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教育信息化现状及未来需求分析·下篇:拐点之后(汪蔚)走向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选择;出现拐点,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历程。有人说2004年之后对于IT企业吉凶未卜。我觉得这话只说对了一半。2004年的教育信息化,就像一道分水岭,对于不专业的教育IT企业来说,意 本文关键字: 案例交流
应用转型 带来市场拐点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2004年的教育信息化更注重应用方面的建设,而学校用户无论是在投资结构还是采购需求上,都更加务实。 往年的教育信息化,多数学校都在网络、硬件方面有大宗采购,而且以硬件投入为重点,“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等不良现象却推动市场貌似火爆,需求旺盛。随着对教育信息化理解的加深,可以说,2004,教育信息化拐点已现。这一拐点,是一个正确的转折,学校用户开始更多地考虑应用的问题,在资金投入、投资结构、采购标准上日趋理性,回归务实。 正是基于这一现状,部分IT企业有了这样的错觉:2004年教育信息化增速放缓,市场不如以往景气。其实,所谓的增速放缓,是之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减退,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序进行、健康发展的开端。 2004年的教育信息化,正处于向应用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用户经历了先前种种的浮躁、冒进、迷惘之后,终于冷静下来,对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有了本质的认识,从而推动信息化建设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拐点之后 新形势下的四大困惑 然而,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广大的教育用户不得不边摸索边建设。眼看着教育信息化顺理成章地从基础建设走向应用建设,但是没有先知可以给正在经历拐点的教育用户一条明路。因此,学校的CIO们也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形势下的困惑。 资金问题可能激化 这是一个老问题。但是这一老问题在转向应用之后,却可能表现得更为明显。 教育信息化,目前是以政府的投入为主。但是政府的资金有限,仅靠这一投入无异于杯水车薪。教育单位自己还需每年都投入相当的资金。因此,在很多学校一把手的眼中,教育信息化成了一个资金的黑洞。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展,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即将推行的“一费制”,学校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应用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与资金缺乏的矛盾,有可能进一步激化。 网络中心定位及模式不明 网络中心目前在学校的性质不明,其主管部门呈多样化。网络中心到底是后勤,是科研,是实验室,还是一个混合体? 应用需求不断增多,应该由网络中心来做吗?网络中心只做ISP,还是既做ISP又做ICP? 稳定校园网发展的半商业模式是什么?应不应该收费?如果不收费,那中心收入来源是什么? 应用系统形成信息孤岛 为满足部门工作需要,学校开发了部门网站和内部的系统应用,但是这些系统互相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数据不够完整,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同时还造成财力、人力、物力的浪费。 资源建设不力 重视资源建设成为一种共识。但是目前,教学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都不容乐观。资源静态,内容陈旧;产品雷同,有效资源缺乏;产品与产品不能共享,资源建设的信息孤岛现象越来越严重。尽管教育部门经常进行教学课件的评比,但制作一个精品课件要花几个月的时间。要让老师每个教学内容都使用精品课件,是不现实的。 衰减还是契机 抓住热点就有发言权 有困惑,就意味着有需求,有需求,就能发掘出热点。拐点之后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建设,有两大热门方向将为越来越多的学校用户所关注。 热点之一: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对于学校来说,教学和管理是最根本的工作内容。而其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就涉及到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教育电子政务包括教育政务网络平台建设、教育政务应用平台建设、公共电子政务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与基础数据库建设、教育政务信息化规范和标准规范建设、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信息技术支持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在教育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指导下,学校的各种应用系统有望消除信息孤岛,整合、互联、共享。 据了解,今年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工作重点是: 1.继续扩大电子办公与信息交换系统(即Edoas 系统)的应用范围。 ·在《教育部简报》和《内部明电》采用电子传输方式印发之后,再确定一部分纸介质文种改由电子传输方式印发。 ·各地、各校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也要确定一批上报纸介质信息改由电子传输方式上传项目,并付诸实施。 ·各地要以该系统为基础,逐步将电子办公和信息交换系统的应用延伸到地、市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属学校。 2.提高教育行政办公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建立该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 ·教育部办公厅负责研究制定教育行政办公系统电子信息交换标准、规范及其安全保密管理办法。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校,负责制定并完善接收和发送电子信息各环节工作流程和有关安全、保密制度,切实加强“教育行政办公系统”各节点的管理。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负责制定该系统的应急备份和应急方案,改进加密技术,提高加密更新频率并形成严格制度,确保该系统在逐步扩大应用范围的情况下,仍保持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 3.完善全国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管理,提高该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和组播能力。 研究制定“天网、地网合一”方案,启动利用卫星电视演播提高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稳定性的“天网”建设项目 4.启动中央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 以学校信息库为核心,建立决策支持、为民服务、办学监管、应急指挥等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系统。 5.开展教育电子政务培训 分级负责、逐级培训的原则,由办公室牵头,会同或配合组织、人事部门对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有关工作人员进行电子政务培训。 6.启动教育电子政务试点,为进一步全面推进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探索和积累经验。教育部选择部分基础较好并有代表性的省、市、区,各地选择部分地、市或县作为教育电子政务试点。 热点之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育信息化只是一种技术和手段,它总要落到实处。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高教学水平,就是它的落脚点之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资源建设。而资源建设的难点,则在于探索有效的资源建设模式和运营的资源建设机制。 所谓有效的资源管理模式,就是要能够共建共享,解决教育资源集中和分布的两难问题。目前,国内资源管理涌现了诸多模式。如教育资源管理数据库、城市教育资源中心、分布式教育资源网、学科网站等,资源门户网站模式也引起了不少关注。在采访的案例中,我们发现,上海徐汇区和广东佛山市在资源建设模式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上海徐汇区通过分布式资源建设,实现区域资源互动,区域内共享,区域外互动交流;广东佛山学科群资源网站的建设模式则体现了一种资源服务意识的萌芽。 运营的资源建设机制有两种主要思路。一是采取联盟形式来运营;一是采用商业化运营。前者的典型案例,有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它采取联盟形式,有管理委员会,有行政组,每年召开年度联盟大会,进行资源开发和项目制定。商业化运营机制就是主要采取产权激励等手段鼓励资源建设。目前,部分IT企业已经参与到资源商业化运营的建设中。 只有解决了资源建设的模式和机制问题,才能让教学资源源源不断,流水不腐。只有资源有序、健康地发展,才能充分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亲历过课堂上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推崇,亲历过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方式是如何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眼界之后,你就会毫不犹豫地认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绝对是应用的热门方向之一。
走向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选择;出现拐点,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历程。有人说2004年之后对于IT企业吉凶未卜。我觉得这话只说对了一半。2004年的教育信息化,就像一道分水岭,对于不专业的教育IT企业来说,意味着市场的衰减,而对于了解用户需求、精心耕耘教育领域的IT企业来说,却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契机。 本文由作者向AMT提供 责编:汪蔚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