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王充论绩效看用人跳出“圈子”绩效往往被认为是现代职场上取人用人的法宝,其实我国古代官场上同样有绩效之说,即阀阅之“阀”。 别让幸偶迷住了眼 绩效与人才真伪的难以对应,与管理者个人的好恶有关。管理者带着个人的思维定势选用人才,不仅有一定的偶然性,而且颇为荒唐;而人才的“被发现”就成了一种幸运,他们所创造的“业绩”更多的是借助体制的优势,王充把这叫做幸偶。当幸偶成为一种常态时,难以借助体制资源优势的人才就无法脱颖而出。 王充将人才分为两种,一种是能够产生治本绩效的儒生;一种是能够产生治标绩效的文吏。如果管理者对人才的选用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那么他就乐于使用擅长解决具体问题的文吏,至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圣贤务高,至言难行”,那不是管理者在自己的任职期间的首选。比如当时封建迷信盛行,人人谈鬼。王充希望以理性的方式,去解构民间的鬼传说,破除迷信,颇有科学视野。但封建官僚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不问苍生问鬼神,也乐于媚俗,不可能重视王充的意见。反过来说,封建官僚养尊处优,极想摆脱冗杂事务的缠绕,于是就将文吏推到一线处理一些具体事务,以至于“非文吏,忧不除;非文吏,患不救。是以选举取常故”。这样一来,像王充这样重视治本绩效、“轨德立化”的儒生类型的人才就被边缘化了。 在官本位体制下,封建官僚的态度对人才的出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部分文吏看中了这一点,不仅媚俗而且媚上,堕落成为“佞人”。他们见风使舵,“人之旧性不辨,人君好辨,佞人学术合于上也;人之故能不文,人君好文,佞人意欲称上。上奢,己丽服;上俭,己不饬。”佞人原来的性格不善辩论,由于君主喜欢辩论,佞人便学着迎合君主饶舌;佞人本来不会作文、由于君主喜欢文章,佞人就会去迎合君主而玩弄词藻。君主奢侈,佞人自己就穿着华丽的服装;君主节俭,佞人自己就不修饰打扮。投机的成功就是一种“遇”,上下的苟合,就形成了体制中的小圈子。王充其实也算是官僚体系的体制中人,但是他从小就不喜欢押昵戏辱等无聊游戏,从来不参与掩雀捕蝉,戏钱爬树等儿戏,表现出孤介寡和,端庄严整的气质。进入职场后,他同样不愿意看上司的脸色“权说立功为效”,所以难有知遇之交。 由“幸偶”形成的小圈子可以看作是体制中的体制,层层重叠,由此形成了一种金字塔结构。那么在同一层次的体制中,即使有绩效,圈子内外也会有不同的解读。王充总结为“三害”,即三个层次的伤害:在最低层,竟进者之间为了挣得有限的职位互相低毁,在长官面前捏造夸大创新人才的缺点,长官又不明察,信纳其言。这是“一害”;在中间层次,已经获得职位的同僚之间爱好不同,清浊异操,“清吏增郁郁之白,举涓涓之言”,绩效越来越明显,但是浊吏自渐形秽,怀恨在心,暗中收集清吏的过失,绩效反而成为长官重罚的借口,这是“二害”;在小圈子的高层次上,长官被亲幸的佐吏的意见所包围,佐吏人品不高,对不肯附从的“清正之士”心怀不满,必然会在长官面前低毁他。这是“三害”。 责编:张泽牧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