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CIO面临着“快乐的问题”

  作者:计世网
2009/6/12 16:32:59
在电力企业的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的需求面前,现有的电力信息化的理念、管理和系统设施又显得捉襟见肘。

本文关键字: CIO 电力 信息化

去年以来,电力行业的CIO和信息中心的主管们发现自己遭遇了一个“快乐问题”。一方面,电力体制改革方向的明朗化,让电力信息化拨云见日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另一方面,在电力企业的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的需求面前,现有的电力信息化的理念、管理和系统设施又显得捉襟见肘,很不适应。

有问题还“快乐”,是因为差距本身就是目标和动力,当这个行业下决心解决问题的时候,多年来走走停停、踯躅不前的电力信息化终于要步入正轨了。这是去年11月11日在杭州召开的“第二届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与信息化建设战略研讨会”上传出的信息。

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

“起步不算晚,发展不算快,效果不算好”。一位与会专家如此评价这些年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的工作,有人甚至称电力行业是国内信息化进程中“最后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问题主要表现在: 信息化规划起点不高、信息标准化滞后、信息资源缺少深度挖掘、信息设施未得到有效利用、信息孤岛林立等等。

制约电力信息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人称“电老虎”的电力行业,多年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上世纪90年代启动政企分开的体制改革,一路上走走停停,实质性动作不大。真正的大动作始于2002年,“下决心要把输电与发电分开了”,殊不料又“迎头碰上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电荒”。缺电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也淡化了这个行业的市场竞争意识,改革一度搁浅,电力信息化也因“需求不明确”而跌入了低潮。会议提供的数据表明,“十五”期间,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的投入增长幅度分别为18.9%、15.6%、16.8%、22.4%、25.8%,走了一个马鞍型路线。

第二个原因是长期处于计划体制下的电力企业,对信息系统的感受是“可有可无”,远不像金融和电信等行业那样视信息化为核心竞争力。“信息系统对很多电力公司来讲,很难说它重要还是不重要,有它是锦上添花,无它照样生产经营。”黑龙江鸡西电业局一位技术主管告诉记者。“在计划体制下,管理模式很简单,计划让我发(送)多少电我就发(送)多少电,一切照计划行事即可。这种状态下,企业自然缺少信息化的动力。”国电公司信息中心教授级高工辜体仁说。

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再次起跑已成定局

好在这一切开始成为历史。国民经济对电力生产的强力拉动和体制改革的日渐明朗,把越来越多的任务也把越来越多的矛盾甩到了这个行业面前,全行业的生产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企业管理的内容模式与以往也已不可同日而语,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呼唤着信息化”。会议披露,2000年我国电力系统广域网与局域网的覆盖率分别为47.2%和70.3%,2006年增至98.2%和100%; 2005年电力行业的网络流量较2004年增长36.5%。“信息化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再次起跑已成定局。”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王聪生说。

“大集中”的挑战

当新一轮的电力信息化大潮重新浇热这个行业信息主管们的心时,他们却发现前面的路并不好走。因为“信息化之所以能迎来一个大的发展契机,是因为这个行业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新的矛盾”。

这就是“大集中”带来的挑战。

目前,百万千瓦电厂成为发电的主力军,全国上百个水、火、核发电厂,“任何一个电厂的发电量都相当于解放初期全国发电量的总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与信息化专委会主任孙嘉平)。

电网越来越大,用户数量呈几何倍数激增,管理也就越来越难,再加上市场化改革正在打破延续了几十年的电力运行管理体制,发电与输电的拆分、输电与配电的拆分,以及竞价上网等等,都给经营管理带来了新挑战。“大集中”(集中式管理模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笼的。

“集中式管理是国际发展趋势,今后电力企业的管理会越来越集中。”德勤企业管理咨询高级经理卢卫东说。

“电是一种很特殊的商品——发了电就要用,不能储存,不用就浪费了,发多了不行,发少了也不行,科学有效地规划与统筹安排对这个行业至关重要。实行地区性的集中式管理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和系统的配套性,降低成本,集成度越高,电力生产的成本越低。而且,集中式管理有利于财务监督、规范管理、扩大数据分析的范围、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有效地控制风险。集中式管理是实现电力行业集约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电力行业面对的新课题。”国电公司信息中心辜体仁说。

但知易行难。当电力企业纷纷采用省/市级企业集团统一管理模式的时候,原有的电力信息系统的弊端成了制约这个行业管理迈上新台阶的羁绊。

最受诟病的是信息化的标准滞后。算起来电力行业的信息化也有二十多年了,可“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企业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体系,电力行业的相关标准也滞后”,企业的信息系统都是“自主式和自由式开发的”,缺乏横向贯通和纵向穿透。在企业集团进行系统整合时,信息标准的混乱就成了拦路虎。“没有统一标准就会产生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不解决,又会衍生“烟囱效应”——即由于缺少横向沟通,集团总部财务、计划、生产、人事等多个部门向下属单位要数据,由此造成了数据的多头采集,报表的重复统计,让下属部门应接不暇。

信息化标准是什么?

电力信息化走了弯路是因为信息标准化出了问题。那么信息标准化又是什么?仅仅是一套信息编码吗?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部主任张华钦认为,信息标准化最重要的是机制。出台和实施一套信息标准需要四个步骤: 提出、制订、执行、反馈,其中“每一个步骤都须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以交通为例,制订了交通规则如果没有警察这个执行环节就是一个摆设。交通规则的完善也需要交通实践的信息反馈,譬如警察在处理交通事故的时候,如果没有查到相应的规则,就会反馈信息,据此提出新的交通规则。

我们以往的问题并非不知道标准的重要,而在于缺少一套保证标准实施的机制——“只有制定,没有体系,缺少反馈。往往今年制定的东西,明年就没了踪影。”张华钦说。

张华钦强调,高度的法制和标准是信息化的基础,在这一点上,“两千多年以前的秦国就已给我们做出了样子”。秦国能在没有计算机,甚至连纸都没有的条件下实现高度的信息化(张华钦认为: 及时准确全面地得到所需要的数据就是信息化),基础性条件就是“事皆决于法”(《史记》)。秦国的兵役制度、户籍制度、粮食生产的预测制度以及信息统计制度等都极为严格统一,保证了秦国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实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所以秦国才能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连续数年动员大规模的战争,统一了中国。

社会需求是信息化最大的推动力。与以往不同,此次“大集中”驱动下的电力信息化“第二次浪潮”,是在找到了薄弱环节、明确了发展方向前提下起跑的,盲目性减少了,自觉性和科学性增强了。为确保成功,这个行业还启动了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信息化“SG186工程”。“186”意即“构筑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 建设财务、营销、安全、协同办公等八大应用系统; 建立信息安全防护、标准规范、管理调控等六大保障体系”。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王聪明评价,“SG186”的实质是整合——整合系统、整合功能,建立起一个现代企业级的信息系统,“这是带动全国电力信息化起飞的关键”。

“论人才论财力,电力行业并不比别的行业差,为什么这个行业的信息化20多年来没有大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电力行业没有一个像铁路、民航售票那样的面向全国的信息系统,有了这个系统就可以引领整个行业的信息化。‘SG186’工程的出台,为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条件。” 电力科学研究院张华钦说。

来源:计世网

责编:张赛静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畅享网文章著作权分属畅享网、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最新专题
成都行

成都行亮点 成都行程 智囊团 参观成员 合作媒体 活动咨询..

2015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峰会

大会聚焦 大会亮点 大会议程 重要嘉宾 成都行 赞助合作 ..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