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场的灰色隧道[1]本文关键字: 职业规划 职场的灰色地带 白领工薪阶级一定对于下列两种人不会感到陌生,一种人告诉你“这不是我的工作”,另一种人不会跟你明说,但是他的态度和行为很明显就是告诉你“别抢我的工作”。 如果企业的管理能够像MBA 教科书里面写的那个样子,使用某种制度或管理方法就能让人像机器一样精确无比的运转,那么天底下大概就不会有那么多书籍在谈企业管理了。 管理是一门讲不清楚的科学,更多时候它比较像是艺术,因为被管的对象是人,而人的行为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类似上述职场上的情境在工作的场合中屡见不鲜,堪称职场的灰色地带。 每间初具规模的公司,一定会有工作流程的存在,规范著每个工作者的角色以及负责的事项。小公司可能没有明文规定,是以习惯的方式存在;大公司多半都有所谓的SOP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ss)。 伴随著SOP ,每个人有相对应的职能描述以及绩效考核企业管理(KPI ,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能够良好管理这些数字的企业,被称为标竿企业。问题是,每天在职场上的纷争怎么从来没少过? 企业文化对灰色地带的作用 正因为人无法跟机器一样的精确,所以尽管有著一大堆规范,仍然无法将人与人之间的工作切得很乾净。事实上你手上的工作,有可能某部份与你的合作部门重叠。 尽管已经讲清楚了“这个事情你来做,那个事情我来做”,但球还是漏接了。“灰色地带”正是企业中无法被消弥的地带,永远有些事情讲不清楚到底谁该来做,以及,最令人害怕的:出事情时谁该负责。 于是你会看到企业文化,这种无法跟法律条文一样明确的东西,在这些事情里发酵。有的企业鼓励积极的人,于是你会看到有非常积极的狠角色,利用那些灰色地带去掠夺别人的工作。 刚开始是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一点一点接下对方某些任务,最后当对方猛然发觉自己快没事干的时候,几乎大势已去。掠夺者有高明跟不高明的区别,厉害的角色,你可能丢了工作还想感谢他。 而如果企业文化不鼓励积极,则又会看到处在灰色地带的事情真的没人干。最后当问题发生时,大家互相推托责任,通常最后一起责駡公司规定的权责不清,以至于大家都受连累了:没有任何人有错。 走过“职场的灰色隧道”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企业管理者所不愿意见到的。然而,这正是大部分的企业管理书籍没谈过,或者至少被忽略的,以至于很多年轻人刚刚升上管理阶层的时候几乎快阵亡的主因。 首先,我们得承认并正视灰色地带的存在。而管理者的首要任务不是消灭灰色地带,而是把灰色地带限制在某个范围。如果管理是一件跟管机器一样那么清楚明白的事情的话,“主管”这个角色是不需要的。 笔者以前也曾经痛恨过灰色地带,总认为事情非黑即白。如果有人在我面前试图搞灰色地带,我就会非常愤怒。这种自以为正义的想法,往往招致“不近情理”的挞伐,结果反而阻挠了工作的进展。 一个主管先不论其在企业内的阶级,以其管理的成熟度约略可以分为几个等级:初级,挥汗如雨忙著消灭灰色地带;中级,良善的管理灰色地带使其不扩大;高级,随心所欲让灰色地带忽大忽小以进行管理。 这条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笔者称之为“职场的灰色隧道”。每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往往并不明白他这辈子得走过这条隧道,而在工作上吃尽苦头,因为教科书和你的主管从来没把事情讲得这么明白。 [1] [2] 责编: ![]()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