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战术到战略将上述这些IT的各个构面,组合应用在企业的各个层面上,就称之为eBusiness-企业信息化、或是BIT (Business-IT)的建置。 首先,我们先看看企业IT到底是指哪些东西呢?对企业而言,从实质的内容来看,IT可分成以下四大构面: 基础建设:主机、服务器、个人计算机、网络、通讯、与信息安全等的规划、建置与维护。 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网站、与电子邮件等系统软件的规划、建置与维护。 应用系统:企业日常作业与营运管理等所需的应用软件的规划、建置与维护。 技术与服务:对于企业内、外信息安全与相关人员的支持,包括训练、问题回复与解决等的规划、建置与维护。 将上述这些IT的各个构面,组合应用在企业的各个层面上,就称之为eBusiness-企业信息化、或是BIT (Business-IT)的建置。信息化通常会被简化为在应用系统构面的发展与建置。至于其他三个构面,基础建设、系统软件与服务支持等,必须配合应用系统构面的实际需求,再行规划与建置。而IT四个构面的最终整体规划,也就成为企业的信息化或BIT「蓝图」。 战术信息化 战术信息化的目的通常是在满足企业中单一目标、或是明确的管理与服务需求。例如,当企业制度化的管理作业落实到某种程度后,导入相关的应用系统(例如ERP),便是一个明确的战术信息化作法。 过去几年来,企业在战术信息化的投资为数众多。这些战术信息化包括像:网络与电子邮件的建置、信息安全规划、ERP、CRM、PLM等各式应用系统的导入等。然而,这些信息化投资虽然极为重要,但是当面对企业的重新想象时,战术信息化就明显不足。因为,重新想象下的信息化需求,不再能够很容易被明确定义出来。同时,这些需求也不再是单一性质的作业,而是跨部门、多系统的整合应用。因此,为因应企业的重新想象,企业信息化的作法,不能只考虑战术上的需求,还要进一步从策略面全盘考虑。 战略信息化 不同于战术信息化,战略信息化必须落实企业的重新想象。然而,要如何有效定义企业的重新想象呢?一般而言,「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SC)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平衡计分卡下,企业分从「财务」、「顾客」、「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构面,定义符合其重新想象下的「策略」、「目标」以及相关的「衡量指标」,进而规划落实这些目标所需的「行动方案」。 当企业的策略、目标与行动方案被确立后,紧接着就可以开始发展符合上述策略、目标与行动方案的「商务模型」(business model)。通常,商务模型比较着重于企业流程的描述与相关作业的定义。 当定义好的商务模型,被确认能够符合重新想象下的策略与目标后,商务模型中,需要透过信息化支持的流程或作业,便必须进一步被展开。由于上述这些展开的信息化需求,可能需要来自不同地方的数据、需要串联不同部门人员的合作、需要其他应用系统的支持等。因此,发展一个可以描述整合上述数据、人员、流程、作业、与应用系统的「整合模型」(integration model),是战略信息化的重要步骤。 当整合模型被发展出来后,企业的BIT蓝图才有可能顾及全貌、全盘考虑。当整合模型也被确认后,战略信息化的下一步就是开始定义系统模型。系统模型的描述,必须更接近最终信息化应用系统的产出。如此,才能够让信息化的开发团队,发展出正确的信息化系统。 上述的战略信息化作法中,建立正确的商务模型、整合模型与系统模型,是战略信息化成败的主要因素。然而,偏偏这正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模型的定义与描述,很难让所有相关的参与人员清楚理解。往后的单元中,会再更仔细探讨背后的成因与关键因素。 责编:流沙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最新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