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人力资源 不能承受的繁荣之美状况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描述: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跟风而起,寄予厚望;望子成龙,大力补钙;宣传造势,功不可没 1)民心所向,大势所趋。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最高决策层希望把自己更多的有限精力投入到市场营销和企业战略上,日益繁重而又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管理则交由企业内部的专门机构来处理,这首先使得人力资源以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走到企业管理的前台。紧接着“以人为本”深入人心,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不论进入“人心”后是躲在里面自娱自乐,还是思想指导行为,消化吸收后跑出来大干一场),使得它进一步有荣登“企业战略伙伴”的宝座。 2)跟风而起,寄予厚望。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入、不断积累,理论上确实已经取得日益丰富的成果,而且这些理论成果很大一部分在那些成功的跨国企业里得到有力的验证。于是渴望强筋健骨的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把给企业“新世纪新发展”的希望寄托在人力资源管理上。 3)望子成龙,大力补钙。为了使人力资源管理发挥理想的效果,国内企业大都舍得投入,不仅成立专门的部门,还引用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更引进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甚至加大投入进行培训和咨询。面临残酷竞争的企业为了应急“补钙”,对寄予厚望的“人力资源”也是恩宠备至。 4)宣传造势,功不可没。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国内的书商、教育培训机构甚至政府机构等纷纷加入为人力资源管理造势的行列,惟恐落下这据传闻是圈钱的末班快车。图书市场、培训市场和“认证市场”把人力资源那本来是自然朴实的土壤加以“蓬松”处理后,对其中的潜能实施掠夺式的开采。 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官本位在很大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而人力资源管理陷入“管人”观念误区一时难以自拔,成为的很多追随者身体力行“官本位”这一传统思想的靶场。 这一切,都把人力资源的繁荣过早地推向了它还承受不起的高度,把人力资源这杯啤酒的泡沫越吹越多,越吹越大越做越大,使得今天的“人力资源”看起来很美…… 状况二: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 目前掀起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会议和培训一浪高过一浪,如火如荼,我们很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们每次总带着解决问题提高自我的希望“乘兴而去”,但走的时候常常并不是真正有充了一回电的感觉,更多的是“败兴而归”。在广州,一位接受培训的人士向台上演讲的大师们问道:“我们企业的老板平时一直亲力亲为,总不放心别人做的事,可他又要人力资源部去提倡信任与授权,这该怎么做?”一时间大师们在台上们面面相觑。好在演讲者们也都身经百战,随后纷纷从性格、战略研讨等角度给了不少建议,但仍不免有隔靴搔痒之嫌。其实他提出的是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者普遍遭遇的问题——中国的企业存在太多特有的局限性,正是这些限制了以西方企业经验为基础的经典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在中国企业的实践。比如在薪酬管理领域,主流思路(也是西方管理的思路)是以劳动力市场为基本参考依据,系统考虑内部公平、业绩、资质等要素进行管理;而本土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则通常倾向于单一的以业绩为依据的薪酬管理模式,希望尽量降低固定薪酬成本,使浮动薪酬在总额中占很高的比例。这种思路在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中尤为盛行,由于当地劳动力市场处于买方市场,这种管理思路在企业的发源地往往会非常有效。但随着这些企业向全国甚至国际市场发展,他们所面临的局部劳动力市场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常常要求人才薪酬水平及支付模式必须紧跟市场变化。可是很少有民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能够迅速认识到这种变化,大多固守以往的经验。这类高管经验的局限使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在薪酬管理上很难有所作为,而且在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招人、留人都举步维艰。而在国有企业里,高管的思路和经验都已不再重要,薪酬管理改革可能是个政治问题,岂是一般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插手的。 统计数据表明,本土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观念通常倾向于事必躬亲、一切尽在掌握的“X理论”。在“Y理论”思想上所发展起来的“轻考核、重沟通”的业绩管理思想和综合了薪酬、职业发展、领导力、员工关怀等内容的全面激励模式在“X理论”的观念下很难实践。有时在思考: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被解决的,作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工作应该更多去了解自己和企业的局限性,搞清楚什么是人力资源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责编: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