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以史为鉴少走弯路信息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得到了最完整、最完美的体现。这是由于机械制造业的设计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的复杂性决定的,所以机械制造企业最应该首先实现信息化。 风雨兼程的长征路 机械制造业管理信息化之路是一条艰辛、曲折和漫长的道路。第一,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整套管理思想、方法、制度与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矛盾;第二,80年代以前的世界计算机技术缺乏标准,IBM、DEC、CDC、HP,王安......家的计算机都是自己专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语言,在甲机型上开发的软件不能在乙机型上运行。而软件开发商又没有能力控制用户对机器的选择,因此我们要在不同机型上开发系统。其工作量和辛苦就可想而之了。 最早国外的MRPII软件都是几家计算机公司代理的,如IBM公司代理的SSA公司的BPIC;HP公司代理QAD的MFG/PRO;DEC公司代理ASK的MANMAN;CDC公司代理的加拿大Inforpower公司的 I-Manufacturing 这个软件于90年代初同时卖给了北京一机床、经纬纺织机、济南二机床、人民机器厂,这个软件培育出了今天的并捷系统集成公司和希门信息技术公司。 国产MRPII软件公司建立的先后顺序大体应该是机械部自动化所软件中心、利玛信息、上海启明、开思软件、希门、并捷、和佳、金航、金思维、西安博通......外国软件公司亲自登陆中国大陆的先后顺序大约是SSA、Forthshift、QAD、EMS、ORACLE、SAP、JDE、Symix、BAAN、Mapics......1998年以用友,金蝶为代表的近十家财务软件公司在奥林匹克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企业管理软件进军!”,从此中国ERP软件市场形成了中外企业群雄逐鹿的局面。如果要对中国MRPII/ERP软件产业发展做一个总结的话,20世纪80年代是培育期;90年代是发展期;21世纪第一个10年是成熟期。 迟到的答辩 早在80年代中期,当时电子工业部召开了一个制造业信息化的研讨会,本人在会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制造业信息化的问题。鄙人针对当时中国企业的管理的现状和当时国外MRPII软件的管理思想和技术状况,提出“国外MRPII软件三分之一可用,三分之一修改后可用,三分之一不可用”的观点,这个观点被领导采纳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遭到了所有外国MRPII软件供应商和代理商的强烈谴责,这就是后来大家把它升华为“蒋明炜三个三分之一的学说”,每次外商MRPII产品发布会、研讨会,我都成为批判对象。什么“三个三分之一的学说可以休已”,“闭关守旧的代表”......二十年过去了,至今这种批评还没有停止。在另一个反面,人们还在把“三个三分之一”的观点作为用户自行开发庞大ERP软件的根据,他们说“蒋老师说了,国外软件不好用”......为此我在这里必须阐明我提出这个论点的历史背景和我现在的看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企业刚刚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市场经济远没有建立,对国营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仍占主流,物资短缺的情况十分严重,企业物资采购仍然依靠一年两次的订货会议,人们称它为“骡马大会”,国家为企业分配采购指标。在短缺经济的年代里,供应商是上帝,客户是“孙子”,谁能买到材料就是本事。所以那时我们的MRP只能编制自制件的计划和外购件的投产计划,根本不能编制采购计划,更不要说准时生产了。在那个年代主要产品生产仍是国家指令性计划,价格也是国家规定的,那时企业没有销售部门,而是计划部,所以销售管理也是在八十年代后期才有了需求。那时中国的财务管理也远没有像今天这样规范,一部分企业采用借贷记账,另一部分企业使用增减记账,主要财务报表也没有象今天这样与国际标准接轨。所以那时国外标准MRPII软件在中国应用确实存在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在技术层面,80年代中期由计算机公司代理的国外MRPII软件基本没有汉化,COPICS、INTEPS、I-Manufacturing......中国用户是自己进行汉化的,在早期中国双字节终端没有问世之前,这些外国软件根本就没有办法汉化,为了让普通管理人员看懂,他们将英文屏幕和报表改成汉语拼音。 “三个三分之一”的观点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至今我仍然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个论点是正确的。 二十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从短缺经济变成为过剩经济,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中国的会计制度也基本与国际接轨了。在技术层面,大多数外国软件都做了较好的汉化,进行了一些国情化的开发,所以我认为现在国外主流的ERP产品在国内是可用的。但是我认为无论国外国内ERP软件国情化的问题仍然存在,只是程度的不同,过去多现在少了。另外客户化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国外软件在它的生产国使用也存在客户化的问题,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它是一门艺术,尽管你的ERP包括了若干科学的业务流程,但它也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行业不同,管理者的思想方法不同,针对某个具体客户的特殊需求是存在客户化的。我不同意“我们产品是经过发达国家应用证明的,要与国际接轨,一切都要按照软件来实施”,客户提出的需求软件里没有,“我给你来一个BPR”。这就存在到底是BPR在先还是软件在先,软件具有什么功能和流程,BRP就按此设计,这不是正确的态度。 另一个反面就是“三个三分之一”的论点被用于企业自行开发ERP产品的依据。我认为这也是不可取的。ERP发展到今天已有30年的历史,它已形成了近似标准(MRPII有标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客户的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流程。它已形成一个专门的技术。系统的复杂性,开发的难度,工作量之大,专业知识之广泛都不是企业少数人可以完成的。其结果往往是开发一套基于手工作业的系统,这样的系统实施容易,企业信息化了,但管理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另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今天主机/终端,明天客户/服务器,后天浏览器/服务器,今天FORTRAN、COBOL、明天JAVA......新技术层出不穷,你今天开发的系统过不了几年就落后了。所以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管理技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用户自行开发系统是不明智的。 以上这就算给批判和利用“三个三分之一”论点的朋友们一个迟到的答辩吧!得罪之处还请原谅。 责编:姜玲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