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公司是如何提出ERP的(陈启申)

  作者:陈启申
2004/6/11 9:08:29
陈启申:社会上对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解释可以说是百家齐鸣、百花齐放,但只有ERP倡导者Gartner公司最初的原始定义,才是可以信赖的正统的解释。

本文关键字: 理论探讨

第一章 Gartner公司是如何提出ERP

◣1.1  尊重历史
◣1.2  制造业的信息化系统
◣1.3  ERP内部集成与MRP II

不论是报刊杂志还是图书文献,说起ERP(企业资源计划),都是异口同声:“ERP是美国GartnerGroup Inc.公司(或简称Gartner)[注1] 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但是,Gartner公司最初究竟是怎样提出的,却极少有人介绍。在当前ERP大泛滥的年代,谁都可以把自己的软件产品向ERP里扎堆,以为如此便可以提高身价,于是就出现此ERP非彼ERP的混乱状况;使得那些想搞信息化管理的用户企业,在这种无序的ERP市场面前,茫然不知所从。因此,为了能够确切理解什么是ERP,还要依据历史事实,从Gartner最初为ERP下的定义开始讲起。

1990年4月12日,由GartnerGroup公司发表了以《ERP:下一代MRP II的远景设想(ERP: A Vision of the Next-Generation MRP II)》为题,由L. Wylie署名的研究报告①。这是第一次提出的ERP概念。这份研究报告虽然只有2页纸,但却是一份具有非常前瞻性的精辟设想。

之后,Gartner公司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报告,例如J. Borelli署名的《ERP的功能性(ERP Functionality)》①。E. Keller署名的《实现MRP II到ERP的跨越(Making the Jump from MRP II to ERP)》② 以及多次对各软件商ERP产品的技术与功能的分析评价报告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所有这些研究报告都是归类于“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类别中,说明ERP本来是一种用于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1993年,ERP的概念已经比较成熟和变得更为现实,Gartner Group公司以《ERP:远景设想的定量化(Quantifying the Vision)》为题发表的会议报告(Conference Presentation)用了26页的篇幅比较详尽地阐述了ERP的理念和对今后三、五年内可能实现的估计(用概率百分数表示),深刻阐明了ERP的实质和定义,是ERP发展史的一篇极其重要和具有较高分析水平的文献。

综合以上一些早期文献的精神,Gartner最初对ERP的定义可用最简明的话表达如下。

ERP是MRP II(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的下一代,它的内涵主要是“打破企业的四壁,把信息集成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的上下游,管理整个供需链,实现供需链制造。”

就功能方面,Gartner 除了提出ERP要能适应离散、流程和分销配送等不同生产条件;采用图解方法处理和分析各种经营生产问题外,在信息集成方面,Gartner提出了两个集成。

(1)内部集成(internal integration,实现产品研发、核心业务和数据采集的集成)
(2)外部集成(external integration,实现企业与供需链上所有合作伙伴的集成)

而内外信息集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

(1)设计、管理、监控、优化整个供需链;
(2)合作竞争、同步工程、协同商务

我们都曾记得,以信息高速公路来解释和普及互联网是在1993年前后,就是说,是在1990年Gartner提出ERP概念之后的事;而谁都知道“外部集成”离开网络通信技术是无法实现的。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软件供应商的开发实力,还没有哪一家软件公司能够单独完成Gartner公司最初提出的宏伟远景设想。

20世纪90年代,一些MRP II软件供应商在采纳了Gartner公司最初对ERP提出的技术要求(如4GL、RDBM、GUI、C/S、CASE等当时算是领先的技术),或解决了跨世纪的千年虫(Y2K)问题,或增加了Gartner最初提出的一些外扩功能(如EDI接口、DRP、运输、仓库、设备、质量、实验室及项目管理、现场服务及维修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之后,就为了适应时代潮流和商业目的需要,把已有的MRP II产品易名为ERP。

这种易名实质上还没有也不可能实现Gartner对ERP系统的基本定义和设想——“管理整个供需链”,软件的基本内容还是停留在原有MRP II的水平。然而这种易名的做法却模糊了MRP II同ERP的界限,使得一些从来没有接触过MRP II成熟产品的人,自然而然地把从MRP II易名而来的ERP看成是“面向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现在,“ERP是面向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这样的认识,在国内外都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定论”,于是到了2000年,只好再提出来一个ERP II来解释最初定义的、但又一直未能立即实现的ERP。见3.3.1节。

美国AMR Research公司[注2]在她的《Extended ERP-Wiring the Supply Chain》课程里,把这种适量扩展了功能并易名ERP的MRP II系统,作为“ERP的一个好起点(a good start)”看待;一方面说明它毕竟还不是Gartner最初定义的ERP的全部内容,同时也说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最好是从MRP II起步,也就是从内部集成起步。见6.4节。
说明历史事实,并不是要纠缠或讨论名称和叫法。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主要是根据企业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来制定信息化规划,选择能够解决问题的系统。关键是看系统的内涵和功能,能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看它打着什么“旗号”、挂着什么“牌子”。

本文摘自《ERP——从内部集成起步》
第一章 Gartner公司是如何提出ERP的

解析:《ERP-从内部集成起步》:《起步》与《基础》的不同提法
再析:从头话起步

节选由陈启申老师授权发布

责编:陈启申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陈启申 专栏

rss订阅
陈启申是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原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曾参与山西太原重型机器厂早期建厂工作,后在机械部设计院长期从事工业工程、企业技术改造与基本建设工作;接受过物流搬运、项目管理和MRP II等正规的国际继续教育课程。退休后,在40年工作经历的基础上,投身于MRP II/ERP的推广普及工作。 陈老师曾长期是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APICS,现易名为美国运营管理协会,Association for Operation Management但缩写不变)会员,在SSA公司担任过高级顾问。先后撰写过《MRP II--制造资源计划基础》,《供需链管理与企业资源计划(ERP)》,《ERP--从内部集成起步》(2005.第二版;2011年12次印刷),《成功实施ERP的规范流程--知理·知己·知彼·知用》(2009年第二版;2011年3次印刷)等国内畅销的MRP II/ERP普及教材。 陈老师把自己定位为"ERP普及教育工作者"。他虽已跨越"八零后",但仍时刻在关注中国的ERP事业。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