新需要胆识。胆识需要创新者自身不断聚“元气”、练“内功”,也需领导的关心激励、体制的保证和社会氛围的宽容。这其中,宽容失败是最重要的激励。为失败者壮胆,宽容是良方。它如雪中送炭,使人冷中觉暖;如窒中输氧,使人充满活力,从而气更昂、胆更壮,正视失败,战胜失败。生活中不少事情上,我们讳言失败,不愿宽容失败,要么“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要么“不成功便成仁”,看似壮烈,实则束缚了创新者的手脚,使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许多良机可能因此而错失,一些大有作为的创新项目可能因此而流产。 在自主创新的问题上,谁也不愿失败,但谁也避不开失败。宽容失败,不怕失败,才能促人踏心实干。倘若急功近利,今天投入了,恨不得明天就成效显著、立竿见影,则往往事与愿违。倘若急于求成,看到失败就气急败坏,则必会令人心灰意冷。倘若心浮气躁,搞短平快,欲一鸣惊人,最终也只会适得其反。苛求成功,无异于给人戴上“紧箍咒”,于无形中造成对创新的压力,导致人们因循守旧,裹足不前,甚至不择手段投机取巧,仿造假冒。“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承认失败,允许失败,宽容失败,才能倡导一种锐意创新、勇担风险的价值观,才能提供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才能营造一种摈弃浮躁、踏实创新的社会氛围。 宽容失败,不是要纵容不负责任、无目标的行为,也不是任由人们信马由缰,“草率行事”,而是要激发人们的挑战精神和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把失败变作铺路石,永葆创新的激情,向科学高峰不懈登攀,最终必有收获。 4、自主创新要避免“五个误区” 企业自主创新要避免五个误区。目前,我们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需要切实加以避免: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意识到自主创新重要性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自主创新的艰难,有专家曾发出“自主创新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自主创新之所以难,除了当前专家学者们探讨的种种困难和障碍之外,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其员工参与者寡、难发动也是自主创新难落脚企业的原因之一。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事实证明,班组作为企业的细胞,在创新的现场,大多是创新的源头,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至关重要。要创新就会有失败,而管理者应会引导员工走出失败。
责编:shilly ![]()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