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懈寄生---走出软件作坊:三五个人十来条枪 如何成为开发正规军(十四)他渐渐合上流露挂念的双眼时, 很多人问我,我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的,别人怎么成为我? 我回顾了一下我从大学到如今,哪些书影响了我,哪些人影响了,哪些关键事件影响了我?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大家可能在阅读的时候突然有所通灵,你可能也看过同一本书,遇见有人跟你说过同样类似的话,可能遇到过同样类似的情景,但可能就是转眼的一瞬间,一瞬间... 虽然已逾10年,但大学期间最影响我的是以下这五本书:
2 Marco Cantu的《DELPHI高级开发指南》 李维先生有一本书,叫《Inside VCL(深入核心——VCL架构剖析》。和这位老哥的书的思路挺像。但李维先生的书是在2005年才出版。但李维先生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还是非常值得大家一读。 就是这一本本很难的书,我一一攻克(我回想大学,老想起一天睡3-4个小时,不断编程打工看书,精神状态不好,有点疯子痴呆状。我的宿舍兄弟怕我出事,老拉着我去和他一起挖蚯蚓钓鱼,说你一握到鱼竿你就什么都不会想了,你就会全神贯注在那根鱼线是否有颤动)。就是这一次次的攻克,让我不断质变。我还没有毕业,就感觉省城这个池子太浅,萌生了要去独自北京闯荡的念头。 3 _charles Petzold《WINDOWS程序设计》 当时还遇到一本好书《TCP/IP原理》。让我对网络编程,网络通信有了很透彻的理解。可惜自己一直从事企业管理软件开发,所以搁浅网络研究。如果有谁从事网络开发,此书必读。 4 《微软的秘密》 5迈克 波特《竞争战略》 6 《计算机世界》 在校园阶段,最影响我的是我的两个老师,一个是我的Pascal老师,一个是我的操作系统老师。 我如今都深深记得我的Pascal老师对我的发火(他其实一直很看好我,因此爱之深恨之切):你不要老提钱、钱。他嫌我太商业化,而污染了深入研究技术的心灵。 他这句话我仍然现在记得,并且在我商业运营产品和公司的过程中不断想起,不断反思。让我在商业和人道之间做着调整和平衡。这句话,让我对师一直肃穆崇敬。 我的操作系统老师,是他把我引入了一个正式的操作系统的世界。给全体同学讲完课之余,还给我讲UNIX的操作系统,从结构到源代码到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到未来操作系统的演变。让我对操作系统从技术到架构到操作系统的本质意义都有很高的视野。我们俩经常在一起交流操作系统、编译器、开发语言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 我出道了,来到了北京。由于我对COM三层架构的深刻理解和实际开发经验,还有对DELPHI的深厚编程功力,我很顺利的就找到了一家公司担任了高级开发人员。在北京,更大的世界展露在了我的世界。我在海淀图书城战栗世界之大技术之广阔,于是一个猛子就扎了进去。一本本好书,让我如坐火箭,一年之中就成为了公司最顶尖的技术人员。 以下是我刚出道最影响我的火箭之书: 1RonSoukup的《MicrosoftSQLServer7.0技术内幕》 本书作者是SQLSERVER的开发组组长。相当于SQLSERVER之父,一直把SQLSERVER从无到有到跻身世界三大商业数据库之列(ORACLE、DB2、SQLSERVER。过去辉煌的Infomix、Sybase如今已经风采不在)。本书的序也是神人级别,Jim Gray。吉姆 格雷,但愿我没有拼错他的名字。此爷为计算机界最高科学奖项“图灵奖”的获得者。因为此爷提出了一个概念:数据库事务。 2Box Don 《COM本质论》 《设计模式》我也买了一本,我也做架构,但它对于我的架构影响并不大。可能我是个伪架构师,只为了解决企业软件具体问题,而非搭建一个钢筋水泥的框架。所以此书我和《基业常青》放在一起,有时候拿出来看看,把他们看作前进的目标。但现在的路,还无法到达,我还需要继续走。 3李维《DELPHI高级开发》[台湾版] 4王玉荣《流程管理》 5《谁动了我的奶酪》 我的奶酪是什么?我的奶酪什么时候会变质?我的下一块奶酪如何得到?我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奶酪? 于是,我的职业规划开始的思索,我的职业发展开始走上了计划性,而不是随老板随公司逐流。 6《CORBA企业解决方案》 没有这本书,我不会对COM,对EJB,对中间件,对ESB,对SOAP、对如今的.NET战略有如此透彻及长远的思考。此书对对象注册、定位、消息、事务、安全、容器、异构、持久化、池化、用户会话、可伸缩性、负载平衡、容错都有深刻而体系的描写。此书,从气质到内容,无一不透出企业级解决方案的大气与广度。 你做的是企业级应用吗?看看这本书。 7陈宏刚 林斌 凌小宁 张益肇 熊明华 张亚勤 的《软件开发的科学与艺术》 《微软的秘密》有些站在产业的角度上看微软,而且主要看微软这个商业公司如何运作。而这本书更深入了描述了微软的软件开发是如何做的。张亚勤的提纲携领,指出.NET战略,服务化、全球化、互联网化。张益肇的软件生命周期、凌小宁的软件设计场景,熊明华的软件项目开发管理都是我多次汲取养分的章节。其中很多做法都被我引入我自己的日常软件设计开发管理当中。很有实用性。
我当年也禁不住互联网泡沫的诱惑,看人家263住在嘉里中心,而且工资给的巨高,我想跳槽。于是请教我的师傅。
于是,我想了想,就留了下来。2001年,国内互联网泡沫破裂。N多互联网公司搬出嘉里中心。 还有一个小例子,我现在居然也记得很清楚。有一次,我和师傅闲聊起买车,我说我想买个黑颜色车。他问我为什么?我说黑颜色大气,很有企业感。我问他你想买什么颜色的车?他说:红颜色。因为红颜色在黑夜安全,别人都能很容易看见。 对,这就是我师傅。可见他的性格与情操。 2李维先生。李维最影响我的不是他写的繁体书,而是两件事情。 第一件,李维先生在2002年,在CSDN的撮合下,在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支持下,来大陆进行了一次演讲。他不仅讲到了技术的演变,业界的竞争背景,还讲到了未来的技术发展,程序员的职业规划。短短一个下午,当时北京沙尘暴,但当时的场面比沙尘暴更热烈。李维先生的这次演讲让我更深刻体会了业界的发展与软件人的发展。我的一个多年好友评价我说:你就是从那一年一下变了。变得成熟了,有广度有深度有眼光有战略了,再也不是过去那个莽撞的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第二件,李维先生推荐我去borland中国公司。尽管我婉言谢绝了李维先生的好意,我在此仍然要好好谢谢他。我感觉我自己的全部知识和实战,都是来源于我时时刻刻接触的企业和客户,他们是我所有灵感的源泉。没有他们的问题,我的技术可能没有用武之地,我也不会知道一项技术的客户价值到底有多大,我也不会知道这项技术的缺陷和应用点。我一旦脱离这个环境,让我去介绍纯技术的产品,可能我很快就会被架空,变成一个职业的产品经理,以产品讲产品了。很多外企的产品经理都有这个问题。 再次我还要感谢5个网站,在上面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也吸收了很多养分 delphibbs让我认识了很多DELPHI界的好友,也提升了我很多的DELPHI技术(左轻侯、张晓龙、蒋涛、曹晓刚、千中元、cakk、温柔一刀、王寒松、周爱民、soul、宋兴烈等等,好友太多了); csdn让我看到最新的软件业动态和最新的技术(上面N多牛人); donews让我看到了IT业界和互联网业界(林兴陆、谭智、刘韧、麦田、何田、老邢就是在那里认识的); topoint让我和业界第一线的企业管理软件实施人员近距离交流探讨(白鱼谭、白菜、王甲佳都是很好的朋友); amteam让我打开了咨询之门(一叶知秋和萧秋水是很欣赏的两位)
它们是: 雍正皇帝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所以我常常阅读,常常思考企业现状,平衡每个人,包括各个部门的经理,包括客户,包括老板,包括手下。 2 程东升的《华为真相》 李维先生写的《Borland传奇》也非常好。过去风传Borland要卖给Bea、要卖给Oracle。没想到如今BEA也被Oracle收购了,Borland把IDE独立成了CodeGear,最近又被一家不知名的公司收购。唉,有时候时也运也命也。花落谁家,人生就是这样不可测,你只有能掌握的时候尽量掌握,但命运来袭时也要保持好自己,如果真的失败,那也只能是命运的安排。一声叹息。 3 老外的《毛泽东》 4《程序员》杂志 5《财富》杂志 由于我处的公司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小型企业。整天处理部门间、部门内、客户的各种异常,天天日复一日。就感觉企业只能做这么大,再往大做就不知道怎么走了。所以,经常阅读《财富》杂志。上面的文章并不能解决我做大的问题,也不能给我做大的启发,因为上面大部分的文章都是跨国公司,很多都是成立上百年的顶级跨国公司的案例。之所以阅读,就是希望能把自己的胸怀与眼光放长远了,不要拘泥于现实,要往远看,不要在这个小盘子中斗争这点蝇头小利。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要感谢的人,目前只有一个,我的老板。 我的老板,他在平衡利益、平衡团队、拿捏权力、客户突破、销售契机、战术迂回、战略创新、管理创新都比我高很多。我从他那里学习了很多,虽然他也把我多次上上下下,有时核心有时踢出,有时捧起有时打压,有时多疑有时亲信。但这么多年来,是他对我的“揉练”让我沉稳成熟许多,把握这艘航船更加坚定更加胸有成竹处惊不乱。 这些书,这些人,在我10年的工作生涯中影响着我,让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层次、管理层次、运营层次、眼光与胸怀。 很多人评论说:你的运气真好,总能遇到关键的人和关键的书,你一点弯路都没走啊。我怎么就找不到关键人和关键书呢,问我有什么方法没有?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可能对大家有启发: 说的是两个朋友,一个是品赏蟋蟀的专家,可以凭声音就知道是什么蟋蟀,而且厉害不厉害。而另一个是个商人。他们俩在田野里散步。蟋蟀专家掉了一个铜板,但是蟋蟀专家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商人朋友为他捡了起来。蟋蟀专家奇怪的问:你怎么知道我掉了铜板?他的商人朋友说:因为你喜欢蟋蟀,所以你老关注蟋蟀,所以你只能听见蟋蟀的声音。而我喜欢钱,我老关注钱,所以我只能听见钱的声音,而听不到蟋蟀的声音。 就是这个道理。你关注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想想你自己持续关注过一个东西或事物10年么? 还有些网友问我是怎么读书的,怎么读了这么多的书?这个问题我的朋友也问过他,他很想学习我。他看一本书,往往3个月也看不完,看完也讲不清结构,而我和他一块去西单图书大厦,都是逛同样的时间,我总是能找到很好的书,也能很快找到书的重点,并且能给大家回来后复述并讲清自己的观点。 关于读书技巧,有一点心得: 第一,我经常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技术的,管理的,业务的。不断梳理,所以心中的主线、重点、未来趋势、空白弱点,都一清二楚。所以我读书都是由针对性的,我从不走马观花。我知道自己的所需,我也知道自己的拥有。而且每看自己需要的内容,就很容易和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对接在一起。 第二,我读书就和猕猴吃食一样,先看书的目录,然后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直接找自己关注的问题答案。如果发现这本书有不少自己想看的,就会买回去,细看,并且做笔记。先把自己想看的看完,做完笔记。然后再思考目录,看看自己遗漏什么没有。然后再根据筛选再读一遍遗漏的地方。然后就把书从头到尾都看个遍。对于自己已经明白的就很快翻过去。 第三,从小到大,我都保持着读书的爱好,一本好书在手,经常饭不吃觉不睡。在大学如此,上班后单身也是如此,现在结了婚也是如此。所以家人也理解我这个爱好,给我提供了很多的条件帮助,让我能安心读书。在大学的时候,也是每天睡3-4个小时,打工编程赚钱(有时编程太累就把键盘推到一边,头上盖好西服就趴那里睡着了),并且还把财务管理和计算机两个学位拿下来,还阅读深度技术书籍。即使工作后单身,也常常周六日通宵达旦的看书。现在做了高层经理人,负责的事情多了许多,出差也多了不少。但每次都是上洗手间的时候也拿本书,飞机上也带本书。每当《财富》和《程序员》来了的时候,晚上拿回家,吃晚饭收拾完家把孩子打发睡觉后,自己起来偷偷阅读直到全部读完才睡觉。这么多年,睡眠时间短都这么多年过来了,好像我一直是这样,也就习惯了。 责编:姜玲 ![]() |
最新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