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三)一是待遇。 待遇一词,较之“薪酬”有更多含义。现在有说薪酬应扩展为“全面薪酬”的,说是薪酬分为“外在”和“内在”,“外在”是象基本工资、奖金、股票期权、股份奖励等长短期薪酬和退休金、医疗保险、住房津贴、公司配车等福利;“内在”是诸如为完成工作而提供的各种便利工具(如电脑),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如为著名的大公司工作),吸引人的公司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谢意等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在我看来,简炼的“待遇”二字把这一切都包括了。 在中国,待遇虽然既有“外在”、又有“内在”的内容,但如果把所有的待遇内容按重要性排序,“钱”的重要性还是远高于其他。毕竟“身价”是用货币来衡量的、其他的“内在”的内容各人的看法是不尽相同的。 知识型员工看重个人发展,看重公司对个人的尊重、看重公司提供的发展平台,更喜欢公司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知识型员工受不了老板的器重有加,受不了“三顾茅庐”式的被人赏识。不过,如果老板告诉你:“在我这儿干,你来挑头,干什么我都全力支持!但是公司最近资金紧张,一些项目也有些暂时的困难,待遇呢,比XXX少点…”听了这话,恐怕对方的第一反应是:“噢,这样啊。容我再考虑考虑…”,心里说不定已经骂开了:“他这不是忽悠我吗!绕来绕去,就为了少给点钱!得了,咱也不侍候了,公司有的是,再找一家吧。” 二是职业发展的空间。 如果老板的话是这样:“在我这儿干,我别的没有,待遇一定给你保证,XXX给你多少,我也外甥打灯笼——照旧!就有一点,我不来那些花的,你得给我踏踏实实地朝九晚五,完全按我的意思来干活…” 听了这话,恐怕对方的反应又是“容我再考虑考虑”,心里说不定又骂开了:“钱给得多有啥用!在哪里不是工作,为了三斗米在他面前折腰,咱还丢不起这人呢。我闪…” 待遇保证是最基本的,对待知识型员工还得给他们职业发展的空间。有个办法是老外弄出来的,叫做HSPALTA方法,就是雇聪明的人,让他们自己搞。一提出来就响应者众,很多企业纷纷尝试。但是,“让他们自己搞”这种开明的用人策略不是说得那么简单的,企业在落实这策略时要注意这么几点: 第一要做好让他们“试错”的准备。知识型员工是有才,但不是所有的能人自己搞每次都能搞成。2004年雅典奥运会乒乓球决赛,王浩与韩国的柳成敏争夺男单金牌,结果平时交手胜多负少的王浩驾不住大赛的巨大压力意外败北。国家队并没有从此对王浩封杀,此后的国际乒乓赛事上,王浩仍然频频出场,屡建奇功。所以,放手让人“自己搞”时,企业要做好承担“搞错了”的后果,对“搞错了”的能人给予宽容公允的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知识型员工“搞对”的机率。 第二要创造“自己搞”的环境和氛围。象联想,用人提倡“小马拉大车”,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翁格玛利效应,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够学得更好。使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增强信心。联想坚持“尊重人就得委以重任”的用人原则,有十分之才,交给十二分的重担,不管才大才小,都使员工获得略大于自身能力的舞台。通过对员工委以重任,激发内在潜力,使之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性。 最后是注重任务和结果,让知识型员工自己管理工作的过程。对员工不重“管理”,而重“帮助”和“支持”。使他们参与分工业务或与利益直接相关的决策,提供人、财、物的调配和使用的权力,充分表达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 华为与中兴通讯两家高技术公司,其人才流动率始终低于5%,远低于同类高新技术企业 20%~50%的平均流动率。而两个公司的共同做法是以人才的特长设岗,做到人尽其才。谁有课题,公司就给谁配备助手、资金、设备;谁有销售才能,公司就马上委以重任,并赋予全部人、财、物调动权,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所长。 三是感情留人。 有个企业每周安排几场体育活动,决策层、管理层与员工共同健身、共赴饭局,在集体活动中与员工平等对话、倾听员工对企业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员工很ENJOY这种其乐融融的公司氛围。 我的一个朋友为了薪水跳槽,离开了他工作十年的公司。前两天突然给我电话:“要去南方了”,我很诧异,他是很受不了南方夏天的湿热的。一问下去,原来是在新公司呆着不如意,说是领导班子成员,老板却经常跟其他班子成员商量决策,很少征求他的意见。“因为我是新来的,老板疑心大,要先观察我一年半载。”他郁闷地跟我说道:“市场是不等人的,等他对我观察够了,信我了,市场的大好形势早就没了!你不知道,现在几家竞争对手都有大动作…” 有些企业对待人才容易有这种态度,咬咬牙大钱都花了,就是没想到、或者做不到“要对他们好”。我为山西一个企业服务的时候,注意到企管部一个小伙子能力很强,问他,他告诉我,以前他也不会干啥,他的领导从来不批评他,总对他的一点点进步赞不绝口(当然也没有夸大其辞),他做错了,领导也从不苛责,他觉得跟着这样的领导太有奔头了。不知不觉中,领导交给他的活儿越来越复杂,他也能一个个地应付自如,“领导对我的赏识真是古话说的知遇之恩!”。 我想到另一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古代的士大夫愿意为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献出宝贵的生命。为什么呢?除了古代的伦理、处世之道的影响外,是不是也有一层士大夫被理解的人生满足感呢。对能真正理解自己的人连命都舍得给,对能真正赏识和理解自己的企业,作点贡献实在不在话下了。 一个公司,如果既能让员工发挥所长,又能让员工觉得很喜欢、呆着很舒服,员工的想法与公司的想法一致,大家自觉地反对不同于公司价值观的观点,即使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公司,还对公司的过往种种怀念不已,这样的公司,是有灵魂的公司,有魅力的公司,是能够真正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公司。这样的公司,谁会轻易想走呢? 所以,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仅有钱是不够的(员工会想:有个钱,还有啥呢?),仅有事业空间也是不够的(员工会想:光让我干活,我吃什么呀?),只谈对人的欣赏更是不够的(员工会想:去你的,我又不是动物园的熊猫。)。真如网友在我的博客里评论所说,半个多世纪前,德鲁克研究企业和组织的时候,企业界是拿人当机器看的,21世纪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最根本的区别恐怕是出发点变了,真是拿人当人看了。 (完) 责编:姜玲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