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演讲:联想管理创新与国际化(第四期) 联想从1984年开始创办的时候,最初是一个做汉字系统的公司,现在则变成了一个投资控股的公司。20几年来,联想从业务模式、盈利模式、组织架构,甚至到产权机制等都在不停地变革,变革总体是很成功的。因此,联想自1984年创办时的从20万元人民币的资本、11名科研人员,发展到今天联想控股综合营业额有1400多亿的营业规模,650亿的资产规模。联想控股旗下有五个子公司,分别是联想集团、神州数码、联想投资、融科智地、弘毅投资。其中,联想集团自从2004年并入IBM的PCD以后,这几年逐渐步入了比较稳定的轨道,业绩有相当迅猛的发展。而联想投资、弘毅投资、融科智地这三家子公司的业绩也都很好,回报很丰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我们所投资的企业,业务都有长足的增长。我们的投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因何如此呢?我认为这种变革都是在战略指导思想下的变革,是有明确目的的变革,是为我们的总体战略服务的,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执行。 2000年联想分拆后,我任联想董事长,杨元庆任CEO,李勤任神州数码任董事长,当时联想集团的营业额在200亿港币左右,国内的市场份额约占28%,再往下持续发展应该怎样做,市场份额比例已经较高,再往下做的话,对股东要求利润持续增长是否有困难?有鉴于此,在我的支持下,杨元庆领导他的管理层在进行战略设计的时候选择了在IT领域中走相关多元化的道路,业务内容主要是增加了网络服务和系统集成软件这两大部分,其结果在今天看来是不很成功的。在2003年底,杨元庆领导他的管理层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做了经验教训的总结。现在看来这个问题主要是出在了制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时候,对所需要的资源支持,即,到底要拥有什么资源才能开展这个多元化,考虑得不够透彻。 精力在此时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而主业这时受到了国际竞争对手的强力攻击,市场份额开始连连缩小。到了2004年初,市场份额由原来的28%缩小到了约24%。杨元庆此时也还不太习惯使用企业规划部门,我先前做管理时候比较喜欢使用企划部门,习惯矩阵式的管理格局。很多事情在执行的时候需要有一个最高的权威组织往下去贯彻,我自己不做,企划部门把这个事情调查清楚并具体执行;此外,做战略时也要有一个部门,帮你把公司所有的情况,从人力资源到财务、业务运作等都要有充分细致的了解后再做决定,我是习惯如此做的。当时的杨元庆单打一做PC做贯了,他也有企划,但是跟我们的功能不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重要决定就更要他自己来负这个责任。这样一来,领导人的精力资源在做多元化的时候实际上是出了问题。 在2003年底的经验总结会上,杨元庆带领其管理团队调整了战略,决定把业务专一化,然后走国际化的道路。2004年对联想集团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有两件大事,一件就是在跟IBM谈判,并购IBM的PCD,一直谈到年底;另一件就是我们内部为了应对市场的竞争展开大的变革。当时我们的主要竞争者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不断地扩大,且利润率相对比我们要高。 中国企业和国际化是两条路,一个是自己建立品牌,自己组织市场推广,像海尔走的路,这个路也很困难,今天我们在运作过程之中知道品牌的建立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另一个就是并购,用别人现有很好的品牌,比如说并购IBM的PCD以后,感谢IBM有一个“Thinkpad”在全世界叫得很响的名字。在该并购前,IBM是非常主动的,在早几年前IBM就与我们联系过,但当时我们因多元化战略方面的考虑,没有予以进一步接触。IBM为什么要出售PC业务,因为在当时他是赔钱的,出售PCD部门是符合其战略逻辑的。为什么IBM的PC业务赔钱,但到联想后则能赚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IBM后来是高举高打,以服务业为主,而制造业本身不是一个高举高打的行业,他们的成本太高。他们始终坚持认为要保持一个高形象,不同意把压缩成本作为一个重要的战术和措施,而对此我们的看法则是不同的,成本是要一滴一滴地拧出来的,这不是一大桶水的行业,制造业的指导思想是不管是多么宽裕的制造业,成本一定要予以注意。另外在并购之后,很多方面都可以出现大量的优势互补,比如说像采购合并以后成本会大幅度降低等等。新的业务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因为IBM在全球做的主要都是关系型客户,突出赚钱的是笔记本,台式机本身是不赚钱的,而联想的台式机则是我们的强项,所以互补以后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品牌与市场的风险。原来IBM好的品牌Thinkpad转到了一个中国企业手中,原有的客户还认不认,会不会买,这是一个较大的风险。而这个风险由于计划周密和IBM很好的配合,便很好地予以解决了。我们把总部迁到了美国,同时IBM给我们派出了两千人的队伍到各个大客户里面稳定军心,这些工作做了以后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员工风险。原来的员工会不会不承认新的股东、新的管理层,原来IBM的PC员工希望在新的公司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是人员待遇补贴,我们在员工骨干方面也做了相应的举措,所以骨干没有流失。到2006年末时,我们开始把一些不得力的人员进行了更换,另外把适合在中国成本能够降低的工作岗位大幅度地往中国移动,成本从而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 此外,在激励方面也有很多问题,同时也是很麻烦的问题。比如中外人员是同工同酬,还是同工不同酬,国外员工的待遇远远高于中国的员工,到底该怎样处理?既要考虑到成本,也要考虑到中国员工的待遇。另外,到底是以业绩导向为主,还是以稳定为主?其次,也有运作风格方面的问题,像过去联想特别强调的就是说到做到,在做预算分配的时候,各部门可以与CEO就任务安排谈条件与寻求支持,一旦确认完毕,到年底就一定要做到。而一些国外企业,可能在最初很痛快地答应了CEO所提的要求,但随后的每一个季度都要求调整指标,直至最后调整得一塌糊涂,这种情况可能跟个人的风格都有关系,这些风格都是可能会发生碰撞的。 总之,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并购中发生的矛盾,目前来看还是不错的。比如说我们在第一年的时候更换了CEO,更换的结果还是很不错的;此外,我们的管理层、员工、董事会结构都很好。一个企业的原则,就是要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要用它作为衡量事情的标准,建立企业文化的基础。此外,在并购当中还有一个重要成功的一面——就是并购方,就是杨元庆对业务有着深刻的理解,如并购以后业务是怎样的,业务该如何规划与发展等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这是一切的基础。 联想并购IBM的PCD从正式开始到现在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始终按照预定的轨道前行。我们对此所总结的经验是:预先尽量把事情想清楚,把并购的目的、战术步骤想出来,要把应对的方法想出来,一步步、一层层都要想清楚。此外,要有系统性的学习,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学习;要有组织的学习,而不是一个人学习。我们为此花了大量的工夫,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责编:张赛静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最新专题 |
|