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及其信息化建设经验谈
——专访上海大学总经济师张平伟教授

来源:畅享网  
2012/6/6 11:23:14
目前大学的体制对于建立财务全面管理系统,特别是上升到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的建设,不是非常有利,尽管大学已经感觉到来自社会、政府的压力,尽管大学的领导者有改进管理现状的感觉和要求,但建立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的复杂性、艰巨性仍会使大学的管理者望而却步。

本文关键字: 财务管理 信息化 上海大学

张教授,你好,我们知道,近20多年来,我国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到2012年,将与GDP的4%挂钩,如何用好这笔经费,是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话题,从您一个行业财务管理者和亲历者的角度,您认为: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张平伟教授:

一个庞大的教育机构,每年的教育经费、研究经费、硬件投入及日常支出都是巨大、繁杂而琐碎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加快发展,以财政拨款为主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急需改革。然而,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却依旧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财政预算没有数据基础,向政府申请财政拨款时完全依靠经验主义。

在许多高校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其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众多:科技投入重研究轻应用、重科研论文轻推广应用、重投入轻产出,长期科研活动形成的科技成果很大部分不能从反映学校经济活动状况的财务报表和资料中体现出来;对货币资金实际需求量的预测和控制、不同货币资金存放形态及转换以降低货币资金成本等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不注重资金的时间价值,将大多资金存放在银行中,获取细微的银行利息;重复购置资产、购入资产闲置不用、使用效率低等现象普遍存在;教学实验材料等低耗品采购分散,库存管理无科学性。观念上长期存在的重核算轻管理,重部门项目预算和项目控制,轻筹资、投资和经济效益分析的现象,使得财务管理体制落后于高校发展需要。

高校预算管理机制也不完善,目前高校预算普遍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财政布置的部门预算与学校内部综合预算不一致,学校需做两次预算。从时间上看,部门预算在预算年度的上一年9月开始编制,经过“两上两下”,最后在预算当年1月的省人代会通过下发预算控制数。而内部预算是在预算当年由学校财务部门于2月开始编制,通过多次研究、商量,最后在4月前通过学校党委会研究通过后,下发校内各部门的预算;从范围上看,部门预算是学校的“大”预算,范围包括全校教育正常经费的收支、专项经费的收支、预算外资金的收支、附属单位上缴款、其他收入等。而内部预算只包括全校教育正常经费的收支、专项经费的收支、附属单位上缴款,以及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和其他收入中学校可支配部分,属于学院或部门的那部分未纳入学校综合预算。二是预算的执行上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难以作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以正确、完整的评价。三是预算执行中还存在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

张老师,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就开始了绩效预算的探索和实践,您对我国高校的办学绩效怎么认识和评价呢?

张平伟教授:

最近许多学者、财政和审计等政府主管部门都在开始探讨大学的绩效管理问题,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对大学的财政投入增加后的必然现象,许多学者、财政和审计等部门在探讨大学的绩效管理问题时,其文章的核心观点大都提出需要将大学的教育活动进行量化,建立各种指标体系,以考核大学的业绩。这些文章出发点大都认为大学经费的使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缺乏监督和考核等等。有意思的是其中许多文章都有意绕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把观点提出后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拿出一堆没有操作性的考核指标甚至数学公式,建议通过这些考核指标和公式去评估大学的绩效,但似乎都不具有说服力。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究竟在哪里呢?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一直被认定为是事业单位,其财务管理一直采用收付实现制,从来就没有过成本管理,没有内部核算和成本中心概念,没有权责发生制的概念,没有超过一年期的预算。从来都是政府给多少钱就花多少钱,这样的现状使大学自己都没办法讲清楚自己的成本问题和绩效问题。同时现在的大学也有自己的困惑:按照目前培养学生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给大学的钱是多了还是少了?大学拿到的钱究竟如何使用才是合理有效的,才能不被质疑?

还有这样一个现象,在短缺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有上千所公立大学,为什么那时候没有人在讨论大学的绩效问题?原因之一是在那个年代政府对大学的投入规模不如现在的规模大,投入的经费主要用于人员性开支,公用性开支比例很小。处于“吃饭财政”的状况。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大学的投入迅速加大,使大学的规模急剧扩大,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而大学体制改革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大学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办学内容上都变的越来越大和复杂。投入的增加是出现对大学绩效质疑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由于体制的问题大学的管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应付“吃饭财政”、“大出纳”的管理要求是没有问题的,而当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财力又规模性的增加,需要把管理和发展、规划联系起来,需要根据政府预算的要求申报经费、使用经费时,大学无论从管理理念、管理体系和方法上都没有及时跟上,的确存在申请经费“拍脑袋”,使用经费慢慢来的情况,因为事前没有清晰的计划和目标。大学在合理地使用、安排经费就显的力不从心,在没有考核、评估的条件下使用经费,其效益一定会部分存在比较低下的现象。

那么,张老师,具体如何建立大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呢?

张平伟教授:

想要对大学的绩效进行评价和考核,其方法不在于设计出一套指标体系,而在于在大学的管理上先打好基础,即找到大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论。比较国内外对大学的绩效考核可以看出其出发点有很大不同,例如美国许多州对大学的绩效考核是建立在更宏观和政府导向方面的,例如有的州政府考核大学的学生毕业率、高水平学生的招收和保持率、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等等。而我国学者探讨的是大都是政府在经费拨付和使用上的权责脱节、责任不明问题、有限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浪费问题。政府在分配教育财政经费时的经验决策、关系决策问题、保障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等等。可见这些是我国大学目前所面临和大家关心的问题。笔者以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简单的量化指标考核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因为大学不是企业,大学不生产商品,无法向企业一样从成本、利润的角度去评价和比较。同时我国的财政是“以收定支”的拨款模式,一般情况下大学的支出多少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无法通过同期对比来评估,在大学之间也不适合简单的量化比较,大学的定位不同,在培养人的费用上也一定存在差异。这样的比较毫无意义。

大学现在可能和需要做的是象现代企业一样,建立一个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即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ERP是指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在实现管理信息化的前提下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先进的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於一身,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企业是如此,大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办大学需要什么资源?教师员工、经费、土地、房屋、设备、能源等等,大学的这些资源如何合理配置?按照社会和政府对培养学生的规模数量的要求、按照大学科学研究的需求去配置。这种配置越趋于合理化,大学的绩效水平就越高,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大学的资源计划配置可以这样来规划:根据大学计划培养学生的规模及教学大纲规定的培养各类学生的课程时数,根据大学承担的各类科研任务去配备各类教师、管理和后勤人员,去配备土地、教室、实验室、设备、宿舍和食堂等后勤设施、也可以倒过来看问题,即通过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的建立,了解分析大学现有的各类资源与大学担负的任务和目标相比存在哪些富余和欠缺,从而去消弭、调整这中间存在的差距。

共2页: 上一页1 [2]
责编:流沙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